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总共分为五章,分别为犯罪主观要件概述、犯罪故意、犯罪过失、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本书首先对我国刑法中犯罪主观要件的基本内容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然后对我国刑法所涉的主观罪过形式,如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的动机与目的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此外对与主观罪过形式有关的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期待可能性问题、严格责任问题以及刑法中的认识错误都进行了具体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既有本书的独特视角,也有大量翔实的资料作为支撑,可以说是一部集犯罪主观要件论的相关内容于一炉的集大成之作。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的研究历程回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1979年《刑法》颁布之前
二、1979年《刑法》颁布之后至1997年《刑法》颁布之前
三、1997年《刑法》颁布之后至今
第二节 犯罪主观要件的概念和特征
一、犯罪主观要件的概念
二、犯罪主观要件的特征
第三节 犯罪主观要件的基本内容
一、犯罪故意
二、犯罪过失
三、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四、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第四节 犯罪主观要件的研究意义
一、犯罪主观要件的理论意义
二、犯罪主观要件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 犯罪故意
第一节 犯罪故意的概念
一、故意的概念
二、犯罪故意的本质
三、犯罪故意的理论分类
第二节 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
一、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第三节 犯罪故意的类型
一、直接故意
二、间接故意
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四、犯罪故意的认定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犯罪的动机和目的
一、犯罪动机
二、犯罪目的
三、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第三章 犯罪过失
第一节 犯罪过失的概念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介评
二、犯罪过失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犯罪过失的构成要素
一、伦理的构成要素:注意能力
二、规范的构成要素:注意义务
三、心理的构成要素:不注意
第三节 犯罪过失的类型
一、法定类型
二、学理类型
第四节 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关系
一、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区别
二、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转化
第四章 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第一节 不可抗力
一、不可抗力的概念与特征
二、不可抗力的主要来源
三、不可抗力与相关情形的关系
第二节 意外事件
一、意外事件的概念与特征
二、意外事件在刑法中的体系性地位
三、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界限厘定
四、意外事件与犯罪过失界限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三节 期待可能性问题
一、期待可能性的概念
二、期待可能性的判断
三、期待可能性的地位
四、期待可能性对我国刑法的启示与借鉴
五、期待可能性的司法运用
第四节 严格责任问题
一、严格责任的概念
二、关于我国刑法中是否存在严格责任的争议
三、严格责任的启示
第五章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第一节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的概念
一、刑法中认识错误的定义和范围
二、刑法中认识错误的特征
第二节 行为人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一、行为人对法律认识错误的概念
二、行为人对法律认识错误的分类
三、行为人法律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
第三节 行为人对事实认识错误
一、行为人对事实认识错误概述
二、国外关于行为人对事实认识错误的立法及理论研究
三、我国有关行为人对事实认识错误的理论研究
四、构建我国刑法关于事实认识错误论的设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序言
前 言
犯罪主观要件是我国犯罪构成四要件中的核心要件之一,是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任何犯罪的构成都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缺少犯罪的客观方面,就会导致主观归罪,而缺少犯罪的主观方面,就会导致客观归罪。因此,犯罪主观要件在犯罪构成要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犯罪主观要件包括的内容有犯罪的主观罪过(即犯罪的故意和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等因素,它们不仅对于认定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量刑也有一定的影响。犯罪主观要件作为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的内在心理活动,一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只要司法工作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分析案件的各种具体情况,就能够查明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罪过,是何种罪过,以及有无特定的目的,犯罪的动机如何,从而对其主观心理态度作出符合客观真实的判定结论,进而正确地定罪量刑。
