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办好赛事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宣传赛事、吸引观众和参赛者?怎样为你的赛事拉来赞助?如何做好你的赛事预算?一场成功的商业赛事背后有什么门道?怎样让你的赛事为你赚到钱?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由拥有20多年办赛经验的体育赛事专家邱志伟倾力撰写,深入剖析了商业赛事的策划、管理和运营的全过程,为赛事操盘新手提供一份详尽的办赛指南,同时也为经验丰富的商业赛事工作者提供新的启发和思考。
本书不仅分享了作者亲身经历和总结出的国际赛事的成功方法,还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供了落地的实践经验。不仅涵盖了赛事管理的理论知识,还用丰富的故事和案例,为你提供了商业赛事的推广核心、策划步骤、操盘手的主要工作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让你在品牌建设、预算制定、团队管理等环节上如虎添翼。
无论你是体育公司负责人、企业品牌负责人、体育赛事IP打造者、体育赛事工作者,还是运动爱好者和有志于进入体育赛事行业的年轻人,本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精彩书评
我在北京飞往巴黎的航班上一口气看完这本《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邱志伟用20多年的办赛经验,将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的7个方面用故事和大量案例串起,帮助赛事操盘新手拥有一个办赛“葵花宝典”,也给予我从业20年的体育赛事工作者很多启发。
中国女子职业高尔夫巡回赛(简称为“女子中巡”)2018年荣幸邀请橙光线成为市场开发顾问,时任CEO的邱志伟和崔英善一起帮助女子中巡做了市场规划和梳理。他们非常专业,具有国际视野,并且十分务实。
这本书不仅有国际办赛成功的方法,也有落地中国的实践经验,为体育赛事包括观赏型赛事及参与型赛事的组办给予了全/面的分析和指导。如果您是体育公司负责人、企业品牌负责人、体育赛事IP打造者,或是体育赛事的工作者,强烈推荐你阅读本书。如果你是运动爱好者,是心中有理想想进入体育领域的年轻人,那你更应该将此书放在身边,一读再读。
随着年轻一代越来越将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中国体育赛事需求会越来越蓬勃,《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一书会带给你和我们让人心动的未来。
李红
中国女子职业高尔夫巡回赛董事总经理
体育究竟是什么?是竞技的舞台?是教育的载体?是健康的追求?还是娱乐的方式?实际上,体育同样也是一门生意,一个产业,一个严谨周密、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和运转机制的领域。在当前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阶段,太多人亟需深刻理解这一道理。而要洞悉此中真谛,你面前这本由一线实战大师精心打造的书籍,是不二之选。
骆达
氪体创始人、CEO
随着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赛事活动激增,体育行业培养、积淀了一批赛事运营人才。他们在赛事运营、推广、营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这些宝贵的经验往往缺乏系统化的整理和总结,多以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来传承。《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一书的出版,恰好填补了国内赛事运营理论化、体系化方面的空白。
本书深入探索了赛事运营的奥秘,从策划到执行,解析了每一个关键环节。它不仅涵盖了赛事管理的理论知识,还提供了丰富的实战案例和策略分析,帮助读者应对各种挑战,提升运营效率。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赛事运营者,这本书都将成为你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带领你走向赛事运营的成功之路!
