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系欧美国家很有影响的一部美学和艺术史著作,被列为相关学科师生的必读课本。作者把文化史、心理学和形式分析融为一体,将古典风格和巴罗克风格置入一个二元对立的体系中加以比较,剀切地论述了欧洲文艺复兴艺术风格的历史嬗变。全书以五对基本概念为准则,熟练地驾驭大量的视觉材料,从素描、绘画、雕塑、建筑等角度,试图回答下面的问题:古典艺术与巴罗克艺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不同的民族、时代是否存在共同的模式,构成表面上杂乱无章的艺术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人们对同一幅画或同一位画家完全不同的反应。
目录
沃尔夫林和他的美学思想——译者前言<br> 第六版(德文版)序言<br> 第七版(德文版)前言<br> 导言<br> 第一章 线描和涂绘<br> 第一节 概说<br> 第二节 素描<br> 第三节 绘画<br> 第四节 雕塑<br> 第五节 建筑<br> 第二章 平面和纵深<br> 第一节 绘画<br> 第二节 雕塑<br> 第三节 建筑<br> 第三章 封闭的和开放的形式<br> 第一节 绘画<br> 第二节 雕塑<br> 第三节 建筑<br> 第四章 多样性和同一性<br> 第一节 绘画<br> 第二节 建筑<br> 第五章 清晰性和模糊性<br> &nbs
前言/序言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W61fflin,1864—1945),瑞士著名美学家和用德语写作的最重要的美术史学家。曾就学于巴塞尔大学、柏林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是著名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的高足,先后在巴塞尔大学(1893一1901)、柏林大学(1901—1912)、慕尼黑大学(1912—1924)、苏黎世大学(1924—1934)担任教授。他曾被认为是继温克尔曼、布克哈特之后第三位伟大的美术史学家。他的特色是把文化史、心理学和形式分析统一于一个编史体系中,因此不去过多地研究艺术家,而是紧紧地盯着艺术品本身,力图创建一部“无名美术史”,把风格变化的解释和说明作为美术史的首要任务。沃尔夫林的博士论文是《建筑心理学序论》(1886),在这篇论文中已透露出他后来要发展完善的研究方法的端倪:以创作过程的心理解释为基础的形式分析。他在后来的一系列著作中都汲汲于这种方法。如他的《文艺复兴和巴罗克》(1888)、《古典艺术》(1899)、《阿尔伯里希特·丢勒的艺术》(1905)等就是例子。其中《古典艺术》一书是他献给他的导师——1892年故去的布克哈特的纪念,此书长期以来一直被美国许多大学作为教科书。然而,他的代表作是((艺术风格学》(1915),这部研究文艺复兴后艺术中风格问题的专著,把他的思想综合于完整的美学体系中,这个体系对后来的艺术批评有很重要的影响。沃尔夫林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五对基本概念作为准则,试图解答以下问题古典艺术和巴罗克艺术之间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时代中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模式?它构成了表面上显得杂乱无章的艺术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因素引起人们对同一幅画或同一个画家完全不同的反应?他以大量的视觉艺术材料,从素描、绘画、雕塑、建筑等角度,通过对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不同时期的艺术进行相互比较,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为巴罗克艺术恢复了名誉。后来的沃尔夫林学派从这里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使他系统地阐述了的体系也能适用于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艺术,例如业已证明的,他的美学思想被应用于日本艺术、古代北欧艺术和现代抽象艺术。
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美术史家们都接受以发展、进化的观念来解释视觉艺术的历史进展和自然进展。当时,最有洞察力的艺术批评潮流继续把哲学作为自己的基础。在许多用德语写作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