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长期收集苏东坡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积累了较为深刻的学术认知和思想认知,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前人对苏东坡有研究,也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当代苏东坡研究的状况和学术水平,在作品中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对苏东坡人生经历的勾勒和梳理中,显现出自己对苏东坡的认识深刻到位。
精彩书评
这部传记通过夹叙夹议
的叙事方法,将自己置换为
书中角色,建构了苏东坡人
生命运高开低走,精神路途
低开高走的双向奔赴和成长
过程,描画出了传主在入世
、出世、遗世之间迂回穿梭
的动态形象,以及他乐观诙
谐、从容淡定、悲天悯人的
阔大襟怀。
——刘彦君 文史专家
作者有丰富的创作经验
并取得相当的文学成就,长
期对苏东坡进行深入研究,
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当代苏东
坡研究的状况和学术成果,
积累了较为深刻的学术认知
和思想认识。写作扎实,文
字优雅脱俗,叙述张弛有度
。作品具备较高的文学描写
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是一部
极具思想艺术水平的传记文
学作品。
——张陵 文学专家
目录
自序 从苏轼到东坡
第一章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第二章 回首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第三章 最美杭州: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
第四章 魂断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第五章 气吞儋州: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第六章 北归常州:卖剑买牛吾欲老,乞浆得酒更何求
附录一 苏东坡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如金入范,随注皆圆
试读
“进士之乡”眉州
一九四三年,林语堂出版了政论集《啼笑皆非》一书。起笔写于一九四三年二月初,三月中旬脱稿,七月在纽约出版,当年底已印刷到第五版。一贯温和宽厚的林语堂,锋锐在这本书里脱颖而出,他批评了美英盟国的远东政策,提出了以中西互补的文化观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观点。至于该书用意,他在该书中文译本的序言《为中国读者进一解》里开门见山指出:“当时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盖一感于吾国遭人封锁,声援无方;再感于强权政治种族偏见,尚未泯除;三感于和平之精神基础未立,大战之宗旨未明,《大西洋宪章》之适用范围未定,自由与帝国之冲突难关未破。”他自谓:“好梦打破,花落鸟啼,余有感于怀,乃作是书,以究世乱之源。其言苦,其志哀,虽谓用血泪写成,未尝不可。”
林语堂打破从《吾国吾民》开始从不亲自动手把自己的英文著作译成中文的惯例,他翻译了《啼笑皆非》前半部分十一篇,后十二篇由徐诚斌翻译。同年秋,林语堂带着中文《啼笑皆非》全本,随同宋子文》美国乘机,越喜马拉雅山抵达昆明、重庆。书稿由设立在重庆白象街的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一月推出,扉页上有林语堂的献词“此书赠良友华尔士先生、赛珍珠女士”。他先后在重庆、西安、宝鸡成都、桂林、长沙等地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参观访问与演讲。
