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作为人类历*悠久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诸多典范,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华文化对于人们如何提升自己的修为、如何全方位提升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有极为丰富的论述和阐发。本书从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中间寻求智慧,通过对《尚书》《管子》《大学》《易经》《道德经》《传习录》等经典的解读,总结中华文化如何提升人的修为的论述和启示,希望其成为中国人自身的成才之道。
试读
第1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如果我们问人生的第一等事是什么?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是出于对人事的观察,还是对历史的解读,有志向和有愿力当为人生第一等事。无论从事任何一个行业、一份工作,如果是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没有人生的使命、情怀和抱负,都不会做成什么事情。一个卓越的人才也必定是胸怀大志,对自己的人生有要求的人,必定是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反思精神,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奋进的人。
当一个人真正领悟了这一生的使命和责任,并且心魂相依,将自己的一生安住在确定的目标上面,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保持定力,艰苦奋斗,不被诱惑和干扰,持之以恒地为实现有价值的人生而努力!
一、立志是给人生布一个局
一个人的志向有多大,人生的格局就有多大。王阳明在贵州龙场做驿丞的时候,开班办学,吸引了当地不少的好学青年前来参学。面对这些好学的年轻人,王阳明开明宗旨,明确提出“立志”是所有求学学生的第一等事。在开班办学的“告示”—《示范龙场诸生》中明确地指出: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所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王阳明为什么如此强调“立志”?为什么第一条就明确地提出“立志”呢?按照王阳明的说法,“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的志向,将一事无成。
立志不仅是人生的方向标和“初心”,更是给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局”。一个人的人生呈现出什么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立一个什么样的志向。立志,其实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开一个“局”,所谓立志高远,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开一个宏大的局!有的人,气度不凡,一生志在圣贤,志在千里,志在以身报国,这些人往往呈现出一个波浪壮阔的人生;反之,一个人没有志向或者只关注自己的小幸福,这并不能简单地说不好,但由于开出的人生局面很小,则很难在历史上做出丰功伟绩。当我们看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看他的志向,看他的人生格局,这是我们观察一个人的重要方面。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我们观察这个世界上所有做成一番事业的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早就确立坚定的志向,并自觉地提升自己、创造条件,朝着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奋进,毛泽东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我们先看毛泽东早期的一篇文章,体会一下毛泽东的“宏图大志”,其中讲到:
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新研奇巧技器胜列强之产业,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伟烈。破教派之桎梏,汇科学之精华,树强国之楷模,布真理与天下!今正本清源,愿与志同道合,追求济世、救世真理者携手共进,发此弘愿,世世不辍,贡献身心,护持正义道德。
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戒海内贪腐之国贼,惩海外汉奸之子嗣;养万民经济之财富,兴大国农工之格局;开仁武世界之先河,灭魔盗国际之基石;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为不可。
这一篇文章就是《心之力》,写于1917年。据传毛泽东的这篇习作曾被湖南一师的杨昌济老师打了105分,比满分还多5分。这位从日本、英国留学归来的杨昌济先生之所以这样打分,是因为从中看到了毛泽东的雄才大略。
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兼济天下、追求世界大同的宏愿。这种要为国民千秋万代计,为神州万代盛世、全球永久太平着想的人,绝不会是一个庸庸碌碌的人!毛泽东一生的胸怀和成就,从他的立志就可以看得出。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表现出和普通人不一样的胸襟。有些年轻人少年时轻狂,也会说一些大话,可不过是一时兴起,说过就忘了,根本没有真正入心,更没有一生坚持的毅力和动力。毛泽东则不然,他少年时树立为国为民的抱负,一生不改初心,无论多少艰难困苦,都始终不忘记自己的使命担当,勇往直前。他认为完成人生的使命,务必要有健康的体魄,他为了锻炼身体和自身的胆量,养成洗冷水浴的习惯,在电闪雷鸣的夜晚登岳麓山,这种将伟大理想付诸行动的自觉和能力,是毛泽东突出的优点。
我们不妨读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几首诗:
在1918年4月送别罗章龙东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