本书以《揭开刑法的斯芬克斯之谜——犯罪主观要件论》为书名,其目的在于对我国现有的犯罪构成的核心要件——犯罪主观要件作进一步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思考,从而对我国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所涉的犯罪主观要件都形成一定的真知灼见,借以更好地为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工作服务。虽然本书是以专章形式对犯罪主观要件各方面内容进行探讨,但是就其整体而言,本书在很多方面突破了现有的刑法理论中关于犯罪主观要件的研究框架,从而对我国现有的刑法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操作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在整体研究内容上分为五章,分别为犯罪主观要件概述、犯罪故意、犯罪过失、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刑法中的认识错误。各章的大致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犯罪主观要件概述。该章除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犯罪主观要件的研究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还对犯罪主观要件的概念和特征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犯罪主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状态。其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犯罪主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必备构成要件;二是犯罪主观要件是行为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态度;三是犯罪主观要件是支配行为者实施危害行为的心理状态;四是犯罪主观要件是具有特定内容的一种心理状态;五是犯罪主观要件具有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对犯罪主观要件所包括的内容,即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的动机与目的作了较为概括性的总结,此外还对与主观罪过形式有关的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期待可能性问题、严格责任问题以及刑法中的认识错误都进行了介绍。最后针对犯罪主观要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
第二章是对犯罪故意的研究。该章首先对犯罪故意概念的应有之义、犯罪故意的本质、犯罪故意的理论分类进行了必要的分析。然后从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什么是明知、明知的体系定位、明知的具体内容、明知的标准和程度、故意的内容是否包括违法性认识以及对希望与放任的理解等内容。紧接着对犯罪故意的法定类型、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概念、类型和构成因素、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和分析。随后对犯罪动机的概念、特征、性质、功能、类型、犯罪动机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犯罪目的的概念、特征、表现形式,以及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较为具体深入的探讨。
第三章是对犯罪过失的研究。该章首先在对犯罪过失的概念进行介评的基础上,指出了犯罪过失的特征,即没有预见是犯罪过失的心理特征,能够预见是犯罪过失的伦理特征,而应当预见则是犯罪过失的规范特征。然后从注意能力、注意义务和不注意等三个方面对犯罪过失的伦理构成要素、规范构成要素、心理构成要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紧接着对犯罪过失的法定类型与学理类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其中在法定类型中对疏忽大意过失与过于自信过失的概念和构成特征进行了较为具体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在学理类型中对监督过失、超越承担过失、假定过失、阶段过失与共同过失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概括的分析和研究。随后,在对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区分学说进行介评的基础上,提出准确区分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应抛弃假定的分析进路,从实存的分析进路出发,在最终的认识阶段上,结合行为人行为时的认识状态与意志状态整体地予以考察。最后在关于犯罪过失向犯罪故意转化问题上,本书指出犯罪过失不可能为犯罪故意提供心理基础,犯罪故意也不是犯罪过失的心理升华,所谓犯罪过失向犯罪故意的转化恰好是行为人另起犯罪故意的过程,在主观上与之前的犯罪过失毫无关联。在关于犯罪故意向犯罪过失转化问题上,本书指出“令人称奇”的不是司法实践,而是自己拟制的理论本身,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间的转化不过是幻象而已。
第四章是与罪过有关的几个特殊问题的研究。该章首先从不可抗力的概念、特征、主要来源以及不可抗力与犯罪构成、不可抗力与犯罪故意、不可抗力与胁从犯之间的关系,对不可抗力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其次,从意外事件的概念与特征、意外事件在刑法中的体系性地位、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界分、意外事件与犯罪过失界分的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对意外事件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再次,从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判断标准和判断过程、地位、启示与借鉴、司法运用等方面对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最后从严格责任的概念、我国刑法中是否存在严格责任的争议、严格责任的启示等方面对刑法中的严格责任问题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探讨。本章所写的内容既避免了一般教科书式的简练,也避免了一般专著式的烦琐,为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
第五章是对刑法中认识错误的研究。该章除了对刑法中认识错误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介绍,还指出了刑法中认识错误的四个主要特征:一是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不一致;二是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不一致;三是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与犯罪相关的行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不一致;四是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与犯罪相关的行为的法律意义和事实情况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不一致。紧接着本章对行为人对法律认识错误的概念、行为人对法律认识错误的分类、国外刑法和国内刑法对行为人对法律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细致的解读。继此之后,对行为人对事实认识错误的概念、特征、种类、国外与国内关于行为人对事实认识错误的立法及理论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最后对我国刑法关于行为人的事实认识错误论的构建提出了本书的设想,从而对完善我国刑法理论关于行为人对事实认识错误的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