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揭开微观一角,解读历史细节,讲述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作为努尔哈赤的长孙、褚英的长子,爱新觉罗·杜度能征善战,功勋卓著;作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者,杜度一支屡遭打压,命运多舛;所幸子孙奋发有为,英才辈出……
目录
前言
卷首语:有容乃大
建州三同山之一、创建正白旗的旗主广略贝勒褚英
智勇善战、悲情压抑的多罗安平贝勒杜度
沙场阵亡的敬谨庄亲王尼堪
杜度直系后裔承爵谱系纪要
多罗悫厚贝勒杜尔祜;固山恪恭贝子敦达及其后继
孤悬一幼,族倚振兴——将军辅国公恒宁及其后继
杜度九世孙崇善
贝子衔勤愍辅国公光裕;辅国将军,副都统,福陵、昭陵、永陵守护大臣德裕及其后继
[附文1]创办八旗学堂、八旗军械厂
彭翼仲与陈干
[附文2]清末中日辽东地区军事谈判
[附文3]守护永陵,造福一方——追忆我的二祖父德裕
[附文4]记东三省八旗军谋划勤王的内幕——清帝退位诏书的历史意义
[附文5]《清代盛京城》节录
中华民国大总统令:任命承荫承袭辅国公。后由承藻续袭
[附文]金承艺和他的老师胡适之
杜度三世孙贝子准达及其子普泰
杜度三世孙良将良臣苏努
[附文1]再述苏努一支及其遭遇
[附文2]右卫缅祖祭
[附文3]我的父祖与故居
杜度四世孙普奇(普琦)、阿布兰及其后继
[附文]杜度曾孙阿布兰后裔中一支的延续
族史研究备览
外公喜塔腊氏——清国戚、清太祖努尔哈赤舅舅家世
杜度部分后裔的府邸、墓葬及碑文
(1)《东北各官署》档案记载安平贝勒府地册
(2)《安平贝勒杜度陵墓及其后裔》一文摘要
(3)贝子苏努宅的前世今生——象房旧址
(4)安平贝勒杜度部分后裔在北京的墓葬
(5)碑文汇
杜度碑文
尼堪碑文
杜尔祜碑文
准达碑文
满族的整合及其命名日“颁金节”
谨识我们的家谱——《爱新觉罗宗谱》
满族、八旗及爱新觉罗氏族一些问题释疑
论谱说史——《后金杜度家族人物史略及其直承后裔谱志》读后(代编后记)
编辑记事
试读
《一枝一叶总关情:后金杜度家族人物史略及其直承后裔谱志》:
褚英,是老罕王努尔哈赤的嫡长子,庚辰年生(万历八年,1580年),生母是努尔哈赤于万历五年(1577)、18岁时迎娶的嫡福晋,她是抚顺名门显贵家族佟佳氏塔木巴彦之女,名哈哈纳扎青,谥号元妃,有汉文名佟春秀。褚英以军功封广略贝勒,组建掌领正白旗,是正白旗第一任旗主。褚英18岁时(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即奉命统军一千,长途奔袭征伐东海女真安楚拉库部,奏凯而归。对他出色的战果,大汗赐号“洪巴图鲁”(充沛顽强的大勇士),晋封为贝勒。嗣后经常参加战争。万历二十九年(1601)领正白旗之主。万历三十五年(1607)建州部与以布占泰为首的乌拉部首次单独较量,褚英率代善、扈尔汗以1200人奋战乌拉军1万人,鏖战由午时持续到天黑,俘获敌大将军常柱、瑚里布,夺取战马500匹、盔甲3000副,杀敌众多,建州军大胜。此战严重削弱了乌拉部的力量,壮大了建州部,开辟了建州通向乌苏里江、黑龙江中下游一条宽阔的通道。班师后,努尔哈赤授予他“阿尔哈图土门”(汉译广略之意)称号。
其实褚英是建州政权中以努尔哈赤为首,与舒尔哈齐共同建政、执政的三固山之一(亦称三统帅或三将),而非一般清史中所记仅代父执政数十天而已。建州女真在建政扩张中,以黄、白、蓝三种旗色为标识,组成三支军事力量,是谓三固山,即三旗。三旗分别由努尔哈赤、舒尔哈齐、褚英统率,任旗主。三旗人员以女真部落文化、渔猎组织牛录为雏形组建,随后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征服或吸收了众多女真部族、部落,还有不同民族的人归附。如何促使大批不同族裔的人相互融合,相处一堂,互不歧视,团结一心,是摆在统帅面前的一个难题。建州三旗,是在人力缺乏的条件下,经由在作战、生产、生活中探索、总结,创造出一套军民一体化、军事生产相结合的旗民政治体制,实现了从原有的以血缘、姓氏、穆昆为继承的部族组织文化提升为民族政权政治文化的飞跃。体制的创新、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满族是八旗体制,八旗组织在先,定名为满洲族在后,这在理论上恰合“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阴阳合而生,仇必和而解”的思想。创建八旗体制,作为三旗之一的正白旗旗主褚英有创新之功,功不可没。
