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泰州丁氏家族,世居江左泰兴黄桥,已有几十代的传承历史。近代产生了丁文江、丁西林、丁文渊、丁延标、丁燮和、丁文治、丁海曙、丁安如等文化名人,并因此积聚成为文化世家。其中,丁文江、丁西林先后都曾担任过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渊两任同济大学校长,创造了一门高知群、叔侄皆总干的文化奇观,展示出了一个文化世家的独特魅力。借助这样一个文化世家,我们可以了解到江东及淮左独特的人文景观,了解中国近现代这段波澜壮阔而又十分复杂的历史,以及中国近现代教育、科学、文化发展的轨迹。
目录
第一章泰州丁氏源流考
第二章中国地质学奠基人——丁文江
第一节馆中文江廊
第二节时代的骄子
第三节开山铸大成
第四节地质教育家
第五节快意一文人
第六节失意的政客
第七节凋零的身后
第三章学兼文理展雄才——丁西林
第一节世家好子弟
第二节家教赋优质
第三节物理科学家
第四节玩戏成大器
第六节博学多面手
第七节做民主人士
第四章毁誉参半费思量——丁文渊
第一节聪明的学子
第二节两次掌同济
第三节序言感兄恩
第四节外交之生涯
第五章庚续不断有新象
第一节建筑学家丁燮坤
第二节著名教授丁燮和
第三节仁厚儒商丁廷楣
第四节知名学者丁廷标
第五节经济学家丁文治
第六节医学专家丁海曙
第六章丁氏亲情传佳话
第七章文化高地的风范——启示录
参考资料
附录泰州丁氏家族谱系表
后记
试读
《风雨如晦松茂堂:泰州黄桥丁氏家族文化评传》:
光风转蕙千余里,烟雾绕云又天地。
风华正茂的丁文江,在其恩师龙璋的影响之下,终于踏上了东瀛的留学之路,并先东渡扶桑,后又奔赴欧洲,东、西洋的留学经历,为他日后的成就储备了充足的能量。
对于民国早期的中国科学而言,丁文江实在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但是,仔细地比较一下近代科技成果,丁文江并不能算作“泰斗”。可他又是那一时代里所有大师肯定的大师,因为他身上特有的开创精神。有学者声称,丁文江的科学精神,给予中国科技的促进是明显的,这种认识并非空穴来风。丁文江开创了中国近代地质学,人称其为“地质先驱”;丁文江开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科学研究机构,人称“鼻祖”;丁文江组织人员绘制了中国的第一幅地图,人称“丁氏地图”;丁文江领队进行野外调查,做出了中国第一份有价值的地质报告,人称“丁氏报告”;丁文江牵头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有为的地质人才,人称“佛主”(其在地质研究所培养的十八位地质学生,后来都成为中国地质权威,人称中国现代地质“十八罗汉”)。丁文江如同火车头,牵引中国近代科学走上了快车道。他掌舵的地质学,在当时就已经排在世界先进之列。丁文江因此享受了地质学人的崇敬,即使是现在,仍然名气冲天,仍然有无数的后辈寻迹探幽,为这位科学巨子接送薪火。成大师(事)者,并不全把心思和精力耗在儿女身上,虽然儿女情怀同样重要。丁文江无子女,学人称其为“如父若兄”“丁大哥”。可见,世间的情感并不完全局限在家庭的传承方面,同志与朋友及战友学友,皆是情感的凝聚场。开山大师丁文江,不考虑子女的承继,这大概又是一种“开”性,回过头来看看民国期间的人物,不要子女者少之又少。真要跟佛学联起来考察的话,丁文江如同唐僧,舍去了“本我”,获取的是“超我”。这样的人太少了,因为少,所以才显得独特与珍贵。但作为政治人物的丁文江,其出仕却历经磨难,一度甚至走到了极其危险的境地,好在他后来还是清醒了,而且为国家做了不少有益的事。
丁文江之于中国地质,就是一个领袖。他在英国求学七年的经历,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是因为,丁文江不仅学有所成,且对西方世界的了解与融合,较他时代的同侪,都胜出不少。因此,像胡适那样的留洋博士,还是要深叹丁文江是“欧化最深”的巨匠。
有些现象和事情过去的也就过去了,但丁文江的“欧化”在今天看来,仍需要仔细地去解读。
前言/序言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家”与“国”总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社会有机体相伴而存。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更迭不已的朝代衍生的名门望族难计其数。这些显赫家族中的一部分在繁衍存续中以文化为纽带,形成独特的群体,成为文化世家。这些文化世家及其杰出人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过巨大的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进程。如:齐鲁大地上以孔子肇始的孔氏世家,享誉儒林两千余年,堪称“中国第一文化世家”;义宁的陈氏家族以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而负盛名;杭州钱塘的钱氏家族,因千余年来文风昌盛、人才辈出而被誉为江南望族;安徽桐城方氏家族,自明末至今一直享誉文坛,有“中国近世三百年第一文化世家”之称。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进入新的文化复兴时期,国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科技、教育和文化,也更加珍视人才。事实表明,代表传统文化最高水平的社会群体,正是那些跃居学术最高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文化精英。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以来,那些文化、思想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推动社会变革和学术创新等方面贡献巨大。研究发现,这些专家、学者和精英人物,大都出身于文化世家,有着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和丰厚的学养。文化世家所呈现的人才辈出的现象,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道亮丽的景观。
在我国文化典籍中,“世家”一词早有所见,其注解也多有不同。《孟子·滕文公下》中出现“仲子,齐之世家也”①之说;《史记》以“世家”记述王侯诸国大事,有《世家》30篇;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沿用司马迁《史记》的体例,书中也开举《列国世家》10篇。我国古代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所以称世家。后来,人们将世代显贵、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或大家泛称为世家。《现代汉语词典》对“世家”有如下3种解释:封建社会中门第高,世代做大官的人家;《史记》中诸侯的传记,按着诸侯的世代编排;指以某种专长世代相承的家族。①
根据研究和多方因素,我认为,“世家”当指有特殊职业或专长、社会地位显赫,或代表某一领域、阶层特色并世代传承的家族。考虑到文化的特殊性,文化世家则是文化在家庭、家族中长期积淀,并经过多代人不断赓续、传承而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以家风、家训、家教等文化单元为标志,以家族杰出人物群体为代表的世代相传的家族体系。
现代文化世家则是源自19世纪末,成长于20世纪初,繁盛于20世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