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
目录
第一讲 先秦哲学
⊙宇宙从何处来:创世神话/ 2
⊙人类从何处来:女娲神话/ 4
⊙从“天人合一”到“绝地天通”/ 6
⊙上古人类的信仰:原始宗教/ 8
⊙政治哲学的源头:《尚书·洪范》/ 10
⊙儒家思想的源头:“德治”与“礼乐”/ 12
⊙伟大的系统工程:阴阳五行说/ 14
⊙神秘的殿堂:《周易》和八卦/ 16
⊙百家争鸣:蜂出并作,各引一端/ 18
⊙百家争鸣的主要论题/ 20
⊙无从归属的经世致用之书:《管子》/ 22
⊙宇宙最高的奥秘:《道德经》/ 24
⊙儒家学派的经典:《论语》/ 26
⊙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 28
⊙战国儒家八派/ 30
⊙无所依归的《晏子春秋》/ 32
⊙战国《列子》,魏晋伪书/ 34
⊙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36
⊙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之作:《墨子》/ 38
⊙重“势”的《慎子》/ 40
⊙先秦法治理论的宣言:《商君书》/ 42
⊙重“术”的《申子》/ 44
⊙儒家理想主义流派之作:《孟子》/ 46
⊙名家之“合同异”派/ 48
⊙“神人”庄子的《南华经》/ 50
⊙庄周与蝶之梦/ 52
⊙名家之“离坚白”派/ 54
⊙先秦儒学的集大成之作:《荀子》/ 56
⊙独裁统治的理论基础:《韩非子》/ 58
⊙商人促成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 60
第二讲 两汉哲学
⊙黄老之学和《黄老帛书》/ 64
⊙儒家思想居主的先声:《新语》/ 66
⊙贾谊和他的《新书》/ 68
⊙读不尽的《淮南子》/ 70
⊙董仲舒的神学著作:《春秋繁露》/ 72
⊙仿来的哲学名著:《太玄》《法言》/ 74
⊙谶纬之学/ 76
⊙中国的神学法典:《白虎通义》/ 78
⊙为反对谶纬而作的《新论》/ 80
⊙古代无神论的丰碑:《论衡》/ 82
⊙汉代思想的转向之作:《潜夫论》/ 84
⊙一场进行于儒学内部的派系斗争/ 86
⊙今古经学的合流:郑学/ 88
⊙前卫的“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90
第三讲 魏晋隋唐玄学佛学
⊙何谓玄学/ 94
⊙名教与自然之辩/ 96
⊙成一家之言的《中论》/ 98
⊙魏晋遴选人才之书:《人物志》/ 100
⊙何晏倡导“以无为本”/ 102
⊙完整的“贵无论”玄学体系/ 104
⊙阮籍行为实践玄学主张/ 106
⊙《傅子》中的唯物思想/ 108
⊙全新的宇宙生成论著作:《物理论》/ 110
⊙现实与理想:越名教而任自然/ 112
⊙着眼于现实的玄学之作:《崇有论》/ 114
⊙言意之辩和《言尽意论》/ 116
⊙儒、道的成功综合与超越/ 118
⊙葛洪和《抱朴子》/ 120
⊙佛教的传入与盛行/ 122
⊙因果报应和神不灭论/ 124
⊙佛教哲学的重要著作:《肇论》/ 126
⊙反佛之利刃:《神灭论》/ 128
⊙一统经学局面的著作:《五经正义》/ 130
⊙玄奘和佛教唯识宗思想/ 13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134
⊙韩愈反佛兴儒的道统论/ 136
⊙开创理学先声之作:《复性书》/ 138
⊙答屈原《天问》的《天对》/ 140
⊙古代唯物论思想的新高峰:《天论》/ 142
第四讲 宋元明清理学
⊙儒学发展的新阶段:理学/ 146
⊙“盱江先生”的哲学思想/ 148
⊙邵氏易学/ 150
⊙理学开山之作:《太极图说》/ 152
⊙孔颜乐处/ 154
⊙“关学”的创始/ 156
⊙政治改革家的哲学思想基础/ 158
⊙洛学与二程/ 160
⊙程朱理学之成形/ 162
⊙存天理,灭人欲/ 164
⊙儒学的难解之谜:格物致知/ 166
⊙湖湘学派/ 168
⊙“心学”的创始/ 170
⊙吕祖谦和“婺学”/ 172
⊙强调事功的永康学派/ 174
⊙永嘉学派和叶适/ 176
⊙许衡使元代理学官学化/ 178
⊙和会朱陆的吴澄理学/ 180
⊙开明代“心学”先河的白沙哲学/ 182
⊙王守仁的“心学”/ 184
⊙王廷相承先启后的唯物思想/ 186
⊙泰州学派与王艮/ 188
⊙何心隐的叛逆思想/ 190
⊙明代思想界的“异端”/ 192
⊙东林学派/ 194
⊙刘宗周和蕺山学派/ 196
⊙民主思想的萌芽/ 198
⊙“百科全书派”思想家/ 200
⊙熊伯龙的无神论著作:《无何集》/ 202
⊙顾炎武的启蒙思想/ 204
⊙五百年来真正通天人之故者/ 206
⊙颜李学派和“清初思想解放的炸弹”/ 208
⊙批驳程朱理学的《孟子字义疏证》/ 210
