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惊鸿照影巾帼来》为人物传记类图书,为中华女性单列一史,上起传说中的女娲,下至现当代的女性,以这些特殊的女性为主线,构筑出另一半的中华史。无论是中华大地上的接触女性,还是居于异域的华人女星,《惊鸿照影巾帼来》旨在将她们的事迹显露出来,汇入到以男性为主体的历史洪流中。
目录
第一章 中华之母——女娲
第二章 蚕织女祖——嫘祖
第三章 四大丑女——嫫母等
第四章 斑竹情泪——娥皇和女英
第五章 夏商末妃——妹喜和妲己
第六章 王后统帅——妇好
第七章 千金一笑——褒姒
第八章 民间四美——西施等
第九章 三迁教子——仉氏(孟母)
第十章 末路凄美——虞姬
第十一章 恋上皇权——吕雉
第十二章 舍身救父——缇萦
第十三章 黄老之术——窦猗房
第十四章 盛世姻缘——陈阿娇等
第十五章 西域女使——冯嫽
第十六章 掌上舞后——赵飞燕
第十七章 勇擎义旗——徵氏姐妹
第十八章 史家女笔——班昭
第十九章 胡笳哀怨——蔡文姬
第二十章 乱世文英——谢道韫
第二十一章 运筹皇权——冯胡二太后
第二十二章 末世孽花——冯小怜
第二十三章 南越女帅——冼英
第二十四章 独据帝妇——独孤伽罗
第二十五章 开国女将——平阳公主
第二十六章 贞观贤助——长孙皇后
第二十七章 吐蕃汉妃——文成公主
第二十八章 女人天下——武则天
第二十九章 游刃宫廷——上官婉儿
第三十章 唐诗三姝——薛涛等
第三十一章 女扮男装——黄崇嘏等
第三十二章 契丹权后——萧绰
第三十三章 大宋威后——刘娥
第三十四章 词坛栖居——朱淑真等
第三十五章 袍鼓将军——梁红玉
第三十六章 奋力抗暴——沙里质和阿鲁真
第三十七章 艺术奇女——管道异
第三十八章 杂剧名伶——珠帘秀
第三十九章 改进棉织——黄道婆
第四十章 洪武贤后——马秀英
第四十一章 西南女领——奢香
第四十二章 白莲双帼——唐赛儿和王聪儿
第四十三章 沙场骁将——秦良玉
第四十四章 乱世烈女——李香君和柳如是
第四十五章 三世两辅——孝庄太后
第四十六章 弹词双姝——陈端生和丘心如
第四十七章 垂帘亲政——慈禧太后
第四十八章 巾帼状元——傅善祥
第四十九章 游历欧陆——赛金花
第五十章 留学四英——金雅妹等
第五十一章 鉴湖女侠——秋瑾
第五十二章 女权先觉——吕碧城
第五十三章 报界女杰——汤修慧
第五十
试读
《惊鸿照影巾帼来》:
母系氏族社会,是按母系来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时妇女从事采集业,比男子的狩猎等能获得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后来随着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的出现,妇女成为其中的劳动主力,逐渐取得主导和支配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了女子享有话语权。在母系氏族制的前期,人类在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作“新人”,这一时期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到母系氏族制的后期,逐渐过渡为现代人,这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母系氏族实行原始共产制并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在这个由女性为主导的社会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娲的传说应跟母系氏族社会有关。
古代文献记载的西王母,有时指部族,有时又指人。一般认为西王母是地处中国西部边陲的一个氏族部落,其首领统称为西王母。有人认为,西王母是一个女儿国,并且是华夏族最后一个母系氏族公社。其历史较长,从原始社会一直延续到西周时期。周穆王曾不远万里到西王母所在地,与西王母相会。有人猜测,为了回应周穆王的造访,西王母也有可能到过中原地区,对周王朝进行过回访。因此二人也成为东西交通的开辟者,张骞等人则只是后来者。