听家族老辈人谈说,老祖褚英、杜度统率正白旗、镶白旗,是因满族崇尚白色,以白为贵。早期女真人一旦编人旗籍,成为旗民,不论来自哪个部族、是何姓氏,其生活待遇及在生产、战斗中叙功授奖、功过赏罚,整齐一律,无歧视,不偏袒,一视同仁。旗民看到大家的权益基本等同相齐,心理上感到平衡顺畅,也体会到旗籍是自身经济生活的可靠依托,此谓齐人,由齐人达于齐心,这是第一要义。第二,旗人生活大事,如婚丧嫁娶,旗里能给予经济资助,还分给土地。男孩自幼就接受作战、渔猎训练,尚武精神、勇敢合群的性格及坚强的品质要从儿童时期培养,仅靠训练和军纪很难练出真勇士,养和育结合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这是其二。第三,每个旗都是由来自各地不同部族的人员集合组成,均有各自传统的生活习俗,精神文化的沟通、认可是建群的基础,通过日常生活、生产、战斗,互相感染融合,自然形成守望相助的邻友、战斗中相互呼应的战友关系,旗民自会由衷地产生归属感,形成和谐团结的新族群。两白旗兵将英勇善战,多次以少胜多,充分彰显出其时八旗制度的优越性。
当大清人主全国政权后,中枢主政者实际实施的是“内汉外满”的政治理念,驻防八旗只当兵,不再从事生产,实行单一的旗兵钱粮薪给及老弱淘汰制,致使基层战士家庭经济生活困难,甚至度日艰难。将兵之间的官僚制,造成自弱战斗力、扼杀创造力的局面,使八旗制未能在新环境中发展改革、与时俱进,但是满族的族群整合过程自可视为中华民族小范围融合的先行者。
万历四十一年(1613)由于众兄弟贝勒联合五大臣讦告,褚英于三月二十六日被幽禁于高墙之内。这是一场为争夺继位大权而进行的深层次的政治斗争,对于在血雨腥风中锻炼成长勇于作战的褚英来说,既缺乏政治权谋,又孤立无援,终于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八月二十二日死于禁所,终年36岁。他的死留下颇多疑点,在各史书上写法亦不一致,因缺乏原始可信的资料都以模糊简略为主。由于讦告内容均是言谈想法及领导作风问题,不足以议罪,更罪不至死。天命九年(1624)四月甲申朔,太祖将皇子阿尔哈图土门贝勒褚英灵柩随景帝、显祖、孝慈皇后梓宫隆重移葬于东京寝园(即今辽阳市太子墓园)。该墓园已被列为全国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地处辽阳市东京陵乡。
天命八年(1623)五月,努尔哈赤斩杀额尔多尼(巴士克)的罪状之一,为“在先大阿哥时额尔多尼、吴巴泰(乌尔古岱)二人曾谗告”,“进入辽东之后额尔多尼与四贝勒(皇太极)往来频繁,不过又是‘行谗’罢了!”
沈阳市在名为奉天时期民间有一传说:“老罕王晚年曾在辉山(现沈阳市沈北区棋盘山风景区)思念长子褚英,故该山亦名‘悔山’。”但史籍无考。<
前言/序言
我族支源远流长,依满族演化的历史轨迹而繁衍,有关先祖努尔哈赤及褚英的著述很多,不再重复(涉及褚英执政期与身亡之事的记述,颇多语焉不实和存疑之处)。褚英膝下一女二男得以长成,这支后继以杜度为长的家族,虽曾遭受“除籍”打击,自天聪至顺治、康熙年间,并未因悲情遭遇而消沉,而是识大体,顾大局,仍努力不懈,依然奋发有为,在文事、武功、军政方面英才屡现,其中不乏兼具政治性、戏剧性的故事,甚至有被故意在史籍中掩盖、捏造、歪曲之处,有待史家斧正。
世事日新月异,清末民初,环境剧变,先祖父德裕公以时代精神培育男女子侄,引领家族新风尚。先母喜塔腊氏恒太夫人讳宝琳,力挽困厄,辛勤抚育吾辈成长,晚年履艰,开创新天地惠及子孙。社会在发展,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个人靠自强、自律,奋发开拓,自祈福祉!
惜二位兄长已仙逝,幸得晚年余躯尚安,可编纂谱志以飨族人。此志供后者知我族人由何而来,从中吸取家族的精神力量!至于到何处去,则要依自我选择的道路,自强不息则希望与光明并存。
总之,生命、生活的内涵是维系永续不断的生存,而生存的意义则在于不断地创造幸福的新境界。
金承涛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