傅丹青
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副主席
我和邱总的相识就是从测量场地开始的,2007年姚明&纳什慈善之旅,邱总代表NBA中国来与组委会进行对接,我原本以为我们会在办公室进行碰面,磋商很重要的工作,但我们第/一次见面却被约在了比赛场地——首钢体育馆。我们见面后进行的工作就是zui基础的场地测量的工作。这堂课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找到原点可以把“我想”的计划变成“需要”的计划,还能在需要做决策时让过程变得更加容易。
体育赛事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很多人加入,特别是在政府的推动下,有更多的个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入了赛事从业者的行列。这几年我也因为NYBO结识了不少基层的赛事从业者,我发现很多赛事从业者对赛事专/业性的认知只停留在竞赛方面,他们对赛事其他方面的难度和专/业性的认识不足,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主观认为的经验主义。
作为一名从一线成长起来的赛事专家,邱总在本书中呈现了自己的切身体悟和理论总结。如果你是一位赛事新手,本书可以帮你开拓行业视野,拓宽你的思路;如果你是有经验的赛事老兵,本书系统化的知识能更好地帮助你总结与理解赛事。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愿本书成为一颗种子,滋生心中的匠人精神,一点一滴地打磨心中的完/美赛事。
杨晨
北京众辉之星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NYBO青少年篮球公开赛秘书长
目录
各方赞誉
推荐序 产业之魂
序 言 我的赛事运营第一课
前 言 无处不在的赛事
第1章 为什么赛事很重要
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赛事
体育赛事是优质内容的无限源头
体育赛事能带来全方位的美好感受
第2章 开始打造一场体育赛事
打造“好赛事”必须关注的4个维度
所有赛事都由3个部分构成
要打造好赛事,必须先考虑利益相关方
选择赛事目标人群的3步走
第3章 策划,为你的赛事赋予灵魂
赛事中的5个关键策划点
赛事策划前的5步准备工作
做好赛事策划蓝图
竞赛方法的设计,赛事策划的核心
赛事策划的5个创意大招
制作一份专业的赛事策划方案
第4章 预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赛事预算的 3个组成部分
赛事预算数据的3个主要来源
制定赛事预算的 2种方法
预算是个活文档,需要不断重审和更新
预算分析的 3个维度
第5章 推广,给你的赛事插上翅膀
品牌的打造离不开推广
制订一份整体推广计划
第6章 运营,让你的赛事获得盈利
如何取得票务收入
如何获得赛事赞助
抓紧赛事的其他收入来源
第7章 管理,成为专业的赛事操盘手
赛事操盘手的主要工作内容
提升赛事体验的5个秘诀
第8章 体育赛事的发展趋势!
观赏型竞技赛事的4大趋势
参与型大众赛事的4大趋势
结 语 让赛事走到每个人的身边
附录赛事预算表参考模板
试读
为什么赛事很重要
一谈到体育赛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比赛,我们的第反应往往是世界杯、奥运会这样的世界级大型比赛,或者是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NBA、CBA这样的职业联赛。实际上,工作单位举办的职工乒乓球赛、小区里举办的社区篮球赛、孩子幼儿园举办的趣味运动会,都属于体育赛事。
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赛事
体育赛事的种类非常多,分类的维度也很多,比如,可以按专业性分为职业赛事和业余赛事,可以按参与的地域分为全球性体育赛事和区域性体育赛事。
职业赛事和业余赛事
职业赛事只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参加职业赛事的运动员把这项运动作为自己的主要职业,他的日常工作就是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以及不断地参加职业比赛。他在比赛中的表现和取得的名次与他的收入水平直接相关,因此他训练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自己在比赛中展现最佳运动状态和运动表现。
职业赛事的组织方往往是专门的常设体育组织或赛事机构。比如,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温网)的创立者和组织者是美国草地网球协会和成立于1868年的全英草地网球和槌球俱乐部,环法自行车赛的组织者是法国著名的体育公司阿莫里体育组织(ASO),等等。
