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王子今撰写的宣太后传记。传主宣太后生于楚国,后成为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人。作者以宣太后的生平为线,从诸侯争强、战国并起的历史局势入手,勾勒了其由楚入秦、主掌秦政、失势隐退、晚年去世的人生轨迹。书中着力叙述了宣太后掌政时期的秦国政治面貌及秦国与列国之间的关系,并在翔实考据的基础上剖析了宣太后政治成功的原因。
目录
一 中国古史的英雄时代
1.天下大乱,异端纷起
2.知识人的活跃
3.诸侯争强,战国并起,甲兵不休
4.“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二 宣太后的出身
1.楚国芈姓女子
2.秦、 楚早期发展空间选择及二者的区域亲缘
3.“秦岭”和“楚山”
4.秦楚“形亲之国”
三 楚女的婚车
1.秦楚“辟远”“僻陋”的共性
2.从“秦晋之好”到秦楚结“亲”
3.武关道:宣太后入秦线路
4.申包胥哭秦庭“山遥水远路三千”
5.商鞅封地与商鞅出使楚国的路线
6.武关道秦楚交通史
7.另一位著名楚女的北上道路
四 历史机遇和芈八子的表现
1.“芈八子”名号
2.后宫制度中“八子”的地位
3.八子者,妾媵之号
4.秦惠文王:诸侯称“王”第一人
5.“智者不失时”
6.与楚交好
五 古史第一位“太后”
1.正说秦武王
2.“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3.“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
4.“惠文后”和“悼武王后”的命运
六 宣太后时代的秦国军事:“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1.《秦本纪》记录的宣太后时代秦扩张史
2.《六国年表》记录的宣太后时代秦扩张史
3.秦战争史的宣太后时代回顾
4.阏与之战
5.白起:军事人才的识拔
6.“间”与“战”
七 秦扩张的两个方面:“土地”和“民人”
1.秦兼并战争中的“出其人”“归其人”政策
2.“徕民”主张
3.“募徙”“赐爵”,“赦罪人迁之”
4.“民不乐为秦”,“反覆”“为乱”情形
八 纵横短长:宣太后时代的列国志
1.秦王奔走会盟
2.秦中原会盟的意义
3.秦的“好会”
4.“远交近攻”战略
5.“从衡短长之说”
6.“诈楚”与楚怀王悲剧
7.“唐且”故事
8.渑池“好会”
9.对“挟诈失信”“不义不信”的批判
九 “义渠戎”问题
1.西北“勇武”之风
2.“义渠道”与“义渠道”出身的名将
3.“义渠”之遗风与“山西之猛性”
4.“秦”与“戎”的长久纠葛
5.“义渠来赂”与“义渠伐秦”
6.“义渠君为臣”
7.“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
8.“秦地半天下”
一〇 宣太后时代的“商君之法”
1.宣太后与商鞅的人生是否有交集?
2.商君之谋
3.商君之法
一一 魏冉·范雎·薛文
1.“秦益强大者,穰侯之功也”
2.“倾危之士”范雎
3.“相邦薛君”事迹
一二 性情芈八子
1.“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
2.“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3.宣太后言先王“尽置其身妾之上”
4.对宣太后言行“大奇”的民俗学与文化学分析
一三 “昭襄业帝”
1.齐秦东西帝
2.西帝·北帝·中帝:“并立三帝”设想
3.“帝”与“业帝”
4.“业帝”与“帝业”
5.秦“畤”和有关“帝”的信仰
6.“秦王初并天下”议定“帝号”的历史渊源
一四 宣太后在政治舞台的淡出及其人生终结
1.宣太后离开最高权力的时间
2.“废太后”疑议
3.应:“太后养地”
4.宣太后“忧死”说
5.“宣太后薨,葬芷阳郦山”
6.关于秦兵马俑坑主人的争论
一五 宣太后政治成功的条件
1.商鞅之“秦法”
2.前世之“余烈”
3.“大一统”的时代要求
4.“尽无余”的进取精神
5.秦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融合
6.“秦暴”“秦贪”“秦虎狼”形象的修正
代结语:“世家”“列传”——有关宣太后的历史记忆和历史评价
附论:粉墨历史——“油腻”和“虚无”
1.影视表现的细节
2.历史与历史剧
主要参考资料
试读
一 中国古史的英雄时代
战国阶段,是中国古史的英雄时代。
这是一个战乱频繁、动荡激烈的历史阶段。与此同时,虽然各国历史渊源不同,文化基础有异,但是社会总体积极变革、热情进取、推崇发明、激励创造,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有史无前例的表现。
战国时期的思想创新和文化进步,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永远闪光的亮点。
1.天下大乱,异端纷起
