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些古版画除了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之外,往往还记录了一些当代社会风俗的面影。通过画面,不独使人感到美,还能使人得到很多知识。从人民的日常生活,到具体的名物,以至社会面貌,时代风习,往往都能通过古书的插图得到实证。这实在是除了古代实物以外,最好的历史学习的参考图谱。
精彩书评
中国的木刻版画是有悠久光荣的历史的,留下来的遗产也非常丰富。本书中的这些古版画以明代刻本为主,间附清刻,除了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之外,往件还记录了一些当代社会风俗的面影,从人民的日常生活,到具体的名物,以至社会面貌,时代风习,无处不使人感到美……本书是除了古代实物以外,最好的历史学习的参考图谱。
目录
小序
书帕
四百年前的出版家
太真全史
养正图解
青楼韵语
军旗
人像
澳门纪略
钓台集
道元一气
吃茶
醉乡从事
吴骚合编
千秋绝艳(代跋)
试读
人像中国版画最初的重要应用方面之一是人像。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于是古版画里必然包括了大量的人物图像。有《先贤像赞》这样的书,有附在“宗谱”前面的插图……这都是以人像为主的图籍。至于附在专刊著作前面的图像,那就更多。就这一点而论,全世界的出版者的看法是相同的,总要在著作前面放上一张作者的像。渎者也欢迎这样的办法。读完了一本书,总想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他的外貌、风格……都是热心的读者衷心想望知道的。有时候读了作品,理想中的作者应该是个瘦长的,等到看了照片,却是个又矮义胖的。就大吃一惊,从而引起对作者更多的研究兴趣,这是常会遇到的事。总之,读者想了解作者容貌,从面貌以至历史,不但是人情之常,有时也是必要的。想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中国版画里人像的全貌,实在并不简单。因为材料是相当丰富的。
现在,想从宋代开始,宋元明清四朝,每朝选一个人,同时,也想从刻书时代的先后,雕板作风的差别上着眼,进行选择。看了以后,或者可能得到窥豹一斑的效果。苏东坡宋代的人物之中,有木刻图像传世的实在很不少。但这大底都见于明代刻书之中。宋刻本文集里附有插图的,至今似乎还不曾发现。这个现象也正好说明木刻技术大大发展以后,才给出版物添上了崭新的面貌。宋版书里的人物插图似乎大多是佛经中的神仙和佛租,烈女传里的仕女而已。
不用说,到了明代才刻宋人的画像,自然只有根据流传绘本的一个方法,有时候就难免要用想像来补救。根据旧的记载,再参考了作者的作品,体会他的精神、风貌,加以想像、创作,这也应该承认是正确可行的方法。至于真像如何,那有时候是连考古家也无法加以鉴定的。就拿明太祖来说,在明代宫廷里,就流传着两张绝不一样的画像。一张是大眼长脸,脸上有七十二颗痣,凶恶异常的像。另一张则俨然是个掌柜的白胡子老头儿,满脸慈祥,全无凶相。就连明朝人的笔记里也其说不一,至今也不知道到底哪一张是“真容”。
苏东坡,是大家所熟习的名作家。他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着一绺大胡子。在故事传说里,他的好朋友佛印和尚,他的朋友陈季常的太太都取笑过他的胡子,但是这里的一张就不是“髯苏”,虽然也有须,但只是京戏里的“黑三”而不是“黑满”了。这是万功“燕石斋”刻、王世贞撰《苏长公外纪》里面的一张小像(图缺失--编者注)。历来的藏书家,就曾经指出过这可疑的点,说只有这张东坡像是“微须”。我觉得这张画像的作者,倒也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