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对传统的科技创新编年史重新解构的作品。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和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科技创新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大的特点在于作者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对人类发展历史的重述中,作者把人类科技创新分为重大创新与微创新,又把人类的科技创新分为6个不同的层级重新梳理其发展脉络,既回答了人类创新的动力所在,也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现状及未来做了把脉,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精彩书评
人对自然的好奇驱动了科学的发展,社会也因此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使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董洁林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从一个崭新角度体系化地讲述了科技发展的历史,不但有生动的故事,也涉及深奥的科学体系和原理。这本书是从宏观和整体的视角了解人类科技发展历程的必读作品!
——王中林,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 2018年国际埃尼奖获得者
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类世界——这句话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如果不是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电脑革命等一系列革命,地球景观会截然不同,人类会怎样就难说了。董洁林教授多年致力于科技史研究,这部著作以通俗鲜活的语言和生活化故事讲解一次次科技创新,让你了解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怎么来的,是谁带来的。
——陈志武,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席教授、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
董洁林教授以物理学博士和企业管理学家的双重眼光,以人的需求为历史经线,以科技史的数据分析为逻辑纬线,透视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别具一格,值得关注!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
这本书研究的是中国视角下的世界科技发展史。其中我*关心的问题是中国科技是从哪儿开始落后的,欧洲科技是从哪儿开始强大的。这本书使用量化分析的科学方法、扎实的论证,给了我很好的答案。如果你是一个爱国者,本书的答案可能不会增加你的自豪感——但如果你是真正的爱国者,这恰恰是你一定要正视的答案。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目录
序言一 人类创新历史长河中的一叶轻舟
序言二 思想谱系里珍贵的少数派声音
序言三 人类为什么要创新
前言
开篇 欲望与创新
必需篇 生存与温饱
第1章 走向全球的创客
第2章 农业革命的陷阱
第3章 吃货的创新世界
第4章 丝绸之路上的阴谋与传奇
刚需篇 安全与健康
第5章 传统医学的兴起
第6章 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创新
第7章 从遮风避雨到艺术史诗
第8章 黑火药时代的中国与欧洲
情感篇 交流与娱乐
第9章 文字与文明
第10章 享受性爱与追求娱乐
第11章 数的奇妙之旅与计算革命
第12章 从烽烟四起到全球互联
希望篇 机动与灵活
第13章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恩怨情仇
第14章 水上活动的科技力量
第15章 滚动的车轮:为便利和速度赋能
第16章 放飞人类的集体梦想
奢望篇 效率与利用
第17章 青铜王国、铁血帝国和炼金术士的华丽转身
第18章 能源更替与增长的极限
第19章 动力飞跃:叛逆者的礼物
第20章 便宜革命和GDP 增长的秘密
梦想篇 探索与超越
第21章 认知跃迁:从巫术到科学
第22章 科学和技术:缘起千年终相遇
第23章 人工智能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
第24章 制度是创新的动力还是阻力
结语 科技如何书写历史、开创未来
附录
参考阅读
试读
《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欲望的力量》:
几百万年前,人与猿分道扬镳。今天,猿还是猿,人却走到了文明高度发达的阶段。人类与猿类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创新能力,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进步性”最为显著。重大科技成就的生命周期很长,一旦问世,往往可以常驻人间。例如发明于5000多年前的车轮,经过不断的微小改进,今天仍然生机勃勃地应用于大量产品,“行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一项又一项的重大科技成就随时间积淀下来,形成越来越博大精深的知识储备池,这是让科技具有“进步性”的密码。
人类为什么进行科技创新,又如何进行科技创新?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的著作汗牛充栋。
有不少优秀著作探讨了科技与地理、文化、制度、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关系,比如《枪炮、病菌与钢铁》。该书阐述了地理和气候环境是如何确定了各地农业革命开始的节奏,如何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并确立了今天世界各地人口和经济分布的不同格局。
关于文化与科技互动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从古希腊时代到罗马帝国、中世纪,再经过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直至今天,欧洲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有很大变化,而古希腊人的求真文化一直影响着欧美人的科技活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描述了宗教、价值观等文化元素对人们创造热情的影响,从文化视角解释了工业革命的缘起和发展。
体制、法律和政策等可以直接调集资源,并激励优秀人才从事重要的事情。讨论制度与科技创新关系的著作也有很多,比如《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用一些历史和文化相同但制度不同的地区(比如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朝鲜与韩国,美国与墨西哥等)为论据,论证了制度如何激励或阻碍一个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
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不可小觑。一个地区自发创造和远道传播而来的科技,会沉积在本地的“知识池”(knowledge pool)里,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元部件”。池内每增添一项新科技,都会给当地未来科技创新提供很多新组合的可能性。《技术的本质》等著作阐述了历史上既有的科技元素对后世人们创新的影响,并从社会惯性的角度说明了前人的一些偶然选择是如何形成路径依赖并主宰未来技术发展轨道的。
商业活动、企业家精神等因素直接造就了很多科技成就。资本主义也常被视为一种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比如熊彼特等人的观点),其逻辑是:技术创新可以让人获得超额利润,把这些利润再投资于科技创新,将会带来更多利润,由此可以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不断放大科技成就和利润规模。
关于人口与科技的关系,也有很多研究。有人说“人创造了历史”,认为“人越多,好主意越多”;也有人持英雄史观,认为是天才和伟人创造了科技,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作为“英雄史观”和“人创造历史”的折中,有人提出科技创新与受教育人口有关,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
事实上,在漫长而浩瀚的历史中,任何一种理论都可以找到一组事实来支持自己的假说,以上各种决定论自然有其合理的方面。技巧高超的作者往往可以找到一种很好的方式,让读者掩卷后心服口服地接受其理论。当然,人们也可以从历史中找到足够多的反例,否定这些决定论。在梳理这些理论、思考人类科技创新的历程时,我发现已有的文献缺少了很重要的一环。
人们常说“需求是创新之母”,这种说法虽是老生常谈,但很少有人深入研究人和社会需求及科技活动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对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来说,地理、文化、制度、历史、人口、经济等都是外在因素。如果只研究这些外在因素和科技成就之间的关系,那么这显然忽略了“人”这一创新主体。人的欲望和社会需求是众多外在因素和科技成就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也正是《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欲望的力量》要着重讨论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