就在这一时期,林语堂已开始了《苏东坡传》的写作,且已写出数万字。自然了,眉州成了他魂牵梦索的所在。 关于林语堂到达成都的情况,当时成都《新民报》的一位记者记录了这一场景:
一九四四年某天,《西风》杂志主编、幽默大师林语堂来成都访友。为求清闲,他竭力躲避记者采访。我从华西坝教授们的一个学术会上得到消息,就作为这个学术会的一员,参与了一系列的接待,也作了一系列的采访,既得到独家新闻,又团结了大后方的文化人。林语堂先生于下午搭邮车到成都的消息传来后,当天《新民报》地方新闻版就刊出加框短消息:“邮车寄到林语之堂”。张友鸾以林语堂乃幽默大师,特用诙谐标题,更加突出了新闻的吸引力。林语堂先生在华西坝上,和大学同行与学生有短期的交谊和学术活动。《新民报》先后又有“林语堂九转回肠”“中国林语堂作英文讲演”等。林先生看见《新民报》的报道,莞尔不语,但他还是高兴的。
林语堂太忙了,他受到内迁到成都的五所大学成立的东西文化学社之请,做了系列演说,实在无法分身去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拜谒。当时钱穆先生怡在华西坝,他与林语堂都生于一八九五年。钱穆先生先后受聘于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和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后在国立四川大学授课。听说林语堂来到闻名遐迩的“坝上”,钱穆前去一唔。
钱穆后来回忆在成都初次与林语堂唔面的情形:林语堂就是两指夹着烟卷,一面抽烟,一面谈话,烟卷积灰渐长,林语堂谈话不停,手边附近又没有烟灰缸。钱穆一面看着,一面担心若烟灰掉落,将有损主人地上美丽的地毯。他问钱穆先生,成都到眉山有多远?得知至少需要两天水路行程,林语堂耸了耸肩。他似乎漫不在意,且直到烟灰已长及全烟卷十分之七的程度,“却依然像一全烟卷,安安停停地留在语堂的两指间”。后来钱穆与林语堂相交久了才了解,“我行我素”只是林语堂的外相,“但语堂另有他内心之拘谨不放松处”,“语堂之幽默,在我认为,尚不专在其仅抽烟卷之一面,乃更有其烟灰不落之一面”。
在我眼里,林语堂先生的幽默还有一面,那就是袅袅烟雾打开的诗意空间。
在《苏东坡传》中,他直接描写了自己从未涉足的眉山风光:“在千年万古为阴云封闭的峨眉山的阴影中,在乐山以北大约四十英里之外,便是眉州的眉山城。”“幸亏战国时代李冰的治水天才,当地才有完整的水利灌溉沟渠,千余年来始终功能完好,使川西地区千年来沃野千里,永无水患。蟆颐山的小山丘下,稻田、果园、菜圃,构成广漠的一带平原,竹林与矮小的棕树则点缀处处。”对于蜀地的地望他熟悉到了这等程度,就说明巴山蜀水早已满溢胸次,似乎再次印证了想象的真实性高于、大于现实。
而一般情况是,现实总是输于想象,但想象也未必高于现实。
千年以降,眉山不但有无边竹涛与玻璃江碧水的相互托举与呵护,更有桑树、桤木、构树、水杉、槐柳渐次漫漶的满城葱绿。
我总是以为,一座城市如果拥有一两位彪炳千古的人物,就会让这座城拥有一种别样的魅力。这样的人物会提振城市的精气神,哪怕千年以后,人们还会因为这样的人而铭记、传播这座城,对它时时惦念。而拥有这样的历史人物,就是城市之幸。
P1-3
前言/序言
幼年读书,始知蜀人苏 东坡。一直到青年时代,我 总以为苏轼、苏东坡不像是 一个人,很难将之合二为一 。到后来逐渐知道他多一些 了,我就以为,这个人的前 半生,是苏轼;这个人的后 半生,才是苏东坡。 正直之人,心直口快, 加之木秀于林、才高于人, 多半会陷入“举步得狼狈”的 境地。苏东坡渴望远离官场 这一风波险恶场域,但却始 终没有像他所倾慕的陶公那 般挂冠、潇洒而去,与桃花 共俯仰枯荣,他终其一生沉 浮挣扎于云谲波诡的宦海, 漂泊浪迹。元代文学家许有 壬对东坡跌宕仕途做了一个 精妙概括:“论其平生忠义 而迹其出处,有不能不为之 浩叹者焉。进尽忠论,只以 贾杭之悴;咏歌庸言,乃以 媒黄之贬。翰林殁骚乎用, 复出知杭,又两入而出,则 惠州、儋耳之滴,遂终身矣 。其在朝廷始终不七八年, 悴守郡者十四年,居贬所在 道路者十三年。” 苏东坡未离仕途,在宦 海升降浮沉,浊浪几乎没顶 。