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国刑法中兜底条款研究》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对兜底条款的基本概念作以界定。第二章论证了兜底条款在刑法中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第三章为力求我国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从刑事立法上去限缩兜底条款的适用范围,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第四章针对刑事立法上短时间内不能缩减兜底条款适用范围的现状,笔者探讨了如何通过司法过程来实现兜底条款的限缩,这也是本文的重点。第五章为更进一步控制兜底条款罪名的扩张适用,通过司法适用中的其他途径来限制兜底条款的适用范围。
目录
中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兜底条款概论
第一节 兜底条款的界定
一、“其他……”“等”的表述方式梳理
二、兜底条款的概念
三、兜底条款的特征
第二节 兜底条款的类型
一、学界的分类梳理
二、笔者观点
三、兜底行为方式和兜底方法、手段的区分
第三节 兜底条款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一、兜底条款与开放的构成要件
二、兜底条款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三、兜底条款与情节犯
四、兜底条款与“口袋罪”
第二章 兜底条款的价值蕴含
第一节 兜底条款的存在依据
一、刑事立法局限性
二、刑事立法秩序中心主义理念
三、刑事政策的积极选择
第二节 兜底条款的价值
一、兜底条款的罪刑法定主义评判
二、兜底条款的现实价值
第三章 兜底条款的合理范围
第一节 我国刑法中兜底条款的适用范围
一、兜底条款适用范围的立法评析
二、兜底条款适用范围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 兜底条款范围的合理限制
一、兜底条款的应有范围
二、兜底条款现有范围的合理限缩
第四章 兜底条款的解释
第一节 我国刑法解释的现实透视
一、刑法解释主体的纷争
二、司法解释现状
三、我国司法解释扩张的实质解读
第二节 兜底条款解释的基本理念
一、兜底条款的解释理念
二、兜底条款的解释立场
第三节 兜底条款的解释规则
一、刑法体系解释原理
二、兜底条款的解释
第五章 兜底条款的司法适用
第一节 兜底条款罪名司法适用的现状
一、兜底条款罪名适用的“口袋化”倾向
二、兜底条款罪名“口袋化”的危害
第二节 兜底条款的司法适用完善
一、兜底条款罪名的竞合适用
二、限制兜底条款罪名适用的其他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
《我国刑法中兜底条款研究》:
国权主义刑法和民权主义刑法的区分标准在于社会保护和权利保障孰轻孰重,而权利保障与社会保护的对立,来自于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高度同一性,个人独立存在的价值与利益变得无足轻重甚至基本丧失,刑法往往被视为是国家推行社会政策、扩展普遍的善、维护公共利益的工具。刑法为了保护社会利益,追求社会整体的安全与稳定,往往可能以牺牲尚未独立的个人为代价。“国家权力时时可能背离其保障权利的宗旨,肆意不公正对待乃至非法侵犯权利。”基于这种国家主义的法律观,立法者往往立足于国家本位,强调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轻视刑法的权利保障机能。这种刑法的特点是:国家至上,国家权力支配法律;刑法工具化,刑法的工具性成了刑法的最大特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社会出现了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的分离,市民社会的存在与分离为民权刑法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刑事古典学派猛烈抨击了以罪刑擅断为特征的封建刑法,提出了罪刑法定原则,其核心是通过对国家刑罚权的限制达到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目的,重视对公民自由的保障。刑事实证学派要求刑法保护社会不受个人行为的侵害,通过改变社会环境预防犯罪,在对犯罪人的处遇上,坚持社会责任论,过于强调刑法对社会的保护机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刑法的权利保障机能。现代并合主义的刑法观表明,权利保障与社会保护并非对立,因为个人与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因此在任何一个社会,权利保障与社会保护都应当相互协调。
在初民权利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权利发展形态与西方的权利发展形态没有两样,但在近代权利萌芽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礼法政治传统与实践对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产生了阻遏作用。传统中国社会从来都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格局。传统中国社会中政治文明表现为国家主义,即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权力可以直接操纵社会资源的分配,是最有价值的生存工具,法律被置于次要的地位。所以,在中国的传统刑法文化中,国家主义的色彩极为浓厚,由此使得传统的刑法文化以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为最高价值,并且形成了工具主义和重刑主义的刑法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后,刑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工具性一直较强。1979年《刑法》第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宪法为根据,依照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