内容简介
本书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陈妤姝女士撰写的图像史专著。在马戛尔尼使团带回的众多中国知识中,数以千计的图像作品对欧洲大众文化无意识的塑造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展现了英国主流价值观支配下的“东方帝国”。本书作者专业背景深厚、文献索引扎实、中文流畅通俗,虽为图像学艺术史专著,但可以作为由浅入深的历史类通俗读物,具有相当的市场价值。
目录
第一章 有使来华:第一支抵华的英国官方使团
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始末
二、与使团访华相关的历史背景
1.中英贸易
2.廓尔喀之役
3.沙俄的竞争和示范作用
4.新时代的启蒙精神
三、前人研究综述
1.有关马戛尔尼访华的历史研究
2.有关马戛尔尼使团创作的中国图像的研究
四、四组需要界定和区分的概念
1.亚历山大和使团的绘画作品
2.手稿与出版物
3.英国与欧洲
4.中国与大清
第二章 图绘中华:马戛尔尼使团的绘画创作
一、参与创作的使团成员
1.专业画家
威廉·亚历山大
托马斯·希基
2.业余画家
亨利·威廉·帕里希
乔治·伦纳德·斯当东
约翰·巴罗
3.使团之外的相关人员
约瑟夫·班克斯
托马斯·丹尼尔和威廉·丹尼尔
威廉·戈姆
二、出版物
三、手稿收藏情况
1.亚历山大身后的两次拍卖
2.大英图书馆的亚洲、太平洋和非洲藏品部
3.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的“保罗·梅伦藏品部”
4.大英博物馆绘画部
5.三大主要收藏机构的内在联系
6.其余机构的收藏情况
四、使团所绘中国图像的历史意义
1.英国向外探索过程中获取的新鲜中国知识
2.文化无意识
第三章 图脉绵延:欧洲“中国图像”的继承与发展
一、使团之前的欧洲中国图像
1.外销品上的中国图像
2.来华欧人游记中的插图
3.欧洲的“中国风”艺术
4.不同图像资料之间的互相借鉴与影响
5.使团对以往欧洲中国图像的继承
二、学院派审美传统
三、使团画作对之后欧洲中国图像的影响
1.书籍插图
2.室内装饰
3.纪实性照片
第四章 异国万象:使团绘画的题材选择
一、人物画
1.人种志风格肖像画
突出典型性特征
凸显人物服饰
知识分子形象的缺失
缺乏画面背景
2.生动的异域人物画
二、景观与建筑
1.水路景观
2.陆路景观
3.建筑
三、各类民间生产和生活技艺
四、刑罚
1.避免血腥场景
2.被忽视的围观者
3.缺失的法律
五、宗教
六、被排除的图像
1.植物学和博物志
2.固定商铺
3.室内装饰
4.浪漫爱情故事
第五章 亦真亦幻:“真实可信”与“异国情调”之间的视觉张力
一、记录更为真实可靠的中国信息
1.更真实的图像细节
2.更真实的社会情境
二、图像中的清朝及其外交策略
1.朝贡体系的例外
2.监视与隔离的政策
3.军事威慑政策
三、常见的图像失真情况
1.图像性失真
常识错误
构图失真
2.概念性失真
地理区域混淆
普遍性与个体性混淆
四、图像失真的原因
1.写生手稿数量不足
2.画家与客体之间的物理和心理距离
3.全知式视角
4.视觉和语言信息之间的互补关系
五、不同出版物的差别
第六章 他者镜像:马戛尔尼使团与英国的向外扩张
一、中国的“他者”形象和英国的自我认知
1.田园生活
2.野蛮国度
3.专制统治下的弱国
4.信念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二、世界性的异域视觉知识
三、全球视觉知识收集与马戛尔尼使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