职业运动员往往也会有自己的运动员协会或工会。比如:男子网球职业运动员会加入职业网球联合会(ATP),ATP也会在世界范围内举办巡回网球比赛供旗下球员参加。在NBA打球的球员们也有自己的球员工会,即美国篮球运动员协会(NBPA)。NBPA致力于维护NBA球员的权益。每隔10年左右,所有NBA球员会委托NBPA代表他们与NBA联盟就双方的劳资合同进行续约谈判,如果谈判未能如期达成协议,NBA就会暂时陷入“停摆”状态。
业余赛事,顾名思义就是为广大非职业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举办的赛事,有不少业余赛事为了保证业余选手的参赛体验,甚至严格禁止职业选手参赛。
业余赛事的办赛主体相比职业赛事就显得非常多样:业余赛事既可以由民间的体育爱好者自发组织,也可以由当地政府或体育协会牵头举办;主办者既可以是企业、协会或社区,也可以是民间俱乐部或体育场馆,甚至可以是个人。只要具备办赛意愿、办赛能力和资金、场地等必要资源,并按法律法规要求获得相应体育主管部门和公共安全部门的许可,任何人或任何组织都可以办赛。
通常,职业赛事由于参赛门槛高、竞技水平高、对抗性强,大多为观赏型赛事。业余赛事由于参赛门槛相对较低,竞技水平一般,办赛者更注重让参赛者享受到体育竞赛的乐趣,大多为参与型赛事。
但最初作为业余赛事的奥运会是个例外,它属于观赏型赛事,而且办赛门槛和参赛门槛都非常高。我们稍后会专门介绍它。
全球性体育赛事和区域性体育赛事
顾名思义,全球性体育赛事是由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队或运动员参加的赛事,例如世界田径锦标赛、国际足联世界杯、在武汉举行过的世界军人运动会等。参加这些比赛的人都是来自五大洲各个国家的精英运动员或者国家队成员。
而区域性体育赛事就是由特定地理区域内的运动员或运动队参加的体育赛事。根据地理区域的大小,赛事的规模、水平、影响力可以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亚运会、欧足联欧洲冠军联赛、美洲杯足球赛都属于大洲级的区域赛事,我国的全运会、日本的J联赛等属于国家级的区域赛事,各个省的省运会属于省级区域赛事,北京的百队杯足球赛是市级区域赛事,回龙观超级足球联赛则是社区级的区域赛事。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区域性赛事所覆盖的地理区域越小,它的参与性属性通常就越明显。而全球性赛事由于往往是来自世界各国的顶尖选手参赛,观赏性就很强。
单项体育赛事和综合性赛事
实际上,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已经相对普及的主流体育运动项目,都有一个国际性的单项体育联合会对它进行管理。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是世界范围内管辖一项或几项体育运动项目并接纳若干管辖这些项目的国家级团体的国际性的、非官方的组织,例如国际篮联、国际足联、世界田联,它们分别在全球范围内负责篮球、足球和田径运动的治理和发展。而有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还会管理多个运动项目,例如创立于1908年的国际游泳联合会,它不仅管理游泳,还管理规则完全不同的跳水、水球和花样游泳等项目,但它仍是一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
每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举办或许可的赛事就是单项体育赛事,比如国际汽联的一级方程式大奖赛、国际滑冰联盟的花样滑冰世锦赛、国际羽联的汤姆斯杯和尤伯杯赛事等。单项体育赛事也分全球性和区域性赛事,前面说的这几项都是全球性赛事,而比如亚洲杯足球赛就属于区域性赛事,是由亚洲的洲一级单项体育联合会—亚足联在亚洲地区组织和举办的。
综合性赛事就是包含不止一个单项体育联合会管辖的体育项目的赛事,比较典型的就是奥运会、亚运会、英联邦运动会、中国的全国运动会(全运会)等,我们身边的省运会、市运会、农民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也都属于
前言/序言
产业之魂
巴黎奥运会如火如荼之际,好友也是前同事志伟发来了他的新书样稿。展卷阅读,时而勾起很多往事回忆,时而发现许多有趣的情节故事,而更多的则是对赛事组织和运营工作增加了新的认知,也更多了几分对这个工作的尊重和理解。
中国体育界有句名言,关于大赛,历来都是“乱乱哄哄,圆满成功”。过程的混乱,只能靠赛后的总结来弥补。调侃的正是过往我们在赛事运营过程中的种种乱象,无厘头,甚至是无解、无奈的结局。
然而,果真无解吗?当我们经历了一届又一届的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欧洲杯、F1、大满贯,感受自然越来越不同。特别是当中国本土大赛、商业赛事如雨后春笋涌现的时候,中国体育有没有能力办好比赛,有没有信心持续经营好一项赛事,这就是摆在中国体育产业从业者面前的一个基本的考试题。