⊙龚自珍尊性重情/ 212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214
⊙曾国藩坚守理学/ 216
第五讲 近现代哲学
⊙洪秀全矛盾的思想/ 220
⊙严复引
试读
宇宙从何处来?人类又是从何处来?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人与宇宙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状态之中?人生存的目的是什么?人活着有什么价值、意义?……这些问题与芸芸众生中的你有关吗?有关!因为只要你会思想,无论你是有心之人还是无意之人,都会在生活中体现出你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生的探索,这就是哲学。哲学无处不在。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化的积淀最终是哲学;说它复杂,是因为古今中外很多人穷其一生去研究它,但哲学带给我们的永远只有探索,没有终止。而正是这种探索,对社会而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个体而言,每一次深入地思考,都将带来一次思维模式的洗礼……
前言/序言
宇宙从何处来?人类又是从何处来?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人与宇宙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状态之中?人生存的目的是什么?人活着有什么价值、意义?……这些问题与芸芸众生中的你有关吗?有关!因为只要你会思想,无论你是有心之人还是无意之人,都会在生活中体现出你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生的探索,这就是哲学。哲学无处不在。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化的积淀最终是哲学;说它复杂,是因为古今中外很多人穷其一生去研究它,但哲学带给我们的永远只有探索,没有终止。而正是这种探索,对社会而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个体而言,每一次深入地思考,都将带来一次思维模式的洗礼……
中国古人从很早就开始探索哲学的世界,伏羲、女娲等神话传说是他们对世界、人类起源的猜测,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淡泊以自处等是人类自身与世界、社会相互交流的方式……哲学家不断呈现,他们在思想灵魂的领域里或融合、或继承发展、或独树一帜,他们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展现着思辨的力量。
朝代更迭,沧海桑田。中华哲学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奠定了中华传统思想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社会;孔子把“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给世人;公元前后,“慈悲普度”的释家佛法东传。于是,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哲学。
后来,历经朝代更迭,儒、释、道思想或扬弃、或丰富、或发展,但最终得以传承,几千年来,儒、释、道的三大文化支柱给国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稳定的道德体系,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套道德体系是中华传统社会赖以存在、安定与和谐的基础。这也是以儒、释、道信仰为根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最有价值之处。
本书采撷了古代哲人的一些思想精华,力图以此勾画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线路图。旨在将中华传统哲学的精华,用简单和平易近人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从中可以感受到智慧的力量。茶余饭后、小憩之时,捧起它,可以体味思想的价值、思考的力量、思辨的智慧。
资料浩繁,时间有限,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敬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