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脉络,全景式展现了秦始皇嬴政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他诞生于战国末年风云变幻之际,到13岁继承王位后韬光养晦,22岁崭露锋芒开启嬴政时代,书中详尽呈现了他为实现统一天下抱负所做的努力。
嬴政目光长远,广纳贤才,王翦、李斯等文臣武将助他稳步推进战略。他采取各个击破之策,依次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起大秦帝国。统一后,为巩固统治,他实行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将权力紧握手中;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文化交融;修筑驰道,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边疆治理上,他命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又开凿灵渠、统一岭南,拓展了帝国疆域。
然而,秦始皇也有诸多争议之举,“焚书坑儒”毁文化,苛政严刑、大兴土木致民怨沸腾,为秦亡埋下隐患。
本书值得出版与大众阅读,原因有三。其一,史料详实丰富,生动重现特定历史时期惊心动魄的画卷,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历史风云。其二,思辨深刻,客观呈现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个人与时代关系的深度思考。其三,以复杂矛盾冲突展现人物多面性,打破传统单一评价,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千古一帝,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感悟。
目录
第一章 嬴秦变法终崛起
一、嬴秦起源
二、变法图强
三、合纵连横
四、南征北战
第二章 落魄王孙遇贵人
一、奇货可居
二、赴秦游说
三、异人归秦
四、嬴政继位
第三章 王风初显欲亲政
一、嫪毐乱政
二、赈灾救民
三、成嬌叛乱
第四章 大权在握任能臣
一、铲除面首
二、仲父之死
三、太后回宫
四、李斯陈谏
五、韩非罹难
六、谋臣尉缭
七、姚顿外交
八、悍将骁勇
第五章 削平群雄灭六国
一、灭韩之战
二、灭赵前耻
三、水淹大梁
四、燕亡悲歌
五、秦楚大战
六、智取齐国
第六章 修明法度定律令
一、收兵器,迁富豪
二、创帝号,废谥号
三、建立三公九卿制
四、废分封,立郡县
五、监察与谏官制度
六、完备军制赏功爵
七、秦法立规传世章
八、文轨币衡一统之
九、革新田亩之章程
十、完善户籍之制度
十一、开疆土,修灵渠
第七章 宣示威权游四方
一、西巡祭祖,体察民情
二、东巡祭天,威服四海
三、为求长生,再次东巡
四、遍寻仙药,北巡边塞
五、北击匈奴,驱逐胡人
第八章 苛政虐民失人心
一、扩修宫苑
二、修建陵寝
三、焚烧诗书
四、坑杀儒生
五、后宫成谜
第九章 身死沙丘遇变局
一、异象怪兆接连现
二、南巡消解“天子气”
三、病死沙丘阴谋起
第十章 二世亡国论功过
一、秦二世施暴政
二、蒙氏兄弟之死
三、丞相李斯惨死
四、奸臣赵高身死
五、王朝覆灭功过
前言/序言
战国末年,中华大地风起云涌,群雄逐鹿,长年冲突不断,战事频仍,人们都渴望拥有一个和平安宁的家园。公元前259年1月27日深夜,在中国的极西之地(秦国)上空忽然划过一道道耀眼的闪电,大地恍如白昼,紧接着,一阵阵炸雷响彻天际,似乎要唤醒一位沉睡千年的巨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秦始皇嬴政诞生了。
嬴政13岁继承王位,小小年纪的他满怀雄心壮志,但因羽翼未丰、势力单薄,为了保全性命,他只能韬光养晦、隐忍待时;22岁那年,他开始崭露锋芒,铁腕出击,除面首、罢权臣、平内乱,使秦国进入全新的嬴政时代。嬴政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小小的秦国国君,他有高居万邦之上的野心与一统天下的抱负。他目光长远,虑事周到,并不急于求成,而是效仿先祖的仁德,礼贤下士,广泛搜罗人才,其中包括英勇善战的大将王翦、王贲、蒙武、蒙恬等人,才思敏捷的外交官顿弱、姚贾等人,谋略过人的国相尉缭、李斯等人。这些文臣武将积极建言献策,使嬴政攻打六国的战略规划稳步推进。
在一切条件具备之后,嬴政开始努力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雄伟抱负。韩国与秦国相邻且实力较弱,更为重要的是,平灭韩国可以打通秦国进攻其他国家的通道,因此韩国成为秦国的首要攻击目标。秦对韩采取了扶植亲秦势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纵攻秦,至函谷,秦国军队积极迎战,五国军队败走。公元前233年,韩王向秦割地称臣,使韩非出使秦国,秦用李斯的计谋害死韩非。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腾向秦国献出南阳郡。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十分了解韩国虚实的内史腾再次进攻韩国,俘获韩王安,将韩国的全部国土据为己有,改称颍川郡,韩国彻底灭亡。
公元前231年,赵国发生大地震,公元前230年又发生了大饥荒,公元前229年嬴政下诏任命王翦为大将军,领兵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双方交战一年,秦国没有攻下赵国半座城池。面对僵局,人困马乏的秦军使出了离间计,以重金收买赵王的宠臣郭开,让郭开在朝廷内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消息,赵国都城内外一时流言四起。赵王决定派赵葱、颜聚替代李牧为大将军。李牧识破了秦军的诡计,拒不交权,但他的坚定立场反而让赵王深信流言并非空穴来风,于是赵王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并处死。秦军就此扫清了进攻的障碍,俘获了赵王迁。赵国公子嘉率数百人仓皇逃跑,到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自立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将王贲进攻代郡,俘虏代王嘉,赵国从此灭亡。
