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缺乏相关理论方法规范物流系统中产生的碳排放是我国低碳食品物流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低碳食品物流系统论》以系统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分析、实证分析和模型构建等方法研究低碳食品物流系统。主要包括中国食品物流碳足迹核算与低碳度评价、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物流的社会网络分析与国际碳足迹核算、食品物流系统低碳行为选择、低碳食品物流网络优化等。《低碳食品物流系统论》对于深化完善食品物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促进食品物流系统低碳发展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
1.2 研究意义 2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3
1.4 研究方法 5
1.5 主要创新点 5
第2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7
2.1 相关理论 7
2.2 食品物流系统 14
2.3 食物里程、本地食品与食品短链 18
2.4 食品消费行为偏好 28
2.5 文献评述 30
第3章 中国食品物流碳足迹核算与低碳度评价研究 33
3.1 引言 33
3.2 基于LCA 的食品物流系统碳足迹核算 34
3.3 食品物流系统低碳度评价研究 48
3.4 本章小结 58
第4章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物流的社会网络分析与国际碳足迹核算 59
4.1 引言 59
4.2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社会网络分析 60
4.3 典型农产品国际碳足迹核算 88
4.4 本章小结 97
第5章 中泰水果贸易的物流运输方式选择研究:以曼谷到广州为例 98
5.1 引言 98
5.2 中泰水果贸易物流 99
5.3 中泰水果物流价值链分析 105
5.4 中泰水果物流运输方式选择的实证分析 109
5.5 本章小结 127
第6章 基于拓展TPB 模型的中国消费者短链食品消费行为研究 128
6.1 引言 128
6.2 食品短链供应模式 128
6.3 拓展TPB 模型构建 131
6.4 问卷设计及描述性分析 138
6.5 中国消费者短链食品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142
6.6 研究结论与建议 151
6.7 本章小结 152
第7章 消费者对本地食品购买的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济南市低温奶消费为例 153
7.1 引言 153
7.2 模型构建与问卷调研 154
7.3 本地食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64
7.4 本地食品影响因素的组合效应分析 175
7.5 研究结论与建议 178
7.6 本章小结 179
第8章 考虑消费者低碳和新鲜度偏好的生鲜食品双渠道供应链决策研究 180
8.1 引言 180
8.2 零售商双渠道供应链决策研究 180
8.3 生产商双渠道供应链决策研究 193
8.4 混合双渠道供应链决策研究及三种双渠道供应链对比分析 208
8.5 结论 235
8.6 本章小结 236
第9章 考虑碳排放的山东省参与“一带一路”的食品出口物流网络优化研究 237
9.1 引言 237
9.2 食品出口物流网络节点评价 237
9.3 考虑碳排放的食品出口物流网络多目标优化模型 248
9.4 本章小结 267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269
10.1 总结 269
10.2 展望 270
参考文献 271
试读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气候变暖是全球面临的巨大环境挑战。“十四五”规划在2035年目标中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在“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中提出“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食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关乎人类生存,也是国家安全重点储备物资,其特殊性决定其不可替代。Poore和Nemecek(2018)曾在Science杂志发表关于食品产业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食品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的26%。主要包含畜牧业与渔业、农作物生产、土地占用和食品供应链(食品出产到消费者餐桌),其中食品供应链占比达18%。然而,全球食品业的CO2排放增长迅速,其中食品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在所有消费领域中是*强的,过度消费与食物浪费问题严重。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由于资源与能源的约束,不能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食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未来中国的必然选择。
以食品物流中的运输为例,英国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Smithet al.,2005)权威发布的资料显示:1978年以来通过陆路运输食品的数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3%,单次的平均运输距离的增长已超过50%,食品运输占整个英国国内陆路运输(单位:吨?千米)的30%之多,其他欧美发达国家的食品运输所表现的特征和英国相似。目前,我国尚缺乏权威的全国性食品运输数据,部分研究只能依靠区域性数据进行推算。以北京为例,2008~2012年食品运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运输距离增大到676.65千米,增长19.3%;人均距离增大到18.42千米,增长54%;周转量加了一倍,达到56亿吨?千米(陈文辉等,2016)。国际方面,国际海运和航空运输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并未计入各国排放清单和《京都议定书》减排目标。然而,受规模经济等要素的溢出效应影响,食品海运价格自1980年以来持续下降,到2000年已降至1980年的约70%。航空货运价格也每年下降3%~4%,从而便利了跨国跨境食品物流。
