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绿色金融:理论与农林实践》立足全球低碳转型的环境变化,将绿色金融教学内容分为4篇14章,分别为绿色金融基础、绿色金融体系与运行、绿色金融发展与可持续、绿色金融评价与监管。《绿色金融:理论与农林实践》既保持了相对完备的绿色金融理论体系,也融入了农林绿色金融实践的*新研究成果,同时增设了绿色金融思政专栏,填补了农林高校绿色金融教学的空白,为培养具有绿色金融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录
目录
**篇 绿色金融基础
第1章 绿色金融概念与缘起 3
1.1 绿色金融的概念 3
1.2 绿色金融的演进 3
1.3 绿色金融的实践 4
思政专栏 习近平总书记谈绿色金融 9
林业绿色金融实践 可持续性森林经营 9
探究与思考 10
第2章 绿色金融政策与发展 11
2.1 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政策 11
2.2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 14
思政专栏 绿色金融列入G20 峰会议题 16
思政专栏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17
农林绿色金融实践 2018 年贵州单株碳汇扶贫项目开发 17
农林绿色金融实践 2017 年三都县“林权抵押”+“深扶贷” 18
探究与思考 18
第二篇 绿色金融体系与运行
第3章 绿色金融体系概览 21
3.1 绿色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功能 21
3.2 绿色金融体系结构及演进 24
思政专栏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27
林业绿色金融实践 林业碳汇与林业绿色金融 28
林业绿色金融实践 融合财政资金与商业性资金 29
探究与思考 30
第4章 绿色金融市场 31
4.1 绿色信贷 31
农林绿色金融实践 绿色信贷支持土地综合整治 37
4.2 绿色债券 39
思政专栏 绿色债券再迎政策利好 45
前沿专栏 债券违约是否存在区域传染? 46
农林绿色金融实践 荷兰多渠道推动林业绿色金融发展 48
4.3 绿色基金 49
思政专栏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基金创新高 54
4.4 绿色保险 55
4.5 碳金融 60
思政专栏 碳金融与科斯定理 69
思政专栏 碳金融与外部性理论 70
前沿专栏 比特币与碳排放 70
农业绿色金融实践 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与绿色金融 71
探究与思考 73
第5章 绿色金融市场的机构 74
5.1 中国人民银行 74
5.2 商业银行 76
5.3 政策性银行 78
5.4 保险公司 81
5.5 绿色股权机构投资者 82
思政专栏 习近平总书记谈金融机构 83
探究与思考 84
第6章 绿色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 85
6.1 金融市场交易机制的定义与内涵 85
6.2 绿色金融市场交易机制的定义与内涵 89
思政专栏 广东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 90
探究与思考 90
第三篇 绿色金融发展与可持续
第7章 绿色金融与“一带一路” 93
7.1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需求 93
7.2 “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投资)指数 94
7.3 “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路径 97
思政专栏 习近平主席谈“一带一路” 98
思政专栏 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100
思政专栏 碳中和下的“一带一路” 100
探究与思考 101
第8章 绿色金融与碳中和 102
8.1 绿色金融与金融机构低碳转型 102
8.2 绿色金融与能源结构低碳转型 107
8.3 绿色金融与节能减排产业 111
思政专栏 习近平总书记谈“碳达峰”“碳中和” 113
思政专栏 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 114
思政专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 114
农业绿色金融实践 北京德青源沼气发电项目 115
探究与思考 116
第9章 绿色金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17
9.1 国际“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 117
9.2 中国“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 120
9.3 中国“生物多样性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 123
思政专栏 习近平主席谈生物多样性 125
林业绿色金融实践 顺昌林场与兴业银行的碳汇远期回购协议 126
林业绿色金融实践 开化县马金镇花园村的森林碳汇价值质押贷款 127
探究与思考 127
第四篇 绿色金融评价与监管
第10章 金融机构绿色信用评价 131
10.1 金融机构绿色信用评价的基本概念 131
10.2 金融机构绿色信用评价方法 133
10.3 构建金融机构绿色信用评价体系的意义与建议 140
思政专栏 习近平总书记谈信用监管 143
探究与思考 143
第11章 绿色债券评估认证 144
11.1 绿色债券评估认证的定义和分类 144
11.2 绿色债券的评估标准 146
11.3 绿色债券的评估方法 147
探究与思考 153
第12章 企业主体绿色评级 154
12.1 企业主体绿色评级现状 154
12.2 企业主体绿色评级方法 156
12.3 企业主体绿色评级应用 158
前沿专栏 绿色债券发行定价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160
农业绿色金融实践 深度学习与家庭农场绿色评级 162
探究与思考 163
第13章 ESG评级 164
13.1 ESG的定义与起源 164
13.2 ESG的信息披露规范 166
13.3 ESG评估方法 168
思政专栏ESG信息披露提速 170
探究与思考 171
第14章 绿色金融监管 172
14.1 绿色金融监管概述 172
14.2 绿色金融监管模式 174
14.3 绿色金融监管的实施 176
思政专栏 习近平总书记谈金融监管 178
思政专栏 *部绿色金融领域法律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 180
探究与思考 181
参考文献 182
试读
**篇绿色金融基础
第1章绿色金融概念与缘起
绿色金融是金融领域的一场创新与变革,代表了未来金融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方向。开展绿色金融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旨在阐述绿色金融的概念、演进,并从国内外两个视角展示绿色金融的实践概况。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绿色金融起步较晚,但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目前我国在绿色金融的实践方面取得了喜人进步,未来发展势头良好。
