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细读国学经典丛书”精选国学文化中具代表性的著作,邀请业内专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精细、精确解读,力求以实用的解读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并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宝贵思想应用于工作和生活。陈广忠著的《细读淮南子》选取《淮南子》中164则有代表性的思想内容,结合现代社会的问题逐条提炼标题进行了细读,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汉人著述中一流”的妙言和智慧。
目录
?
卷一 原道训
001 道:自然规律
003 “道”生万物
004 人生而静?
005 鲧作高城
005 峭法刻诛
006 万物自然
008 九疑、雁门
009 舜耕历山
010 无为而治
011 上善若水
012 心性修养
卷二 俶真训
014 贵贱毁誉
015 学习目的?
017 治世同“道”
017 “树木”之道
018 唐、虞治世
019 桀、纣乱世
卷三 天文训
021 天地本源
023 共工触山
024 九野星区
025 五大行星
027 八方之风
028 二十四节气
032 十九年七闰
033 十六时制
卷四 地形训
036 大九州?
036 九山、九塞、九薮
038 汉代水系?
040 八方特产
041 环境与人生
042 水质与物产
043 海外三十六国
卷十二 道应训
106 惠子为国法
108 数战数胜?
109 宁戚干齐桓公
110 治身与治国
111 伯乐相马
113 子发攻蔡?
114 公仪休相鲁
114 狐丘丈人?
115 大司马捶钩者
116 孚子治亶父
117 武王伐纣?
118 孔子观宥卮
卷十三 氾论训
120 治国利民
121 法与时变?
122 阴阳和调?
123 一沐三捉发
124 管仲之功?
126 小恶不妨大美
127 知其大略
卷十四 诠言训
129 长处与短处?
130 原天命,治心术
131 为治之本?
132 何谓无为??
133 治身养性?
133 平易、简约?
134 五“大”不弃
卷十五 兵略训
135 战争由来久远
136 庙战者帝?
137 用兵有三诋?
139 兵之胜败在于政
139 二世皇帝
141 武王伐纣?
142 兵有三势、二权
143 兵强在民?
144 身先士卒?
145 出其不意
卷十六 说山训
147 江河、泰山?
148 兰生幽宫?
148 良医常治无病之病
试读
卷一 原道训
【题解】
《淮南子》中的“道”,源于《老子》,主要指的是自然规律和宇宙本原。空间上 包容一切,时间上无穷无尽。它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对于治政,《淮南子》主张要实行“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 照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行事。作者对“无为”“无不为”以及“无治”“无不治”等 流行说法,重新进行了界定,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论。
《淮南子》提出了道家的“真”“静”人性观:“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而与此有 关的生命问题,作者认为形、气、神为生命三大要素,互相依存,而“神为之使”。
《淮南子》中强调只有掌握“道”的规律,才能适应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变化。全书以探索“道”之“原”开篇,并以其为核心贯穿全书,充分显示了《淮 南子》立论之宏伟、包容之广大及体例之缜密。
道:自然规律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1 ;高不可际,深不可测2。包裹天地,禀授 无形3 ;原流泉滂,冲而徐盈4 ;混混汩汩,浊而徐清5。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 弥于四海6;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7;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8。约而能张, 幽而能明9 ;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絃宇宙而章三光10。甚淖而滒11, 甚纤而微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 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12;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注释】
1 道:指自然规律和宇宙本原。 廓(kuò):张大。《尔雅·释诂上》:“廓,大也。” 柝:通 “拓”。《小尔雅·广诂》:“拓,开也。”即扩大义。 八极:八方极远之处。2 际:高诱注:“至也。”
即到达义。3 禀授:给予。 无形:高诱注:“万物之未形也。”4 原:水源。 滂:《说文》:“沛 也 。” 指 水 盛 涌 出 。《 道 藏 》 本 、 刘 绩 《 补 注 》 本 作 “ 浡 ”。 冲 : 通 “ 盅 ”。《 说 文 》:“ 盅 , 器 虚 也 。” 即空虚义。5 混混:水流不绝的样子。《广雅·释训》:“混混,流也。”汩汩
(ɡu?):水流声。6 植: 树 立。《 方 言 》 卷 十 二 :“ 植, 立 也。” 塞 : 充 满。 弥 : 高 诱 注 :“ 犹 络 也。” 陈 按 : 通“ 縻(mí)”。
《说文》:“縻,牛辔也。”引申为牵系义。7 施:使用。“无所朝夕”:黄锡禧本作“无朝夕盛衰”。指 “道”永恒,无时间、空间之变化。8 舒:舒散。 幎(mì):《说文》:“幔也。”即覆盖义。 六合: 高 诱 注 :“ 孟 春 与 孟 秋 为 合 , 仲 春 与 仲 秋 为 合 , 季 秋 与 季 春 为 合 , 孟 夏 与 孟 冬 为 合 , 仲 夏 与 仲 冬 为 合 , 季夏与季冬为合,故曰六合。言满天地间也。一曰四方上下为六合。” 一握:一把。《周易·萃卦》 孔颖达疏:“一握,小之貌也。”9 约:缠束。 幽:幽暗。10 四维:即四角、四隅。 絃(xuàn):
《 广 雅 · 释 器 》 :“ 索 也 。 ” 《 集 韵 》 “ 霰 ” 韵 :“ 絃 , 绳 也 。 ” 即 维 系 义 。 《 道 藏 》 本 、 刘 绩 《 补 注 》 本 作 “ 纮 ”。 宇 宙 : 高 诱 注 :“ 四 方 上 下 曰 宇 , 古 往 今 来 曰 宙 。” 按 : 指 时 间 和 空 间 。《 文 子 · 自 然 篇 》 作 “ 往 古 来 今 曰 宙 ”。 章 : 通“ 彰 ”, 显 明。 三 光 : 指 日、 月、 星。 11 淖(nào):《 说 文 》:“ 泥 也。”