国内外食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导致消费者与食品生产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不断拉大。这种“距离”不仅体现在地理位置上,更体现在消费者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方面的担忧上。基于远距离运输所产生的污染以及对国民健康的不利影响,在欧洲的农业组织和环境保护组织的推动下,爆发了减少食物里程运动,提倡当地食品应地产地销,减少环境负荷。食物里程涵盖了食品物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的运输距离:从食品原料到食品加工厂;从食品加工厂到物流仓库;再从物流仓库经由批发商到零售商;再经销售终端到消费者的餐桌上所发生的距离总和。食物里程越长,意味着在食品流通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越多,产生的碳排放越大。
现阶段,如何度量和评价食品物流中碳排放及采用有效的策略减排已成为当今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借助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协作对食品物流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研究已演变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陈文辉等,2016)。同时,企业的经营目标也已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扩展到综合考虑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维度目标。未来,食品企业不仅要面对消费者偏好由“吃得好”向“吃得低碳”的转变,还要考虑食品物流系统的不确定性,从而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多目标权衡与可持续运营。本书从上述现实问题出发,重点研究低碳食品物流系统涉及的碳足迹核算与低碳度评价、低碳行为选择及优化配置等问题。
1.2研究意义
本书从理论上结合我国食品物流的特点,对低碳食品物流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为发展低碳食品物流提供参考模型和分析方法,对企业和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具体意义表现如下。
(1)理论方面:以低碳食品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理论,通过大量市场调研和数据收集,借助可拓分析、非集计模型分析、统计建模和系统建模等多种方法,科学度量和评价物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厘清食品物流低碳化的运作机理,探讨低碳化行为选择与优化方案。为科学解决食品物流低碳化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进一步丰富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研究的理论内涵。
(2)实践方面:通过探讨低碳食品物流系统中的碳足迹核算与低碳行为选择策略,促进行业和企业物流的可持续发展。优化食物里程、选择低碳物流模式等方式,可以增强食品物流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节能减排、减少资源消耗、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3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书根据当前低碳物流管理实践的需要,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的食品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运用应用统计与计量模型、生命周期评估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可拓分析、博弈分析、多属性决策与多目标优化等多种分析方法定量刻画食品物流的碳足迹核算与低碳度评价、低碳行为选择与优化,开展综合性研究。借鉴国内外有关低碳物流研究的*新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解决我国食品物流所遇到的低碳化运作问题。
研究沿着市场调研、文献分析与集成归纳—理论分析—应用研究的思路展开。市场调研、文献分析与集成归纳主要指对相关部门进行调研,把握食品物流的现状,在把握*新研究动态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归纳;理论分析是指进行食品物流碳足迹核算与低碳度评价研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物流的社会网络分析与国际碳足迹核算、低碳行为选择与优化、低碳食品物流网络优化;应用研究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方案,应用于实践的领域。具体研究方案如图1.1所示。
图1.1技术路线图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1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与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等。
第2章为理论与文献综述。对后续分析所应用到的复杂网络理论、随机效用理论、TPB(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计划行为理论)和斯塔克尔伯格博弈理
论的原理及具体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随后分别从食品物流系统,食物里程、本地食品与食品短链,以及食品消费行为偏好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第3章为中国食品物流碳足迹核算与低碳度评价研究。以LCA为基础,综合运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碳排放系数法,构建食品物流系统碳足迹核算模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评价模型,建立食品物流系统低碳指标体系。运用可拓法进行案例分析,综合评价国内外两个食品物流系统的低碳化程度。
