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室后裔刘备,早年贩履织席,虽出身微末,却胸怀匡扶汉室的鸿鹄之志,毅然投身于乱世洪流。论智谋他不及诸葛亮,论武力不敌关羽,论气魄逊于曹操,论格局输于孙权。但他凭借屡败屡战的坚韧、百折不挠的毅力,于困境中崛起,在花甲之年开创蜀汉基业,终成一方霸业;又因重情重义,为义弟关羽复仇而兴兵伐吴,惨遭夷陵之败。
本书依托翔实丰富的史料,以刘备的生平为主线,全景式重现三国乱世风云,深度展现刘备百折不挠的精神、礼贤下士的风范和白帝托孤的赤诚;同时剖析刘备从白手起家到三分天下得其一的成功秘诀,为迷茫、焦虑的当代读者注人奋斗进取的力量。
目录
第一章?乱世发迹
一、汉室支庶
二、少有大志
三、起兵涿郡
四、任职平原
第二章?入主徐州
一、救援陶谦
二、主政徐州
三、痛失徐州
四、归降曹操
第三章?周旋曹袁
一、煮酒论英雄
二、衣带诏
三、官渡之战
第四章?孔明出山
一、依附刘表
二、蹉跎岁月
三、三顾茅庐
四、隆中对策
第五章?赤壁之战
一、兵败当阳
二、联孙抗曹
三、赤壁之战
四、入主荆州
五、“借荆州”之解
第六章?经略益州
一、引狼入室
二、应邀入川
三、二刘反目
四、据有益州
第七章?汉中风云
一、治理益州
二、湘水划界
三、汉中之战
四、汉中称王
第八章?建立蜀汉
一、关羽之死
二、再失三郡
三、称帝建国
四、政权建设
第九章?永安遗恨
一、战前准备
二、夷陵相持
三、猇亭大败
四、白帝托孤
五、浪漫蜀汉
前言/序言
在群星璀璨的三国时代,论文韬武略,刘备可能不是能力最强的人物之一,但绝对是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由于他的帐下群英荟萃,文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等人,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样的虎将,再加上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说《三国演义》对蜀汉政权的推崇,让刘备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要高于同时期的另外两位霸主——曹操和孙权。刘备留下了许多妇孺皆知的典故,如“桃园三结义”“三请诸葛亮”“托孤白帝城”等等。受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影响,刘备给世人留下了一些非常典型的印象,如汉室宗亲、宅心仁厚、从善如流,或者撇妻弃子,遇到困难只会逃跑和哭泣,而且他似乎没有什么真本事,所有事情都要靠其他人帮助才能办成。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正史中刘备的一生。
刘备,生于公元161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所以刘备的皇族后裔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优渥的生活,他少年时期的生活非常艰苦,不得不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生。但是刘备年少时就胸怀大志,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建功立业,恢复祖上荣光。青年时期,刘备先后结识了关羽、张飞、公孙瓒等英雄豪杰,这些人将会在刘备未来的人生中给他巨大的助力。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刘备也参与到镇压黄巾军的行动中,并因军功先后担任过县尉、县令等小官。但是时运不济,刘备的仕途充满了坎坷,难以久任一职,最终不得不投奔自己的故友公孙瓒,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194年,曹操以替父报仇为名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力不能敌,刘备看到了机会,赌上了身家性命率军救援。陶谦深受感动,死前留下遗言:“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之后,刘备成为徐州牧,也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地盘。但是天不遂人愿,徐州虽殷实富庶,但这样的一块肥肉,终引得袁术、吕布、曹操等人觊觎,各方势力轮流进犯徐州,最终刘备丢掉了徐州,为了保全自己,归顺了往日的敌人曹操,过起了依附于他人的生活。
199年,刘备与车骑将军董承受汉献帝衣带诏,谋诛曹操,结果事情泄露,刘备投奔袁绍。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后,刘备转投荆州刘表,在荆州时期受尽排挤,甚至偶有杀身之祸,年近不惑的刘备依然无法找到一块立锥之地。207年,刘备得人指点,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请教天下大事。诸葛亮有感于刘备的真诚,决定出山相助,并向刘备献上了《隆中对》,开始为刘备的事业做出全盘规划,由此刘备获得了自己事业上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的事业开始步入正轨。208年,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大败曹操,自此占据荆州,初步站稳了脚跟。211年,益州牧刘璋听从张松建议,派法正邀请刘备入蜀襄助自己对付张鲁。212年,刘备与刘璋反目,率军大举进攻刘璋,并于214年攻破成都,占有益州。218年,刘备率兵进攻汉中,大败曹军,斩曹操大将夏侯渊,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刘备进位汉中王,实力达到鼎盛,三国鼎立之势初步形成。
但是就在刘备春风得意之时,形势却骤然恶化。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身死,诸葛亮隆中对策定下的跨有荆、益的目标化为泡影,刘备集团遭受重大打击。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因有传闻称汉献帝已遇害,刘备遂为其发丧,并于221年在成都称帝,与曹丕分庭抗礼,正式建立了蜀汉政权,完成了他由织席贩履的平民向皇帝的转变。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但是次年七月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蜀军元气大伤,刘备败退至永安。
223年3月,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受诏。同时刘备嘱咐太子刘禅事诸葛亮如父,并告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4月,刘备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看完了刘备的履历,我们首先不应该忘记,刘备这个蜀汉的开国皇帝,从一个没落到织鞋贩履的皇族后裔到龙袍加身、成为三分天下占其一的一方霸主,这可不是凭借逃跑和眼泪能换来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用“折而不挠”概括了刘备的性格和奋斗历程。《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写道:“于时先主(指刘备)名微人鲜,而能龙兴凤举,伯豫君徐,假翼荆楚,翻飞梁、益之地,克胤汉祚,而吴、魏与之鼎峙。非英才命世,孰克如之!”这些评论都是客观公正的。
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关于刘备的很多故事,例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等,可谓妇孺皆知,但是实际上这些故事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演义与正史的区别还是很大的。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对于真实历史故事进行了很多艺术加工和创作,带有主观色彩,而且许多情节不合史实,也不合常理。如果想真正了解三国的历史,对演义中的描述仍需仔细甄别,切不可完全信以为真。
在央视《百家讲坛》中,刘备被易中天先生赞誉为“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从刘备的一生来看,这是准确的。能够驾驭上等的人才,他一定不是大家印象中那个只会兴叹哭号的软弱之人。那么,真实的刘备到底是什么样的?他有什么样的才能智慧和人格魅力?刘备为什么可以名垂千古?今天我们一起回首那段英雄辈出的时代,从书页中找寻真实的答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