1.1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前者强调了绿色金融在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以及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方面的作用;而后者则明确指出金融业需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
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绿色金融被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二十国集团(Group of20,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在《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中,将绿色金融定义为能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其中,环境效益包括减少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体现其协同效应,等等。
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突出的特点是,更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它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通过自身活动引导各经济主体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它讲求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绿色金融的演进
绿色金融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阶段:过去的意识觉醒阶段和如今的逐步耦合阶段。
1.2.1意识觉醒阶段
早期研究对绿色金融的定义是实践导向的,并未有清晰的内涵边界。涉及生态保护、资源节约、污染降低以及环境意识提高等的金融活动,均被冠以绿色金融之名。由于绿色项目属性特殊,其一般具有投资回报期限长、高风险、低收益等特点,较之一般投资项目而言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基于利润和风险管控的诉求,金融机构在选择其投资对象时,主要关注风险*小化、利润*大化,而非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20世纪70年代,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次号召传统金融部门取缔利润决定论,开始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1972年,罗马倶乐部发布了《增长的极限》一书,*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该理念引发了工业化社会环境资源矛盾日益突出的深入思考。1974年,联邦德国设立了**家政策性环保银行“生态银行”,其主要提供优惠贷款给商业银行不愿意受理的环境保护项目。美国国会在1980年通过的《超级基金法》将贷款人纳入了“潜在责任方”范畴,唤醒了金融机构对评估项目环境影响的重视,培养了重视声誉与环境责任的投资者。此时绿色金融理论尚未成型,但人们开始意识到金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而逐步产生并提出了绿色金融的概念。
1.2.2逐步耦合阶段
在此阶段,新兴市场国家逐步开启绿色金融征程,绿色金融成为全球共识。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UNCED)期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Finance Initiative,UNEPFI)督促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发布了《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以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的发展。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绿色金融正式成为发达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
2002年,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提出了企业贷款准则“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EPs),即金融机构投融资时需综合评估该项目对环境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自此,绿色金融逐步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并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开启了全球碳金融时代的新篇章。自此之后,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逐步成熟,碳交易量以及交易额迅速增长,金融机构参与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碳金融业务逐步渗透到交易的各个环节,包括以碳排放权交易为核心的碳交易业务、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和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活动等,国际发达地区的碳金融体系基本形成。
1.3绿色金融的实践
1.3.1绿色金融的国际实践
绿色金融概念的*次提出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2015年因联合国发布可持续发
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和《巴黎协定》而*次进入公众视野。
随后召开的G20峰会*次将绿色金融的国际发展纳入核心议题,就此启动多个经济体、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绿色步伐,绿色金融开始在资本市场上崭露头角。现如今,绿色金融已走到全球资本市场的舞台中央。
1.绿色金融市场蓬勃发展
国际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迅速,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碳市场等创新型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全球金融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
1)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中国绿色债券原则》规定,“绿色债券指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绿色债券是目前绿色金融领域应用*成熟、*广泛的金融产品,占据着绿色金融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