汉代史论已经可以看到时人对战国时期社会演变的评价。如《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自周衰”,“战国并争,各变异”。①南北朝时期有人这样说:“及至战国纷纭,干戈递用,五籍灰焚,群儒坑殄,贼仁义之经,贵战争之术,遂使天下分崩,黔黎荼炭。”②《隶释》卷二四“柳孝廉碑”题下有对于战国时期思想文化进行评价的文字:“自战国以来,圣人不作,诸子百家、异端怪说,纷然而起。”“自非豪杰之士,卓然不为流俗所移,未有不从而惑者也。”③宋代学者真德秀也有这样的判断:“天下大乱,道德不一”,“百家之学”盛起,人称“异端之盛,莫甚于此时”。④传统史家所谓“战国之乱”⑤,“战国之祸”⑥,口径已经比较一致。
“天下”政治形势“大乱”,导致陈旧理念动摇,传统秩序残破,“道德”规范“不一”。然而文化思想方面的新异学说“纷然而起”,为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儒学正统学者所批评的与儒家“圣人”之学不同的异端之起、异端之盛,其实体现了百家争鸣时代的思想自由、学术繁荣和文化进步。 2.知识人的活跃
宋人张九成分析了当时三个强国的动向,秦国任用张仪。齐国“尊稷下先生”,楚国采用陈轸的“谋画”。知识分子的空前活跃,使得高层次的智慧被应用于军事指挥、政治设计。而文化创造方面,也多有新的收获。
知识人以“客”的身份往来各地,试图施展自我的才具,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以不同方式参政,提升了行政的文化层次,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往。
另外一类人群,在这一历史时期有非常的表现:商人对社会生活的热情参与,促进了城市经济和交通建设的成熟。
3.诸侯争强。战国并起,甲兵不休
战国时期为什么被称作“战国”?这与当时战争频次的密集、战争规模的扩大有关。
从战国时期直到秦汉之际,“王”“霸”“帝”的政治支配权力的争夺.导致持续的战乱。“强国务攻,弱国备守,合从连横,驰车击毂,介胄生虮虱,民无所告想”①,“伏尸百万,流血漂卤’一。按照裴驷《集解》引徐广的解释:“卤,楯也。”
评价当时时势所谓“诸侯争强,战国并起,甲兵不休”①,所谓“战国构兵,更相吞灭,专以争强攻取为务”②,都强调战争的激烈。战争使得社会承受了极惨重的损失,而随后实现的统一,又推动中国历史迈入了新的纪元。
4.“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王夫之《读通鉴论》说,春秋战国时期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
王夫之认为。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化史趋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背离了“《尚书》、孔子之言”。传统社会秩序被打碎,而列国之间激烈的战争,使得“生民”“趋入于死亡”③。经济生活遭到扰乱,战乱灾难空前残酷,都是历史的真实。但是以种种代价换取的“大变革”.是不宜以消极眼光看待的。清代学者汤斌也写道:“秦之并六国也,此古今一大变局也。”①从战国时期直到秦代,社会文化和生产方式有了突出的进步。
战国时期也是我们民族精神体现英雄主义光辉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以“甲兵”“争强”为表现形式,以英雄进取为历史主题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回顾战国历史时不能不瞩目的。
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和《史记·刺客列传》中,分别讲述了一些模范官员和为了“信”与“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勇敢之士的事迹。这两篇都没有直接记述秦汉时代的历史故事,而主要以战国时期的社会活动家作为颂扬对象。其中形象最光辉的重要人物,比如《循吏列传》中的“楚之处士”,后“为楚相”的孙叔敖和《刺客列传》中为燕刺秦始皇的卫人荆轲等,都是战国时期声名显赫的英雄。太史公显然看到了当时社会精神生活的某种进步。
司马迁提示我们注意的政治建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侠义精神与生命意识的关系,战国历史进程都给予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二 宣太后的出身
宋人张九成《孟子传》说到战国时期三个大国即秦国、齐国、楚国“以谋强国”的情形与天下大势的关系,其中秦国和楚国的动态特别值得注意。 一位嫁到秦国的楚女,后来在秦国上层社会的政治争斗中胜出.甚至掌握了最高权力。在她执政的时代,秦国迅速崛起。秦远征军的凌厉攻势,使得东方各国视之为“虎狼”。秦人破城略地,进行大规模扩张,奠定了帝业的基础,为后来秦始皇实现统一准备了条件。
这是真实的历史吗?