第4章为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物流的社会网络分析与国际碳足迹核算。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一带一路”中农产品贸易物流密切国家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食物里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面板数据就亚洲进口小麦展开实证研究,重点测度亚洲进口小麦的食物里程,构建亚洲进口小麦的碳排放及其预测模型。
第5章为中泰水果贸易的物流运输方式选择研究:以曼谷到广州为例。在对中泰水果物流运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曼谷至广州水果贸易为例建立二项Logit物流运输方式选择模型,并为改善中泰两国水果物流运输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第6章为基于拓展TPB模型的中国消费者短链食品消费行为研究。从信任理论、TPB理论出发,构建了基于拓展TPB模型的中国消费者短链食品消费偏好的模型。结合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探究短链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为相关从业者和政府人员提出短链食品的发展建议。
第7章为消费者对本地食品购买的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济南市低温奶消费为例。以TPB为理论基础,加入消费者对本地食品的信任、感知质量与感知可持续性等变量来拓展原始的TPB模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探索信任、感知质量、感知可持续性、行为态度等多个影响因素对济南市消费者本地食品购买的行为意愿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的方法,探索本地食品购买的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组合效应。
第8章为考虑消费者低碳和新鲜度偏好的生鲜食品双渠道供应链决策研究。考虑消费者低碳和新鲜度偏好,生鲜食品市场需求受销售价格、碳减排量及生鲜新鲜度的影响。在由生产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两级生鲜食品供应链系统中分别构建了零售商双渠道、生产商双渠道及混合双渠道等三种双渠道供应链销售模式,研究其*优定价及碳减排决策,探讨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生鲜新鲜度、渠道偏好系数对供应链*优决策、需求及利润的影响,并对三种双渠道销售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第9章为考虑碳排放的山东省参与“一带一路”的食品出口物流网络优化研究。主要米用复杂网络理论结合优劣解距离(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方法对食品出口内陆物流枢纽候选城市进行评价与筛选,再采用多目标优化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II(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s II,NSGA-II)来建模求解,以运输成本、碳排放成本和建设成本作为目标函数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食品出口物流网络模型。
第10章总结与展望。全面总结本书的研究成果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1.4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应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检索、收集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概括,深刻理解研究对象的性质、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到自己的研究切入点。通过梳理总结有关食品物流系统,食物里程、本地食品与食品短链以及食品消费行为偏好的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向,为研究内容提供相应理论与方法参考。
(2)访谈与问卷调查法。通过专家或半结构访谈获取食品物流系统相关问题、影响因素、相关权重等决策信息,通过设计、发放及回收问卷,为实证研究及系统建模提供相应材料及数据支撑。
(3)实证研究法。通过市场调查发放问卷或者搜集二手统计资料获取研究数据,主要通过SEM与计量经济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验证相关理论,并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确定低碳食品物流系统相关研究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4)系统建模与仿真。借助经济学、优化决策及博弈的相关理论,对具体的定性问题进行定量描述,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模型表述,构建低碳食品物流系统决策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及分析的正确性,利用系统仿真方法进行相应模拟分析。
1.5主要创新点
本书的具体创新之处如下。
(1)构筑“距离”视角下食品物流碳足迹核算与低碳度评价框架。厘清食品物流碳排放分布,并对该系统进行科学的碳排放度量和低碳化程度评价,界定碳排放体系指标的具体含义。把食物里程指标创造性地引入我国低碳食品物流系统中,为制定农业物流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工具,为食品物流业将来的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新思考。
(2)揭示考虑低碳等可持续要素的供应商、消费者行为与供应链渠道选择决策机制。厘清出口商选择物流运输方式的影响因素,构建进口水果的离散选择模型。通过对本地食品和食品短链消费行为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唤醒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意识,并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推动食品可持续消费的政策提供依据。创新性地将消费者低碳偏好和新鲜度偏好同时纳入生鲜食品双渠道供应链决策研究,探讨渠道行为选择,推动物流与供应链科学的理论创新。
(3)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出考虑碳排放的食品出口物流网络优化方法。采用TOPSIS分析与多目标规划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