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参照李汉魂将军留存下来的历史照片、日记和著述、并参考其他有关文献资料,将其从军校毕业到被迫出走美国期间所经历的重大事件细节,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用传记形式写成。
目录
目录
第 一 篇 问英雄出处 入军旅殊途
第 二 篇 多情伤战乱 六载惜蹉跎
第 三 篇 执教逢机遇 赴琼入四军
第 四 篇 南兵辞百粤 北伐破三关
第 五 篇 扬威争贺胜 围城下武昌
第 六 篇 铁军赢盛誉 援赣胜南浔
第 七 篇 恻心容友党 劲旅撼河南
第 八 篇 逍遥临颍战 决胜取开封
第 九 篇 武汉酿“分共”九江谋起兵
第 十 篇 应邀回南粤 奉命驻东江
第十一篇 “张黄”谋夺主 双叶密称兵
第十二篇 移师循北进 落难战东江
第十三篇 厌战辞军职 求医渡东瀛
第十四篇 观潮知国耻 仰岳访杭州
第十五篇 方饮缩编恨 又牵蒋桂争
第十六篇 古宅缘闺秀 夷陵反四师
第十七篇 百战穿湘路 三通讨蒋文
第十八篇 联桂难回粤 出湘恨折兵
第十九篇 新任靖西北 重建造南华
第二十篇 挂冠求统一 复职拒升官
第二十一篇 劳心严吏治 尽职守南疆
第二十二篇 喋血罗王砦 漏网土肥原
第二十三篇 鄱阳湖失守 万家岭奏功
第二十四篇 广东肩省政 粤北赴戎机
第二十五篇 扶危平战祸 济困拯侨胞
第二十六篇 官场疲内讧 政海砥中流
第二十七篇 省府三迁址 衢州再履新
第二十八篇 天涯游子意 海外故人情
第二十九篇 一心系国家 无力挽狂澜
第三十篇 随遇安贫道 毕生证汉魂
后记
前言/序言
前 言
谢为人
本书主要参照李汉魂将军留存下来的历史照片、日记和著述,并参考其
他有关文献资料,将其从军校毕业到被迫出走美国期间所经历的重大事件细
节,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用传记形式写成。
李汉魂是广东吴川人,从小爱读书,崇尚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追求的
是三民主义的理想。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与叶挺、邓演达、张发奎、黄琪
翔等人同学。
北伐开始前,李汉魂就加入了第四军,负责训练各级军官。北伐开始时,
他在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任参谋长,参与指挥平江、汀泗桥、贺胜桥及武昌
等战役,与叶挺独立团等一起获得“铁军”称号,以军功晋升为第二十五师
师长。
国共第一次合作,第四军成了共产党员最集中的部队,郭沫若、叶剑
英皆在其中身居要职。李汉魂任师长的第二十五师,参谋长是张云逸,第
七十三团的团长是周士第,参谋长是李硕勋,王尔琢时任连长,林彪时任见
习排长。
我们可以从第四军这段历史中,溯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1927 年8 月1 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第二十五师三
个团中,有两个团的官兵参与。起义后由朱德辗转带领保存下来的部队上井冈
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中坚力量。可见这支部队军事素质之与众不同。且保存完好。
李汉魂随部回到广东后,驻守惠州,开始插手地方事务,积累了一些行
政经验。不久后接连发生的“张黄事变”和广州暴动,李汉魂虽不在场,但
作为善后部队,也有一定程度的介入。
北伐结束,第四军被缩编为第四师,李汉魂相继任参谋长、副师长、师长,
第四师差点被多疑的蒋介石缴械。第四师因此自行恢复第四军番号,以护党
名义,联桂反蒋,参与了蒋桂战争。
1930 年5 月,李汉魂又率部北上参与中原大战,因孤军深入遭遇夹击,
几乎全军覆没。李汉魂深感战争的目的已经偏离了孙中山的理想,他痛惜子弟
兵的无辜牺牲,厌倦了频繁的内战,毅然辞职离开了第四军。
后来,主政广东的陈济棠知道李汉魂在香港闲居,力请他回广东任职,
先后让他担负绥靖西北区和东区重责。李汉魂履职后,即以为民做好事的目
的,倾力于基础建设,改善粤北交通,筹建曲江大桥,又为解决军粮和民粮,
创建移垦局,让部队一边练兵,一边种田。另外,还大力促成南华寺的重建。
李汉魂被调往东区潮汕主政期间,日军正为侵华制造借口,在汕头生事
挑衅,李汉魂坚持原则毫不退让,让日军无计可施。但其上级陈济棠此时却
在暗地里密谋两广独立,对日军的挑衅视若无睹。李汉魂为了维护国家统一,
不惜“背叛”上级,毅然封金挂印,通电呼吁团结抗战,最后促成了广东与中
央的统一。
复职后,李汉魂即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腐,端正军纪民风,并带领民
众修建潮郡北堤以绝水患。此时日本军舰压境,刻意制造事端,李汉魂毫不
退缩,沉着应对,严阵以待。
抗战爆发后,李汉魂被委任为第六十四军军长,本来已经厌战的他再作
冯妇,主动请缨北上抗日。
1938 年5 月,李汉魂奉命率军北上,阵前受命担任第一兵团第一路总指挥,
统率本部及第七十四军,克服内黄,反攻兰封,与日军争夺陇海铁路,仅罗
王砦一战,激战三天三夜,打通陇海铁路线,保证了徐州会战的中国部队安全南撤。
1938 年6 月,李汉魂被任命为第二十九军团长,参加武汉保卫战,负责
指挥南浔战事将近四个月,先后指挥的兵力达三十多个师,最后致日军一○一、
一○六两个师团几乎被全歼,赢得了自平型关、台儿庄大捷以后又一重创日
军的万家岭大捷,获授“钢军”称号, 李汉魂也晋升为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
1939 年,李汉魂从战场上被调回广东任省政府主席。在任上,李汉魂除
了处理省政事务,领军抗击犯境的日军,还创办战时儿童教养院、农垦局,
为拯救难童难侨,解决粮荒,可说竭尽全部心力。从他当时极度消瘦的照片
来看,便可想象到他在任上有多辛劳。
抗战胜利后,李汉魂不愿意参加内战,请假出国考察,用两年的时间在
农业、制度、经济各方面认真调查研究,只为将来能把欧美的先进技术和先
进制度借鉴给中国人民。
李汉魂相信三民主义,也不排斥共产主义,他认为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他反对暴力革命,他主张用和平手段达到共产主义。李
汉魂提出这种主张,被国民党一些人认为是异端。
回国后,为争取和平解决国内矛盾,李汉魂先后出任总统府参军长和内
政部长,为代总统李宗仁出谋划策,却因此引起蒋介石的误解,险遭暗杀,
幸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