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巨星蔡国强和日本磐城企业家志贺忠重,两个不同国籍、不同职业、不同生活方式的大男孩因一艘废弃渔船相遇,展开了一段带给全世界宇宙级浪漫的神奇跨国友谊,以及二人的艺术创作。
双人传记《天空巨人》获日本第十六届开高健非虚构文学奖,吉卜力工作室铃木敏夫盛赞:一个人能做的事情多少有限,但是两个人一起或许能带来奇迹,我用两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个长篇故事,产生了共鸣,仿佛看到蔡国强和宫崎骏的身影重叠在一起。
目录
序 言
开 篇
第一章?与生俱来的商人? 磐城·一九五○年
第二章?出生于一座信仰风水的城市? 泉州·一九五七年
第三章?身居山屋,翱翔天际? 旧金山·一九七六年
第四章?爆炸的梦想? 泉州·一九七八年
第五章?两星相遇? 东京·一九八六年
第六章?时代的故事开始了? 磐城·一九九三年
第七章?有蘑菇云的世纪? 纽约·一九九五年
第八章?最北之地? 雷索卢特·一九九七年
第九章?冰上再会? 雷索卢特·一九九七年
第十章?旅人们? 磐城·二○○四年
第十一章?我想要相信? 纽约·二○○八年
第十二章?愤怒的樱花? 磐城·二○一一年
第十三章?如龙腾飞的回廊美术馆? 磐城·?二○一二年
第十四章?夜樱? 磐城·二○一五年
第十五章?天空的巨人? 磐城·二○一六年
尾声 磐城庭园? 新泽西·二○一七年
谢辞
文库版后记
主要参考资料
蔡国强·火药与樱花——《天空巨人》译后记
试读
开篇
这本书讲述了国籍不同、职业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两个男人,如何建立友谊并创造艺术作品的故事。
当初知道这两个人的时候,我一直困惑是否应该把他们写成一本书,不,应该说是能不能写成一本书。他们两位都是不拘一格的人才,而我的笔力还不够。况且,对于把有关“跨国友谊”这类常见的主题作为非虚构写作是否合适,我对此有犹豫。
尽管如此,我依然被两种强大的个性所吸引。
一位是蔡国强。闻名于日本的现代艺术界巨星。他出生于中国福建省,一九八六年移居日本,时年二十九岁。曾在东京和茨城县度过九年,而后到纽约继续创作作品。来日之初,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国留学生,因引爆火药创作“火药画”,在野外举办爆破活动而一举成名,如今业已成为当代美术界的世界级明星。
另一位是志贺忠重。他在福岛县磐城的一间农舍里出生并长大,至今六十多岁了仍然生活在福岛;经营一家小公司,通过销售汽车零部件等发家致富。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并且有许多爱好,例如操纵小型飞机,但他对艺术的兴趣几乎是零,无事不登当地美术馆。
这两个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相遇,而后大量“作品”问世。蔡国强描绘创作的概念草图,志贺及其团队(“磐城团队”)负责把蔡的艺术构想具象化,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二人三脚”合作。
这些作品中,最大的是“磐城回廊美术馆”。我与它相遇是在二〇一五年。那时为了写有关旅游的文章,我正在寻访有趣的素材,正好有事去福岛县郡山市,顺道去到那里。它是“3·11”日本地震后创建的户外设施,入场免费,开放时间为“从日出到日落”。
磐城吗?或许不错。磐城市,刚好是我母亲的家乡,我从小到高中都经常去。只是在外祖父葬礼后,我与它渐行渐远,竟然阔别此地长达二十五年。好!就定这里吧,先电话联系。
拨了几次电话,一个上了年纪的男性洪亮的声音传来: “喂!”我正要开始说明采访目的,那个带有磐城方言口音的人一口回绝:“不可以,不接受采访。”
“如果接受你的采访,以后会有很多人过来这里,那是件麻烦事。这里也没有停车场和厕所。”
咦?这个爱理不理的回答让我不知所措:怕人来的“美术馆” 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所在?
被拒绝反而更想探个究竟,是人之常情:“没关系。我会如实写这家美术馆怕人来的。”
“哈哈哈!你真有趣。那么,来吧。”男人说。我则不可思议地想见见这个人。
约定的日子,我从东京乘特急列车到磐城站,再搭出租车抵达山脚下的美术馆。入口处的长凳上正坐着一个穿工作服的胖胖的男人,与 “大叔”的称呼看起来很相称。他就是接听电话的人——志贺忠重。
“啊,什么来着?采访?有这回事?”
显然他完全忘记了。
“嗯,先喝杯茶吧?之后慢慢聊,不要着急。先喝点茶。” 志贺忠重以轻松的语气说,其话语末尾的语调有些上扬,脸上浮现出亲切的笑容。
我喝了一口茶,感到非常吃惊。这茶真的太好喝了,好喝到让我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这是铁观音(茶),从中国来的。”他十分坦然地说道。我安坐下来,就被周围的景色迷住了:远望稻田,惠风轻拂,鸟儿悠然地飞翔。山坡上一条长长的木制走廊向山顶延伸,看起来像万里长城或一条巨大的蛇。
喝完茶,他领我参观,边走边聊了好几个小时,说的全是与 “穿工服的大叔”的形象完全不搭边的话题。我糊涂了,这里究竟是个什么所在?
志贺告诉我,这里是世界著名艺术家蔡国强设计(手绘图纸),并由四百名志愿者共同创造的美术馆。此外,这里正在进行一项重大工程,将在周围的山上种植数量惊人的九万九千棵樱花树,而提出这一方案的正是志贺忠重本人。他说将在被福岛核电站事故污染的家乡,创造世界第一的樱花名胜。该项目预计在二百五十年后完成。我很吃惊:
“你应该活不到那个时候吧?”
“那也没关系啊。”志贺超然物外地回答。既然有此复兴目的,为什么不想让很多人来参观呢?我越发感到不可思议。
夕阳落山时,采访也告一段落。志贺续了茶,开始说起另一段崭新的人生故事:“我曾作为一个冒险家的后援去过北极。那冒险家是独自徒步横穿北极的世界第一人呢。”我虽然已经没有记录的力气了,但还是附和说:“冒险吗?很棒呢。”我小时候就怀抱向冒险迈进的浪漫幻想:“来世我也想成为一个冒险家。”
听了这话的志贺,以一种像是在说“不要啊,川内女士”的眼神紧盯着我。
“迈出一步,也是冒险。川内女士已经在冒险了。”
这句话直接击中我的肺腑。
二〇一〇年春天,三十八岁的我辞去了国际公务员的职务,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这意味着我放弃了从硕士毕业后一步步筑造起的安稳人生,放弃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我没有后悔,虽然那时我的收入不稳定,而且女儿还不满一岁。
是呀,这就已经是冒险了。
我不禁眼里噙满了泪水,扑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