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艺海军魂:对话著名军旅艺术家》是《解放军报》记者袁丽萍对胡可、吕远、羊鸣、克里木、傅庚辰、王晓棠、姜春阳、陶玉玲、王晓岭、仇非、石顺义、王祖皆、张卓娅、朱光斗等著名军旅艺术家的访谈集锦。被访谈的老艺术家中既有作曲家、歌唱家,也有剧作家、电影艺术家、舞蹈家等等。访谈内容围绕老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以及军旅生涯,从军旅生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展开,展现老艺术家们对军队的深情、对艺术的热爱。这些艺术家,不管入伍时间长短,虽然军中日子大多艰苦,但是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看到的都是美好和收获。
目录
优秀的作品产生在前线
——对话军旅剧作家胡可
经典不经典,人民群众说了算
——对话词曲作家吕远
到生活中寻觅作品的生命
——对话作曲家姜春阳
竹板飞扬唱英雄
——对话曲艺家朱光斗
做人民的好演员
——对话电影艺术家王晓棠
音乐就在人民当中
——对话作曲家羊鸣
根要扎在人民和生活中
——对话表演艺术家陶玉玲
向生活要艺术的真善美
——对话作曲家傅庚辰
歌声永远为战士服务
——对话歌唱家克里木
从战士的气质和情感出发
——对话舞蹈艺术家仇非
耐得住蹲得下沉得稳
——对话词作家王晓岭
让民族性与时代感交相辉映
——对话作曲家王祖皆张卓娅
树高千尺不忘根
——对话词作家石顺义
后记
前言/序言
没有见过袁丽萍本人,只是看了她的简历:生于8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本硕连读,读书期间担任全军首届“三战”文科国防生辅导员,后主动申请转为国防生,成为清华大学首位研究生国防生,2009年担任新闻学院团委书记。2010年获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2011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解放军报社工作,先后担任“读者之友”“快乐广角”“强军文化”等多个专版的责任编辑,现任文化副刊编辑室强军文化组组长,主要负责军队文化工作宣传及重大文艺活动报道……这份简历至少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此人品学兼优,书读得好,人做得好,事做得好。二是此人同军队有缘,热爱军队,热爱军队文艺,热爱军队文艺工作者。仅此两点就足以让人振奋了,在军队文艺战线上,又多了一个年轻的战士,朝气蓬勃,锐不可当,可喜可贺。
带着喜悦的心情,我认真地阅览了她的新作《艺海军魂》,一个个亲切的面孔如同一座座丰碑出现在眼前,胡可、吕远、傅庚辰、羊鸣、王晓棠……关于革命、关于信仰、关于战争、关于军事文艺、关于军事文艺同战斗力……这些耄耋老人以其亲身经历和感受,娓娓道来,在他们平静地讲述中,人民军队文艺发展历史,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在我们的思维世界里浩荡东去,引发了我们无穷的想象,让我们仿佛回到那血与火交织的年代,看到那战火覆盖下鼓角争鸣的场景,听到了“风在吼,马在跳,黄河在咆哮”的雄浑旋律……
我看本书,有以下体会:
一是用心。作者采访的这些老艺术家,都是当兵的人,,多数经历过战火洗礼。十多位艺术家,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内涵丰富的书。作为一个晚辈军人,能与他们直接对话,是一种很珍贵的体验。但是不能不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提出直击人心的问题,记录老艺术家们人生经历的华章,捕捉他们的思想火花,需要做大量的功课。从书稿中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了解党史、军史,也了解采访对象的艺术经历和成长史,因此能够做到切中本质,逼近核心。在采访过程中,作者和老艺术家们一起完成一次回忆之旅,然后进行锤炼,阐述了军队文艺工作的特点,战争年代文艺与战斗力的关系,文艺直接作用于战争的案例。一篇采访就是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史,也是一篇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散文作品。读来引入入胜,掩卷令人深思。
二是用功。从作者的简历可以看出,她并非一个专业的文艺工作者,而是一个供职于新闻机构的年轻军官,面对专业的,而且是彪炳史册的文艺前辈,她不仅要熟知他们的历史、成就、个性以及情感经历,还必须掌握文艺专业领域的常识,不仅要了解他们在革命战争中的艺术轨迹,还要领略他们在漫长艺术生涯中的甘苦辛辣,不仅要敏锐地发现亮点和重点,还要有准确和精准、精彩的语言表达,这对于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艺海军魂》一书收录了十三篇访谈,采访对象涉及编剧、导演、词曲作家、戏剧表演艺术家、舞蹈艺术家等等,同这些人对话,如果没有相当专业的基础知识,就很难入情入境。从书稿中我们可以看出,采访者是胸有成竹的,同被采访者的对话是轻松愉快的,采访的话题是恰如其分的,能够点燃被采访者的激情,因而全书逻辑缜密,叙述流畅,动人的故事中有真知灼见,宽广的艺术胸怀拥抱着精彩的细节,从而达成动人心弦的效果。
三是用情。用的是军人的真情、后辈军人对于前辈军队艺术家的敬仰之情。作者用她的一双慧眼,提炼出“优秀的作品产生在前线”“经典不经典,人民群众说了算”“向生活要艺术的真善美”“做人民的好演员”“到生活中寻觅作品的生命”“根要扎在人民和生活中”……书稿里出现最多的词汇是“人民”和“生活”。作者概括出来的标题,是艺术家的心声,也是点睛之笔,甚至可以说,它们也是本书的灵魂。尽管是出于新闻目的的采访,但是作者赋予了文字以情感的力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亲切的话语犹在耳畔,字里行间放射着人格的光芒,洋溢着艺术性格的温暖。眼睛落在字面上,历史的一幕常常会从远处推近——《戎冠秀》《英雄的阵地》《九九艳阳天》《英雄虎胆》《我爱祖国的蓝天》……一首歌,一出戏、一部影片,在战争年代它们直接转化为战斗力,在和平时期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很多年轻人不一定熟悉这些作品了,可是,它们并没有消失,它们依然活跃在我们的心里,就像老艺术家傅庚辰作曲的那首歌——《红星照我去战斗》。
较之司空见惯的访谈文章,本书略有不同的是,在每篇文章的后面,作者还别出心裁地附上自己的“创作感言”,可见用心、用功、用情之一斑。比如,附在胡可同志访谈后面的是一篇仅有三百字的小文——泛黄的摞摞旧书,老式的家具装修,在这间简朴古旧的房子里,时光仿佛留在了上个世纪。98岁的胡可老师,拄着拐杖,一身新衣,白发梳得整整齐齐,早已等待我们多时……吃饭时,胡老称呼自己为“上了点年纪的人”,不但不用人照顾,还乐呵呵地跟我们一起喝饮料……已经走出小院挺远,回首望去,老兵依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