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的陶瓷缘:曾令可自传》主要内容包括9章,除了小部分记载了曾教授的成长和求学经历外,大多数记载的是曾教授的教书育人、科研实践以及在各个时期为解决行业与企业技术难题、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与发展所做的一些重要工作。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曾教授的亲友情、师生情,更多的是曾教授的陶瓷情、行业情和民族情。此外,我们不仅可从书中看到曾教授几十年来所走过的人生足迹,更可看到我国陶瓷行业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与进步。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陶瓷行业的一部发展史。
目录
第一章 美丽的家乡
一、我的家乡——揭西县五经富
二、五经富的保卫战
三、感受了解放后分田地、分房屋的喜悦
四、难忘乡村成长的时光
第二章 我的大学:五年寒窗认真刻苦
一、读大学——玩泥巴?
二、认识差距,勤奋好学
三、经受了考验
四、来自同学的回忆和评价
第三章 勤奋好学全面发展
一、八年的校办陶瓷厂实践磨炼了我
二、参观学习与死神擦肩而过
三、三年仪器仪表及自动化进修扩宽了我的知识面
四、计算机知识的获取让我涉足专业外另一个新领域
五、独创性地应用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测试温度场
六、开创性地应用实体模拟技术揭示陶瓷生产中的奥妙
七、陶瓷废料与吸音材料
八、为制备纳米材料钟情于微波加热技术
九、任“兴华人才工程”学科(学术)团队队长
十、只有艰苦奋斗才会不断出成果
十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十二、数据记录了我的人生
十三、劳累过度患上糖尿病
第四章 走产学研之路科研成果辉煌
一、我的产学研之路
二、坚决按时完成科研项目,硕果累累
第五章 服务于行业节能降碳
第六章 热心参与行业标准工作
第七章 尽心尽职完成窑炉专委会使命
第八章 对行业作出的特殊贡献
一、编制煤制气管理规定,帮助陶瓷企业恢复煤制气的使用
二、积极参与陶瓷行业技术路线图研究
三、参与《硅酸盐辞典》(第2版)的修订工作
四、解决了陶瓷企业对使用天然气的困惑
……
第九章 生活与工作的情趣
附录 领导、协会、企业及学生的评价
后记
前言/序言
《我的陶瓷缘——曾令可自传》(以下简称《陶瓷缘》)就要与读者们见面了。这无论是对于曾令可教授的学生、好友,还是对于陶瓷行业或者广大读者,都是一件大事、喜事。
这本书的出版源自2023年9月的一次企业活动,当时我和曾教授、黄惠宁书记和黄宾秘书长等都是活动的应邀嘉宾。在路上,我们几个刚好同乘一辆车,天南海北,无所不谈,不经意间聊起了曾教授的工作和成长经历,感觉很动人也很激励人,尤其是他那种爱家国、爱事业、爱陶瓷的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弘扬和尊敬。由此,黄惠宁书记、黄宾秘书长和我们几个就萌生了为曾教授出一本传记的冲动和想法。当我们把这些想法和华工材料学院无机系党支部、佛山陶瓷学会党支部、佛山市科达机电有限公司党支部以及曾教授的博士生李萍等商量时,大家一拍即合。所以本书的出版主要由佛山陶瓷学会党支部和华工材料学院无机系党支部牵头,黄惠宁书记积极推动而最终得以实施并与读者见面。
《陶瓷缘》主要内容包括9章,除了小部分记载了曾教授的成长和求学经历外,大多数记载的是曾教授的教书育人、科研实践以及在各个时期为解决行业与企业技术难题、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与发展所做的一些重要工作。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曾教授的亲友情、师生情,更多的是曾教授的陶瓷情、行业情和民族情。此外,我们不仅可从书中看到曾教授几十年来所走过的人生足迹,更可看到我国陶瓷行业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与进步。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陶瓷行业的一部发展史。曾教授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的有很多,但我认为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们称颂:①以身作则,模范践行。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曾教授不仅模范履行党员义务,且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中能起到模范先锋带头作用。曾教授事业心和责任心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多年来不断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到目前为止,尽管他已年届八十,但仍在为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忙碌奔波。曾教授的突出表现赢得了学校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不仅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以及省部级二、三等奖共35项,获得了“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粤陶之子(五星)”“中国陶瓷科技事业有突出贡献专家”“轻工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奖”“广东玻璃行业特别贡献奖”“广东省建材行业突出工作者”“广东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先进个人奖”“佛山市建材行业协会杰出贡献专家”“广陶集团35周年(1989-2024)特别贡献奖”等荣誉和称号。可以说,曾教授已成为陶瓷行业党员的标杆与楷模。②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曾教授从教几十年,培养出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8名,本科生无数。为国家、为行业输送了大量有用人才。师从曾教授的研究生已遍布国内外15所高等院校,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曾经上过曾教授课的学生活跃于研究院所,全国各大陶瓷产区以及水泥、玻璃等行业。其中已晋升为院士的有3人,其他大多数也已成为相关学科及企业的骨干和带头人。③勤于耕耘,著作等身。几十年来,曾教授笔耕不止。据不完全统计,曾教授编著出版的专业书籍有26部,达千万字之多。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相关高校作为教材,更多的被行业和企业作为指导企业生产、解决企业窑炉技术难题的必备技术手册。此外,曾教授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0多篇,是我们行业中发表论文数最多的学者之一。④心系行业,为行业科技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教授是行业泰斗级的专家。他涉猎广泛,知识渊博,对国内外前沿技术的发展相当敏锐,对行业的产业及技术发展趋势把控非常精准。他是把计算机引入硅酸盐行业尤其是中国陶瓷窑炉应用的第一人,为行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作出了重要和突出的贡献。他是节能宽体窑炉基础研究和实践的主张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他利用实体模拟技术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红外热成像测试温度场技术等,为陶瓷窑炉结构的优化、为行业的节能减排以及绿色生产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他主持并参与完成了国家攻关项目、“863”课题、国家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学研项目及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等69项,与企业成立工程中心和研究院共3个,获受公益聘书共59项。几十年来他从不间断,孜孜不倦,发挥余热,服务于行业和企业,为行业的发展、企业的创新、节能减碳及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国各产区的大多数企业,为企业解决了很多的重大技术难题。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曾教授对事业、对行业深厚的情和爱。这种情和爱使他一生甘愿为之付出,为之奉献。我们要学习和弘扬曾教授的老老实实做人和踏踏实实干事的优良品质与无私奉献精神,为行业赋能,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而这也是我们出版本书的初衷与目的所在。
感谢曾教授!也感谢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劳的黄惠宁书记、黄宾秘书长和李萍博士以及关心支持本书出版的社会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