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limate Bonds Initiative,CBI)统计,2022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总额为4871亿美元,共有来自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的741家发行机构参与发行。其中,中国、美国、德国、荷兰和法国是全球绿色债券的主要发行国家。2022年,中国*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大的国家。
从发行规模来看,过去10年间发行的十大主权绿色债券中,9只来自欧盟,其中*大两只均发行于2021年,分别来自英国(137亿美元)和意大利(101亿美元)。十大公司债中,4只来自美国的公司,其中*大一只是苹果公司于2016年发行的120亿美元绿色债券。
从债券主题来看,除了绿色项目债券外,其他新型产品有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蓝色债券、生物多样性主题债券、碳中和债券、绿色零售债券以及数码绿色债券等。
2)绿色贷款
绿色贷款是为“绿色项目”筹集资金的贷款行为。绿色贷款也是绿色项目*常用的债权类融资工具。与绿色债券2021年发行量下降的表现不同,绿色信贷市场在2021年和2022年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据环境金融数据库(Environmental Finance Data)统计,2022年全球绿色贷款发行总额创下新高,达513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了43.7%,由221个机构发放,与2021年相比几乎翻倍。
目前,全球对公信贷产品主要有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信贷、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绿色及可持续贸易信贷和绿色项目融资及再融资信贷,其中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发展*为迅猛,根据路孚特(Refirntiv,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旗下的金融市场数据和基础设施提供商)统计的数据,2021年新发行的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比2020年同比增长300%以上,攀升至7170亿美元。
3)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常指的是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保险产品。这些保险产品旨在帮助个人和企业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在环境灾害发生时提供保障。随着绿色保险的发展与演进,国际金融市场对于发展不同绿色保险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带来的风险。瑞士再保险(Swiss Re Institute)集团2021年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由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总经济损失高达2700亿美元,其中实际投保金额却不到一半,即1110亿美元。尽管如此,该投保数字仍创下历史新高。
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绿色保险产品主要是针对政府、公共团体、企业以及家庭的巨灾保险、绿色能源保险和碳排放信用保险等。较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有瑞士再保险集团所开发的碳信用保险产品和巨灾保险产品、法国安盛集团(AXAGroup)推出的支持“绿色技术”的保险产品。
4)碳市场
碳市场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碳市场利用市场化机制为碳排放权益定价,是目前将环境效益变现*为成熟的市场化尝试。2021年,碳市场的增长量达到了近十年来的顶峰,且在2022年保持高位运行。作为重要的市场化减排工具,碳市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997年12月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以及相关的一系列制度文件,为全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搭建了国际框架,为碳资产大规模、标准化交易奠定了基础。截至2023年1月,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nternational Carbon Action Partnership,ICAP)的报告显示,全球共有28个碳市场正在运行,覆盖全球17%的温室气体排放,涉及全球将近1/3的人口。
国际碳市场较早开始探索创新碳市场交易工具。依托传统金融市场的优势,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EUETS)在建立时就引入了碳金融衍生品,是目前全球规模*大、覆盖面*广、*具代表性的碳金融市场。2005年,EUETS正式启动,是依据欧盟法令和国家立法建立的碳交易机制,也是目前世界上参与国*多、交易金额*大、发展*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已形成多层次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从减排效果来看,截至2019年,欧盟碳排放量相对1990年减少了23%。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路孚特对全球碳交易量和碳价格的评估,2020年EUETS的碳交易额达到了1690亿欧元左右,占全球碳市场份额的88%。
当前,国际社会在民间和政府层面、产业和金融领域、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在积极探索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统一碳定价机制。欧盟计划于2027年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美国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在民主党的主导下于2022年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该法案是美国历史上*大的清洁能源与气候治理的投资法案。
2.绿色金融政策法规体系逐渐完善、日益严格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包括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绿色金融政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通过引导金融资本向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向流动,绿色金融政策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欧盟的绿色金融政策是很多国家的重要参考标准,其政策框架以2018年的《可持续发展融资行动计划》(Action Plan:Financ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为核心,重点在绿色分类法、监管和披露要求上。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分别使用压力测试来评估银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