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集人物传奇和精美诗词于一体的独特传记。作者以细腻唯美的笔触、用详尽准确的资料、选经典传诵的诗词,直切人物内心,展现出千古才女李清照的传奇一生。这个如烟花般绚烂的女子,生于乱世,经历流离,却以敏捷的才女之思和超然的胸襟见识,写出一首首千古传诵的不朽诗词。
目录
第一章 婉约才女零落人间
落入书香世家 / 002 少女怀诗 / 007 远赴京城 / 011 世间有君赵明诚 / 017 倚门回首嗅青梅 / 023 生命皆因果 / 028
第二章 沧桑道不尽
芝芙草拔 / 034 自是花中第一流 / 039 思君不见君 / 045 锦瑟年华谁与度 / 050 相知里的似水流年 / 055
第三章 人生风雨谁与共
识者哀之 / 060 吹梦成霜 / 066 归乡 / 071 多少事,欲说还休 / 077 道不尽的孤独 / 083 结束汴京岁月 / 089
第四章 清苦岁月,至味清欢
赌书消得泼茶香 / 096 安心著词论 / 101 旧愁添新愁 / 108 万千心事难寄 / 113 终是辜负 / 118
第五章 往事不堪回首
江山不在 / 124 返青理家 / 129 来到江宁 / 135 可怜春似人将老 / 140 无人比我更忧伤 / 146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151
第六章 转身即天涯
天人永隔 / 158 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 163 玉壶颁金 / 169 只恨生逢乱世 / 174 春残何事苦思乡 / 181
第七章 春日笔下画悲凉
病中嫁人 / 188 绝望离异 / 194 欲将血泪寄山河 / 199 帝心怜赤子,天意念苍生 / 204 避难金华 / 210
第八章 春蚕到死“思”无尽
特地通宵过钓台 / 216 他乡遇故知 / 222 得似旧时那 / 228 人生了无痕 / 234
后 记 / 239
参考书目 / 243
试读
倚门回首嗅青梅
……那日,阳光正暖,杨柳飞花,李清照在院子里独自荡着秋千。她坐在横板上,轻轻摇晃,几许闲愁,扰得她心烦意乱。大约是有了气,也或者是调皮,突然间,秋千横板腾空而起,李清照越荡越高。如荑纤手紧紧抓着绳索,加之剧烈运动,她的汗水湿透了衣衫,像柔弱娇嫩的花枝上沾了露珠。
她荡得累了,停下来休息,按着起伏的胸脯,娇喘吁吁。她还来不及将手洗净,蓦然间,有人走进院子,细看正是那位让她茶饭不思的少年。赵明诚这位不速之客,让李清照慌了神,她衣冠不整,汗湿罗衣,如此狼狈的样子怎能被他看到?李清照慌忙跑开,鞋子掉了,发髻上的金钗也掉落了下来。她藏到门边,偷看来客,谁知那少年也正望着她。她含羞一笑,只好假装去嗅门边青梅,好掩饰她对他的倾慕之情。后来,她将这场景写了一首词,叫《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她在躲,他又何尝不躲?四目相对,他也慌了神。那一闪而过的眼神,李清照不能确定他喜欢她。那晚,她久久不能入眠,枕着月光,思忖着她的锦囊妙计。……
自是花中第一流
晴光雨日,悲喜聚离,花草鸟木,无一不能写成一阕古词。而“花事”,在古代诗词中,几乎是诗词人必写的素材。惜花伤春,承载着诗词人的思想寄托,为花慨叹惋惜,又表达了诗词人的伤春情绪。李清照,离不开宋词;宋词,又离不开花。李清照笔下的花,满是心事,其中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怕是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
宋词,伴随了李清照一生。她能诗能词,留存于世的作品却并不多。其中那首《如梦令》,很是广为人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的李清照,又喝了酒。伴着窗外的雨声、风声,她喝得半醉,借着酒力沉沉睡去。一觉醒来,才想起昨夜下了雨,刮了风,不禁担心起院中的海棠来。她不忍看那满地残红,只能询问卷帘人,她说,海棠依旧。是吗?是吗?她还是不忍去看,怕是残红狼藉,绿肥红瘦了吧。
她惜花、爱花,海棠经历风雨,也要为花而悲,为花而痛。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生又能经历几
前言/序言
人比黄花瘦,情比时光长
流年陈旧,世景浩荡,唯文字,善解人意。读一段文字,翻一本书,饮一杯茶,什么都安静了。
也有人,不甘于寂寞,偏要听一段筝曲,于是,一首《月满西楼》缓缓入耳。那淙淙筝曲,在诉说着什么呢?仔细聆听,像是在说一段关于相思的故事。
不甘心,还是不甘心。所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定要将她寻来,好好听她说一说这段千年往事。
她出身名门世家,自幼饱读诗书,五六岁时便随父母迁居汴梁。她多才多艺,爱游山玩水,弹琴下棋,她有时还划着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于是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蓦然间,她长大了,嫁了一位如意郎君。他们赌书泼茶,趣味相投,典当衣物收集古董书画,在尘世里过着曼妙的幸福时光。
她素手执笔,写花草烟雨,写春夏秋冬,后来她因党争被迫回到故乡,才哀怨地写下一段段“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相思之语。
那时,她只愿他能“云中谁寄锦书来”,等来等去,只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她所处的年代,恰逢宋朝江山更替,人世动荡难安。当山河不可逆转,她的命运也注定漂泊无根。在此期间,她的夫君赵明诚殁于赴任途中,留下她一人在乱世中游荡。如同浮萍,不知道该漂向何处。
她只能继续,南渡,南渡。在那样的岁月里,她每回都要眺望北方,渴望回到故里。她说:“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荒凉人世,无枝可依。为了纪念夫君,她继续赵明诚生前未完成的《金石录》整理工作。好像只有投身于碑画世界,才能忘记身处乱世。
终于,她等来朝廷派官员前往金国探望宋徽宗和宋钦宗的机会。他们不畏艰险,不惧生死,令她十分感动。她大笔一挥,写下一首数百言的诗句,最后她说:“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为了家国天下,如若可以,她愿将热血洒于这片土地。
世人都以为她是婉约女子。事实上,她是写了太多婉约词,而那些豪言壮语却被人忽视了。
晚年,她思念赵明诚,思念故乡。对夫君的情,对国家的情,她至死都不会忘。
后来,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