滒(ɡe?):《说文》:“多汁也。”淖滒,指柔和的样子。12二皇:指伏羲、神农。
【细读】
本节用上古音韵文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道”的博大,“道”的超越,“道”的 永恒,“道”的奇妙。“道”作为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而永恒地存在 着。《淮南子》中写道:
“ 道 ”, 覆 盖 上 天 , 运 载 大 地 , 扩 展 到 四 方 , 延 绵 到 八 极 ; 高 度 不 能 够 到 达 , 深 度 不能够测量;包容天地,施与万物;像泉水涓涓流淌,由空虚却能逐渐充实;似急流 汹涌,由混浊却能逐渐澄清。因此把它直立起来,可以充满天地;把它横放着,可以 布满四海。使用它无穷无尽,而永远没有盛衰。舒展起来可以覆盖六合,卷拢起来还 不满一把。捆束起来却能够张大,幽暗之时却能大放光明;弱小的时候却能强大,柔 软的时候却能刚强;横贯着天地而包含着阴阳,维系着宇宙而使日月星发光。极其柔 和,非常细微;山岳依靠它而高耸,潭渊凭借它而变深;野兽依靠它而奔跑,鸟类凭借它而高飞;日月依靠它而放光明,星辰凭借它而运行;麒麟依靠它而出游,凤凰凭借它而翱翔。远古伏羲、神农两位帝王,掌握了“道”的枢要,而处在天地的中央; 精神和万物变化相结合,来安抚天下之民。
不为谗言所蒙蔽
前言/序言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有一条美丽的河流,它就是中国南北气候和自然地理分界线的淮河。淮河流域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文化发达。西汉前期,位于淮河中游的淮南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而他的倡导者,就是为王42年的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年)。这位爱好“读书鼓琴”、蒙冤自杀的诸侯王,南宋史学家高似孙(1158-1231年)在《子略》中称之为“天下奇才”。
淮南王刘安的“奇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文化创新。西汉初期,那是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百花绽放。在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年)所著的《汉书》中,就记载了署名刘安的15篇(部)著作。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记载:“(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馀万言。”其他还有:“初,安入朝,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收有上书《谏伐南越书》。《汉书·楚元王传》中有《枕中鸿宝苑秘书》。记载在《汉书·艺文志》中的著作还有:“《淮南道训》二篇,≮琴颂》,《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淮南歌诗》四篇,《淮南王兵法》,《淮南王杂子星》十九卷。”除了《汉书》所载,历代史志中记载刘安的著作则有40多篇(部)。当然有的可能出于伪托。刘安和门客的这些著作,涉及《易》学、哲学、政治、军事、文学、音乐、化学(炼丹术)、天文、地理、养生等众多门类,简直就是一部西汉初期的百科全书。而其中的许多篇章,都是文化创新的产物。
二是思想创新。汉初七十年间,黄老道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但是儒家、兵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竞相争鸣。探讨学术方技,寻求治世良方。而被当代学者胡适(1891-1962年)称为“绝代奇书”的《淮南子》,便在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
《淮南子》诞生以后,引起了朝野、学者的极大关注。两汉426年,阅读、评价、参考、研究《淮南子》的有:汉武帝、刘向、刘歆、扬雄、王充、许慎、马融、延笃、卢植、高诱、应劭等人。当然,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对《淮南子》也是相当熟悉的。在《史记》三家注中,引用《淮南子》作注,就有70多条。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说,《淮南子》博大的体系和精深的内涵,集先秦和汉初道家思想之大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论,直接开启了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和王弼的本体论思想;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宇宙生成论及其范式,并且影响中国学术史达二千年之久;它吸取了先秦人本主义思潮的精华,总结了秦汉黄老“无为而治”的历史经验,构建了一种倡扬主体意识、肯定主体地位和作用,与董仲舒的君主集权专制理论不同的政治哲学;它尊重人格独立,阐述了一种兼容豁达、既务实而又超脱的人生哲学;它克服了《老子》对直觉的偏执,重视理性思辨与感性直观的统一的思维模式;它以唯物的发展的眼光考察历史,得出了许多接近于唯物史观的朴素观点,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经济之策。总之,《淮南子》比《老子》更系统,比《论语》《孟子》更深刻,比《墨子》更全面,比《庄子》更现实。有鉴于此,近代学者梁启超(1873-1929年)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感慨地说:“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三是科技创新。《淮南子·要略》中说:“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事,度形而施宜。”在“刘氏之书”建立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中,把研究“天、地”的规律,作为重要的内容。书中专门设立了《天文训》和《地形训》,谈“天”说“地”,并且涉及众多的科学领域,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科技水平,有的流行二千余年,至今仍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