早在1990年,亚运会就来到了中国,在北京之后,广州、杭州也先后承办了亚运会,上海则云集了高尔夫、网球、F1等多项国际大赛。在北京先后承办夏奥会和冬奥会之后,中国体育在全球的形象早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参与者。这些大赛由于有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更由于有雄厚的财力保障,每一个都办得博大壮丽、花团锦簇。于是真正的、日常的、规律性的商业赛事的运营能力又成了新难题。
20世纪80年代,北京马拉松比赛诞生。第一届北京马拉松比赛,组委会邀请全体参赛队员用餐,北京饭店只提供了两个包桌,就坐下了所有人。1986年10月,我在北京上学,有一次我骑车外出经过天安门,刚好赶上了那一年的北京马拉松,那天北京下雨,长安街的自行车道并未封路,甚至我还看到有一些观众骑车在追赶着参赛运动员的脚步。那时的情景和今天北京马拉松比赛进行时的人山人海,以及各种交通、道路的管控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2008年北京奥运会确实是中国体育产业的一个明确的转折点。过往,在奥运会上我们更多在意的是中国运动员的成绩,但在那之后,大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变得多元而分众。随着民众收入水平的提升,体育参与人群规模骤然变大。日本曾做过统计,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后,日本经常性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有明显变化,人数增长了近一倍。中国也不例外。奥运会点燃了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仓廪实,不仅要知礼仪,更为体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于是,马拉松、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台球、街舞、广场舞、自行车等不仅成了日常锻炼的项目,更由此有了办赛的需求。以马拉松为例,今日之中国每到周末,大江南北、无论东西,你总能找到一场、N场赛事适合你。一年上千场的大小马拉松,确实让中国体育的商业赛事极其热闹。热闹的同时,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有的出现在赛道上,有的出现在周边服务上,有的甚至比赛还没开始,就已经暴露了诸多隐患。
马拉松如此,其他项目也大抵如此。其实说来也很简单,商业赛事的兴起,先决条件一定是有足够的群众基础,之后就必须是通过大量赛事积累,才能逐步找到问题、找到窍门、摸清规律,进而从迷茫到清晰,从乱乱哄哄,到真正的圆满成功。
志伟做为中国体育商业赛事运营的资深人士,此时正可大显身手。过往20年的赛事运营经验和心得,正好可以满足赛事运营新手嗷嗷待哺的迫切需求。
提到一个赛事的组织和运营,旁观者完全可以不用关心,也无需关心,他们享受的是赛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激情,但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能力和团队,哪怕很小的赛事,可能呈现出来的都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大到赛事策划、预算、推广、运营、管理,小到场地测量、运输车辆接驳、运动员、教练员、官员的接待、食宿安排,成千上万的细节都关乎到赛事最后的质量。
说一个我的故事。2000年,我第一次去欧洲足球锦标赛做采访。在媒体中心拿到采访证的时候,我别提多么开心,以为拿到的就是一个万能通行证。结果第一场比赛下来,后方就接到了欧洲足球协会联盟的投诉,原来是我们根本没有遵守规定,去了一些不能去的区域。当时我也有些纳闷,为什么我们出入的时候没人阻拦,却在事后被投诉呢?其实,只要想清楚其中的道理,赛事运营的逻辑大致也能搞懂七七八八。一场赛事,几乎可以用一本赛事手册来涵盖。手册里不仅有框架、逻辑,更多的还是规矩。只要所有人依照手册执行,差不多90%的赛事工作都可以完成。欧美很多赛事,有的有上百年历史,短的也有几十年,他们早已经在这个过程里完成了赛事运营管理的最优化。没有人阻拦我们,并不是不需要阻拦,而是在那个地方多设一个岗位,实属浪费,一旦发现有人不守规矩,投诉是最简单也是最经济的解决方案。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些细节,基本上每一个都是这么提炼和归纳出来的。
有了成功的赛事运营,才能有成功的赛事。有了成功的赛事,体育产业也才有了真正的硬核和基石。英国人对体育产业的总结很简单,赛事、传播和彩票。有了赛事,一个运动就有了牵引,参与者也就有了方向和目标。赛事经过充分的传播,其影响力、价值、体育明星、商业元素才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