在中国四川和云南交界有一个泸沽湖,湖边住着摩梭人。其世系按母系传递,财产由母亲继承,家庭中多由妇女担任家长。他们男不婚、女不嫁,实行走婚制,男子暮出晨归,终身与母系亲属生活在一起。这种家庭在当地约占45%,摩梭人的这种传统被一些专家称为母系社会的活化石。
另外如北美印第安人的易洛魁部落也还处于母系氏族阶段。易洛魁人约于1570年组成易洛魁联盟。她们长期实行母系氏族制,亲属关系按母系来确定,经济活动以母亲为中心,妇女地位比较高。易洛魁人以农耕为主,也从事渔猎、畜牧和制陶、编筐等手工业。
巴西的诺瓦德柯德罗是个百年小镇,位于巴西西南部,被称为巴西“女儿国”。小镇居民几乎全是女性,大部分年龄在20到35岁之间。小镇人口不多,女人大多选择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男人则外出打工,周末才回家。当出现矛盾和争端时,人们以女人的方式来解决一切问题。这意味着女人拥有绝对的权威,明显有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2014年,小镇600名妙龄女子曾向全球招亲。
女娲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万年,姓风,也称娲皇、女娲娘娘。女娲与西方的上帝有同等的身份。在洪荒的古代,人们只知其母,不知有
前言/序言
中国的女性群体在历史上几乎一直处于失语状态,在男权社会中,她们基本处于陪衬的地位。男女的不平等至今依然,虽然境况已大为改观。
也许女人们只有在遥远的母系氏族社会中才有扬眉吐气的时候,而即便在这个时期,男人仍处于实际的控制地位。而后世处于文明时代的女人们在相当长时间里却缺失这种体验,一直处于压抑之中,甚至在许多男人的眼里,她们已沦落到物的地位。针对女性的贞节观念从周代便开始萌发,到汉代,守节已成为约束女性的主要礼教规范。特别是儒学一统天下后,贞节观念日趋加固。从魏晋到隋唐,随着儒学衰微,胡风杂糅,守节观念一度淡化。宋以后,女人则再次陷入“三从四德”(三从即“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樊笼中,不仅为男人所限制,也为自己所束缚。许多女性只知其姓而不知其名,甚至贵为皇后嫔妃也无不如此。女人们苦苦克制自己的欲望,做节妇、孝妇,许多女子为守节不惜自毁肢体,她们所苦苦坚守的贞节换来的不过是一处冷冰冰的建筑——贞节牌坊。为迎合男人畸形的审美需要,女人们不惜裹残一双小脚,朱元璋的马皇后的一双大脚在那个时代则成为稀罕物。男人在君主专制时代娶三妻四妾为正常之事,这种陋习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直到现在这种心理都还未根除。皇帝更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有多少女人老死宫中,因不曾得到皇帝的宠幸而成为深宫怨妇;寻常女人则为死去的丈夫活活守寡,更有甚者竟为在男人面前争宠而同性相残。男尊女卑,这个在中国早已形成的观念,使女人失去了独立的社会地位,成为男人世界的附庸,这难道不是女人的最大悲哀吗?
中国皇(王)权社会延续数千年,在改朝换代的惨烈中,女人往往成为男人失败的借口。在胜利者的队伍中,很少能找到女人的身影,在失败者的行列中,女人则成了替罪羊,说她们是红颜祸水。在前代王朝的谢幕中总可以找到一个女人来做垫背。有的史书还专门辟出“华孽”一节,指出美色乱国是皇朝灭亡的一大主因,可举出的例子诸如北齐后主高纬的宠妃冯小怜及南陈后主陈叔宝的贵妃张丽华等。其实她们柔弱的双肩从来都不应该为一个皇(王)朝的兴亡承担任何责任。
太平天国时期,妇女在备受压抑后得到了一些平等权利,这是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结果。太平天国起事借助西方宗教势必受到来自西方的一些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是表层的,固有的思想仍在延续,洪秀全本人有八十多个妃子即是明证。中国男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