这样一个女人的故事,其实是真确的历史进程的写真。
她是秦国的宣太后。
P1-7
前言/序言
《史记》一百三十卷, 最后一卷是《太史公自序》 。这是《史记》一书中非常 重要的篇章。 按照唐代史学家颜师古 的说法:“司马子长撰《史 记》,其《自叙》一卷,总 历自道作书本意。”就是说 ,司马迁在这篇文字中明确 申明了自己撰著这部史书的 学术动机和文化宗旨。颜师 古还说,《太史公自序》对 于《史记》各卷都有简略的 引语:“篇别皆有引辞,云 为此事作某本纪,为此事作 某年表,为此事作某书,为 此事作某世家,为此事作某 列传。”颜师古分析,司马 迁的意思,是仿照《尚书》 的《序》,也就是孔安国所 说的《书序》:“序所以为 作者之意也。”西汉学者扬 雄作《法言》,东汉学者班 固作《汉书》,也都采取了 这样的做法。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 自序》中,回顾了自己的家 世渊源,明确了著史的文化 责任;对于父亲司马谈已经 进行的工作,即所谓“先人 所次旧闻”,也有所说明。 就司马谈对自己的嘱托,司 马迁表达了庄严的承诺。司 马谈“所欲论著”的史学志向 ,司马迁决心继承。同时, 《太史公自序》对于《史记 》各篇均有简略的概括。这 就是颜师古所说的“篇别皆 有引辞”。对于《史记·秦本 纪》,司马迁写道:“维秦 之先,伯翳佐禹;穆公思义 ,悼豪之旅;以人为殉,诗 歌《黄鸟》;昭襄业帝。作 《秦本纪》第五。”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 述了秦史的新阶段,就是秦 王政即位,统一步伐愈益急 进,终于实现“秦并天下”, 并创建秦帝国,完善了诸多 创制,随后则未能解除多种 危机,最终秦帝国走向彻底 覆亡的历史进程。《史记· 秦本纪》总结了秦崛起于西 北,一步步向东进取,富国 强兵,以致“唯秦雄天下”, “秦地半天下”的发展轨迹。 还应当说明,《史记·秦 本纪》依据的主要材料,应 当来自秦国史书《秦记》。 李斯建议秦始皇禁绝可能动 摇统一政体的思想言论:“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 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诗》、《书》、百家语者, 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 语《诗》《书》者弃市。以 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 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 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 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 令,以吏为师。”李斯的主 张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③ 所谓“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就是全面取缔各国的历史记 录,只保留秦国的史籍。这 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六国 年表》中说的:“秦既得意 ,烧天下《诗》《书》,诸 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 也。《诗》《书》所以复见 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 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 !独有《秦记》,又不载日 月,其文略不具。”司马迁 深深痛惜诸侯史记毁于秦火 ,所谓“独有《秦记》”,就 是“史官非秦记皆烧之”的后 果。所谓“又不载日月,其 文略不具”,指出《秦记》 内容并不十分完备。不过, 他同时又肯定,就战国历史 记载而言,《秦记》的真实 性是可取的。司马迁还以为 因“见秦在帝位日浅”而产生 鄙视秦人历史文化的偏见, 是可悲的。①《史记·秦本 纪》有关秦崛起、强盛、兼 并进程的历史记述,有《秦 记》保留的资料为基础,可 以认定大致真切可信。 司马迁为“作《秦本纪》 第五”写的“引辞”中只列举 了秦国发展史中三位重要人 物:1.“伯翳”;2.“穆公” ;3.“昭襄”。所谓“昭襄业 帝”,肯定秦昭王(或称“秦 昭襄王”)已经奠定了帝业 的根基。而秦昭王的母亲宣 太后,在秦史这一阶段作为 秦国最高执政者,她的历史 表现值得特别重视。 说明相关历史文化现象 ,以及若干重要历史人物的 作用,复原真实的历史,对 于认识当时逐步实现统一的 历史走向,理解这一社会进 程的文化动力,以及某些形 成我们民族传统的重要基因 ,都有积极的意义。 宣太后在秦国经历的政 治人生,与秦惠文王执政至 秦昭王执政时期秦迅速强国 的历史轨迹大致同步。 宣太后曾经主持朝政数 十年,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 特征,即《史记·六国年表 》所谓“海内争于战功”,各 大国积极以武力竞争,“务 在强兵并敌”。①秦军往往 占有战争优势,“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流血漂卤”,“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 河山”②,史籍记载描绘了 一幅虽有颇多破坏与牺牲, 然而亦富于英雄主义色彩的 趋向统一的战争史画卷。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 自序》中做出的“昭襄业帝” 这一评价,肯定了这一时期 秦人的历史成就对于后来实 现统一的意义。 宣太后也是秦始皇帝业 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