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垣先生在避讳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列举了八十多个典型例子,深入剖析了历代避讳的丰富种类、所运用的具体方法,同时还探讨了与避讳相关的各类问题。全书内容言简意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复杂的避讳学知识,在具备高学术水平的同时,还不失为一本优质的普及性读物,为广大读者学习和理解中国历史中的避讳现象提供了关键指引。
目录
卷一 避讳所用之方法
第十 避讳改干支名例
第十一 避讳改经传文例
第十二 避讳改常语例
第十三 避讳改诸名号例
第十四 避讳改物名例
第十五 文人避家讳例
第十六 外戚讳例
第十七 宋辽金夏互避讳例
第十八 宋金避孔子讳例
第十九 宋禁人名寓意僭窃例
第二十 清初书籍避胡虏夷狄字例
第二十一 恶意避讳例
卷二 避讳之种类(部分内容承接上张图)
卷三 避讳改史实
第二十二 避讳改前人姓例
第二十三 避讳改前人名例
第二十四 避讳改前人谥例
第二十五 避讳改前代官名例
第二十六 避讳改前代地名例
第二十七 避讳改前代书名例
第二十八 避讳改前朝年号例
卷四 因避讳而生之讹异
第二十九 因避讳改字而致误例
第三十 因避讳缺笔而致误例
第三十一 因避讳改字而原义不明例
第三十二 因避讳空字注家误作他人例
第三十三 因避讳空字后人连写遂脱一字例
第三十四 讳字旁注本字因而连入正文例
第三十五 因避讳一人二史异名例
第三十六 因避讳一人一史前后异名例
第三十七 因避讳一人数名例
第三十八 因避讳二人误为一人或一人误为二人例
第三十九 因避讳一地误为二地或二地误为一地例
第四十 因避讳一书误为二书例
第四十一 避讳改前代官名而遗却本名例
第四十二 避讳改前代地名而遗却本名例
卷五 避讳学应注意之事项
第四十三 避嫌名例
第四十四 二名偏讳例
第四十五 已祧不讳例
第四十六 已废不讳例
第四十七 翌代仍讳例
第四十八 数朝同讳例
第四十九 旧讳新讳例
第五十 前史避讳之文后史沿袭未改例
第五十一 避讳不尽或后人回改例
第五十二 避讳经后人回改未尽例
第五十三 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
卷六 不讲避讳学之贻误
第五十四 不知为避讳而致疑例
第五十五 不知为避讳而致误例
第五十六 不知为避讳而妄改前代官名例
第五十七 不知为避讳而妄改前代地名例
第五十八 非避讳而以为避讳例
第五十九 已避讳而以为未避例
第六十 以为避讳回改而致误例
卷七 避讳学之利用
第六十一 因讳否不画一知有后人增改例
第六十二 因讳否不画一知有小注误入正文例
第六十三 因讳否不画一知有他书补入例
第六十四 因讳否不画一知书有补版例
第六十五 因避讳断定时代例
第六十六 因避讳断定二人为一人例
第六十七 因犯讳断定讹谬例
第六十八 因犯讳知有衍文脱文例
第六十九 因犯讳或避讳断为伪撰例
第七十 据避讳推定而讹误例
第七十一 避讳存古谊古音例
卷八 历朝讳例
第七十二 秦汉讳例
第七十三 三国讳例
第七十四 晋讳例
第七十五 南北朝讳例
第七十六 唐讳例
第七十七 五代讳例
第七十八 宋讳例
第七十九 辽金讳例
第八十 元讳例
第八十一 明讳例
第八十二 清讳例
前言/序言
总序:新时代的思想延 续与学术重光 “大师讲堂”系列不仅是 对民国时期辉煌学术成就的 致敬,更是一座跨越时空、 联结古今的桥梁。该系列在 第一阶段成功推出了99部大 师著作,为读者打开了一扇 通向学术宝藏的大门,展示 了民国大师们卓越的学术造 诣和文化思考。这些著作涵 盖了多个领域,成为文化遗 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现 代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 进入第二阶段,本系列 再度聚焦大师们的经典作品 ,涵盖建筑、文学、教育、 史学等领域,延续并创新了 他们的思想火花。这些著作 不仅继续深耕传统文化的学 术沃土,也在新时代的文化 语境中,重新激发了中西思 想的碰撞与交融。通过这些 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 民国大师们的思想脉动,还 能从中挖掘出适用于现代社 会的智慧与启示。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这 个系列的核心理念。民国时 期的大师们处于内外挑战交 织的动荡时代,但他们凭借 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前瞻的思 维,开创了属于他们的学术 高峰。今天,我们将这些学 术瑰宝重新整理和出版,不 仅是为了保存文化遗产,更 是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思想资 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推动学术的延续与创新。 本系列的作品无论从学术深 度还是文化广度,都体现了 大师们在各自领域中的卓越 贡献。他们的思想穿越时间 的长河,依然能够启发现代 学者和读者。无论是学术研 究,还是文化素养的提升, 这些著作都将在当代文化市 场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它们不仅是学者的重要研究 工具,更是广大读者探求文 化智慧的窗口。 新时代呼唤思想的光芒 ,我们相信,“大师讲堂”系 列的再度面世,将为当代文 化复兴注入新的活力。通过 这些伟大的著作,现代人能 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启发 创新思维,推动文化与学术 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