仕宦生涯,在朝廷不过七 八年,长达二十七年都处于 流徙岁月间。恰如其弟苏辙 《祭亡兄端明文》所言:“ 涉世多艰,竟奚所为?如鸿 风飞,流落四维。”他以随 风飘游的鸿雁概指哥哥流寓 不定的一生。他对弟弟也说 “我生如飞莲"林语堂认为“ 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 坡的一生。又如共词《醉落 魄·分携如昨》有云:“人生 到处萍课泊”,天涯沦落, 即是浮萍如寄,深寓漂泊不 定的生存状态,苏轼担任过 大约三十个官职,职务变换 十七次,他的足迹遍及天南 海北,经历了三十多个州县 ,得以广开寓目,通瞻中国 山水之胜。在无意之中,实 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 人理想。如今,在四川眉山 、湖北黄州、浙江杭州、广 东惠州、山东诸城、海南儋 州等十八个城市留下了五百 多个纪念性景点,展示其无 出其右的持续影响力,宦游 四海的东坡,处处与人民结 下了深情厚谊。人们因为他 的故乡而称他为“苏眉州”, 也因为他的治所而称之为“ 苏杭州”“苏湖州”“苏密州”“ 苏徐州”“苏扬州”“苏英州”… …赴任登州仅仅五天就被朝 廷召还,当地人还是固执地 称他为“苏登州”。即便是处 于东坡贬谪之路上的城市, 无权无势的“犯官”东坡,同 样在民间赢得了“苏黄州”“ 苏惠州”“苏儋州”的称号—— 这一身份,比前者的分量更 重! 我想,这一切就在于: 苏东坡是最具人民性的 古代文化人。 苏东坡是华夏最美的人 格典范。 苏东坡是从“失意”中提 纯“诗意”的生活美学大家。 苏东坡是宋代文学最高 成就的代表。苏东坡是豪放 词的开创者。 苏东坡是宋词的音乐解 放者。 苏东坡是宋代以降散文 标准的制定者。 苏东坡是汉语有史以来 第一个在随笔(essay)领 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那 种无须完整、絮絮叨叨、没 有证据或结论,可以并置从 当代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取得 的片段、琐屑的细节与万千 心情,达成了汉语随笔这种 最倾心于自由性灵的文体。 苏东坡又是可爱的、敢 于“后悔少作”的一代大家。 …… “览嫌荤确坡头路,自爱 铿然曳杖声。”在学习东坡 的过程里,我记录了很多断 片,既含有文史方面的短文 ,也有思想、心灵方面的吉 光片羽。这次于以整理,厘 定了若干错讹,以期成为一 朵小小的苏海浪花。尤其是 苏东坡那种于万千磨砺而不 悔、于茶尖摘风、于竹枝采 雪、于雪刃勇柴、于水中取 暖、于历史的天头地脚重新 发现爱的锐利之光,让我们 感铭五内。 在我日益庞杂的藏书中 ,类书如《太平御览》《太 平广记》《文苑英华》《四 部精华》《明代笔记小说大 观》《清代笔记小说大观》 等等,我是十分喜欢,百读 不厌。以前在“文学青年”的 年月里,不过是借此扩充视 野。临到知天命之年,地缘 空间所打开的历史空间与文 学空间,使得那些场域窄逼 的“正史”与“范文”,逐渐露 出了麒麟皮下的马脚。因此 ,我长时间地沉溺在迷官里 ——不是苦思走出迷宫的策 略,而是渴望更深地回到迷 宫深处——也许,那里应该 有文化的灵泉在汨汨涌动; 当然,也含有置身笔记迷楼 拒绝被中断的那种欢喜。 近三十多年来,汉语领 域有“拿来”的几种词典式写 作的成品,尤其是自传与人 物传记,比如:乔治·史坦 纳的《勘误表》、福楼拜的 《庸见词典》、卡洛斯·富 恩特斯的《我相信》、米沃 什的《米沃什词典》等等, 在这一词典式的写作运动中 ,尤以米洛拉德·帕维奇的 《哈扎尔词典》而使这一特 异的写作范式得到了最广泛 的重视。韩少功《马桥词典 》之后,王蒙的长篇小说《 笑的风》怡是对词典写作的 最新回应。逐渐地,这样的 词典式的开放写作就不再按 照词条式的解释,作家标举 的一个个关键词,也渐次成 为写作者打开故事的枢纽与 暗门。 …… 根据王文诰的记载,在 苏东坡晚年贬谪经过新会县 海滨,明朝人就命名此地“ 苏海”,予以纪念。这成为“ 文学地理学”畛域里的一个 著名地标。恰如莫砺锋所言 ,“事实上最早从文学的意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