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以闻氏家族的历史为背景,以闻一多及其家人的事迹为主线,以湖北浠水闻氏的相关介绍为补充。力求在宏观框架下,综合历时与共时分析,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人性、人生与人格的深刻影响。在内容上,《笔耕世业传家风:湖北浠水闻氏家族文化评传》着眼于闻氏家族流徙四方而不改其节、历经沧桑而不灭其志的家风传承,讲述了闻氏家族的起源、播迁、发展;文天祥与闻一多传承关系的考证;闻一多家族的家风家训、子孙概况以及闻一多先生追求完美、捍卫正义、守护光明的一生。在创作上,该书强调学术性、故事性与趣味性,不仅立足于先今关于闻氏家族研究的成果,更注重凸显闻一多先生诗意、大义与专一的生命历程,以此来弘扬文化、传扬文明、发扬文脉。让广大读者可以以一多先生的性格、阅历、教育为标杆,得到一些启迪与收获。在立意上,该书以写实为基础,以事写情,以情写意。旨在说明闻氏家族历史脉络的同时,通过闻氏子孙在各个时代彰显的气节,体现“遗风”;通过浠水闻氏在近代的风雨沧桑,体现“族风”;通过闻一多先生及其子孙的生命轨迹,体现“家风”。最后,通过上述的“三风”,烘托出我们顽强坚韧、源远流长的“国风”。
目录
楔子 兴小家庭 圆大国梦
第一章 应运而生振家声
第一节 闻氏家族之溯源
第二节 闻氏家族播迁史
第三节 闻氏家族的先辈
第二章 文坛斗士闻一多
第一节 闻家骅骝崭头角
第二节 从清华园到美国
第三节 执教名校扬美名
第四节 拍案而起发狮吼
第五节 学坛红烛唱大风
第三章 各领风骚展才情
第一节 仁心圣手闻亦传
第二节 精书擅画闻钧天
第三节 治病救人闻亦齐
第四节 抗日名将闻允志
第五节 著名学者闻家驷
第四章 文脉绵延传薪火
第一节 命运坎坷闻立鹤
第二节 闻立雕为父作传
第三节 追求书画闻立鹏
第四节 闻铭执教承父风
第五节 闻□(特殊字体)补父亲遗稿
第六节 知名学者闻黎明
第七节 闻氏薪火永不息
第五章 启示录——笔耕世业传家风
第一节 率性求真爱家国
第二节 笔耕世业传家风
第三节 性情耿直不阿人
参考书目
试读
《笔耕世业传家风:湖北浠水闻氏家族文化评传》:
闻一多白天在家塾读书,晚上则在父亲的指导下读《汉书》。他的父亲名叫闻邦本,又名廷政,字固臣、固城,号道甫,排行老二,生于清同治四年(1866年)十二月四日,秀才出身,对国学颇有研究,治学严谨,由于性格过于耿直,不擅官场的圆滑周旋,从政一段时间后,归隐家园,开办家塾,专注于子孙们的教育。他在指导闻一多读《汉书》的时候,经常会选择一些名人故事,从中引申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来教育闻一多。闻一多不仅能全部记住,还把白天在家塾里听到的类似的故事,与《汉书》中的故事做比较,讲给父亲听,父亲看到闻一多懂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非常高兴。而这种教育方法也为闻一多满怀爱国热情投身革命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闻一多不仅嗜好读书,对画画也充满兴趣,家里的长工韦奇是他绘画启蒙的关键人物。巴河镇自古文化发达,被称为“戏剧之乡”。经常被韦奇带去看戏的闻一多,非常喜欢演员们形式各样的古代服饰,韦奇还从旧书里找来插图给闻一多临摹,有时也带他去青山或望天湖边写生,时间一长,他画的花草、虫鸟、山水、人物还都有板有眼的,连家里的长辈们都夸赞呢。少时的绘画启蒙,也为日后闻一多在清华时酷爱绘画、在美国留学期间专攻绘画奠定了基础,
就这样,闻一多在故乡家塾读了五年书,年纪虽然不大,收获却颇多。他十二岁这年,也就是清宣统二年(1910年),他的父亲认为乡村家塾始终存在信息闭塞的弊端,难以与省城的正规学校教育相比,于是便把闻一多还有他的堂兄弟们一起送到武昌的新式学校。当时进入新式学校是要通过考试才能录取的,于是闻家人便在武昌芝麻岭三佛阁庙内租下半边小楼,从家里带来油和米,自己开火做饭,伯父闻廷炬负责照料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准备考取新式学校。
19世纪60-90年代,在中国的大地上,以恭亲王奕.沂为首的洋务派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开始推行“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展运动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洋务派所开办的新式学堂却开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先河。与传统官学相比,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教授西文、西艺等西学,采用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等,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
前言/序言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家”与“国”总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社会有机体相伴而存。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更迭不已的朝代衍生的名门望族难计其数。这些显赫家族中的一部分在繁衍存续中以文化为纽带,形成独特的群体,成为文化世家。这些文化世家及其杰出人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过巨大的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进程。如:齐鲁大地上以孔子肇始的孔氏世家,享誉儒林两千余年,堪称“中国第一文化世家”;义宁的陈氏家族以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而负盛名;杭州钱塘的钱氏家族,因千余年来文风昌盛、人才辈出而被誉为江南望族;安徽桐城方氏家族,自明末至今一直享誉文坛,有“中国近世三百年第一文化世家”之称。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进入新的文化复兴时期,国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科技、教育和文化,也更加珍视人才。事实表明,代表传统文化最高水平的社会群体,正是那些跃居学术最高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文化精英。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以来,那些文化、思想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推动社会变革和学术创新等方面贡献巨大。研究发现,这些专家、学者和精英人物,大都出身于文化世家,有着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和丰厚的学养。文化世家所呈现的人才辈出的现象,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道亮丽的景观。
在我国文化典籍中,“世家”一词早有所见,其注解也多有不同。《孟子·滕文公下》中出现“仲子,齐之世家也”①之说;《史记》以“世家”记述王侯诸国大事,有《世家》30篇;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沿用司马迁《史记》的体例,书中也开举《列国世家》10篇。我国古代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所以称世家。后来,人们将世代显贵、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或大家泛称为世家。《现代汉语词典》对“世家”有如下3种解释:封建社会中门第高,世代做大官的人家;《史记》中诸侯的传记,按着诸侯的世代编排;指以某种专长世代相承的家族。①
根据研究和多方因素,我认为,“世家”当指有特殊职业或专长、社会地位显赫,或代表某一领域、阶层特色并世代传承的家族。考虑到文化的特殊性,文化世家则是文化在家庭、家族中长期积淀,并经过多代人不断赓续、传承而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以家风、家训、家教等文化单元为标志,以家族杰出人物群体为代表的世代相传的家族体系。
现代文化世家则是源自19世纪末,成长于20世纪初,繁盛于20世纪中期并延续至今的,以家族文化传承为基本特色的不同家族体系。中国现代文化世家总是以家族的一个或多个、能够影响或引领某一时代或某一领域发展的杰出人物为代表,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浓郁的家族特色、对社会产生广泛而重要影响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