吞并韩赵两国后,嬴政将目光投向燕国。为了避免国家灭亡的命运,燕太子丹派荆轲以献督亢(今河北涿州市东)土地为名,企图刺杀嬴政,不料行刺失败,还给秦国提供了进攻燕国的口实。公元前227年,嬴政派大将王翦、辛胜率兵出征,大举进攻燕国。燕军被破于易水之西。第二年,秦国再次发兵,将燕军打得落荒而逃。秦军乘胜追击,直取燕都蓟城(今北京西南)。燕王喜北逃至辽东。秦军穷追不舍,到衍水(今辽河一带)打败了燕太子丹的军队,燕王喜为了保命,被迫将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国。公元前222年,嬴政派王贲攻打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公元前225年,嬴政又将目标转向魏国,命王贲为大将军,率军攻魏。魏军凭借城高墙固,拒不出战。王贲决定采用水攻,他命令士兵修筑鸿沟,将黄河之水引入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请降,至此,魏国灭亡。
接连吞并四国后,秦国士气空前高涨,嬴政乘势挥师南下。公元前225年,李信等率二十万大军进攻楚国,结果大败而归。接着,嬴政又下令由王翦为大将军,率兵六十万再次伐楚。王翦进入楚境后,吸取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出、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一年后,秦军适应了楚地情况,士气高昂,体力充沛;而楚军斗志日益松懈,加上粮草补给不足,打算东撤。王翦抓住时机,一举重创楚军主力,并长驱直入,挺进楚国内地,楚军统帅项燕身死。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占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最后只剩下齐国了。齐王苟且偷安,长期屈服于秦国,与秦国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君子协定,既不与他国结盟,也不加强军备。直到秦灭掉五国后,齐王才意识到狼真的要来了,连忙下令加固城防。可惜为时已晚,公元前221年,王贲大军由燕南下,一举攻破齐国,俘获齐王建,齐国灭亡。
嬴政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扫平六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大秦帝国,称始皇帝。
大秦帝国建立后,为了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便更好地管理这个空前强大的帝国,秦始皇采取李斯的建议,对中央官职和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实行三公九卿制,废除地方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这套行政制度的设置对秦始皇巩固统治起到了巨大作用。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秦始皇还采取了一些更有力的措施:一是将各国王公贵族全部迁到都城咸阳,置于自己眼皮底下,使他们失去根基,没有造反的机会;二是将民间的兵器全部没收,运到咸阳销毁;三是将六国都城的城墙以及国与国之间的边防全部拆除,连成一个整体的国家;四是修筑驰道(今属战备国道),无论哪里发生战事,四通八达的驰道可以使中央军队火速增援。以上一系列措施表现了秦始皇治国安邦的伟大智慧。
为了使国家的统治有法可依,秦始皇以魏国李悝所著的《法经》为基础,改“法”为“律”,增加了参夷法(即夷灭三族法,犯了重罪,子孙、长辈皆不得幸免),这些举措结束了全国法律标准不一的混乱局面。另外,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这些政策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统一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北疆治理方面,公元前214年,为了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始皇命蒙恬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实行东西夹击之策,匈奴不敌败逃。秦遂取河南地(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南及鄂尔多斯),并沿河置四十四县,移民垦守。为了彻底消灭匈奴,清除后患,公元前213年秋,秦始皇命蒙恬率军北渡黄河,取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中部计兰山口),占阳山(今内蒙古乌加河北的狼山、阴山)、北假(今乌加河以南夹山带河地区)。匈奴大败,向北迁徙,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内蒙古包头西北)。同时,为防止匈奴南下,秦始皇在燕、赵、秦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北部地区边防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南疆治理方面,秦始皇同样采取军事措施,统一岭南。当时,为了方便运输粮草,他在广西兴安开凿了兴安运河,时称灵渠,连通湘江和漓江,同时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修筑新道,大大便利了内地与岭南的交通。他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个郡,作为秦国南部边陲,鼓励内地百姓迁徙于此,与当地人通婚,使大秦的南疆边域繁荣稳定。
秦始皇的以上措施,使大秦帝国的疆域拓展至东到辽东、北至阴山、西达陇西、南至南海,实现了全国大统一,也使他赢得了“千古一帝”的称号。不过,后世不少历史学家对他建宫室、筑陵墓、谋长生、求仙丹、焚诗书、坑儒士这些统治手段充满争议,认为他是大秦帝国的葬送者。那么,秦始皇到底是一代明君,还是千古罪人呢?
本书结合现实与历史的思辨,通过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客观反映秦始皇波澜壮阔的一生。同时,本书又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正本清源,重现特定时期、特殊背景下那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为读者奉上一部传奇、一篇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