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安徽怀宁的邓石如、邓稼先家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真正的文化世家,从邓石如的祖父开始,这个家族的成员即依靠文化艺术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既不靠从政做官,也不靠经商致富,像这样比较纯粹的文化世家,在以官本位为主的旧中国,其家族成员尽管在生存上颇为艰难,但在文化传承上却依然顽强,并迸出绚烂迷人的光彩。 怀宁邓氏家族的邓石如,既是怀宁邓氏文化世家重要的开创性奠基式人物,同时也是一位震古烁今的书法大师;“浓墨宰相”刘墉称其字是“千数百年无此作矣!”连眼高于顶、学富五车的康有为也将他称为中国书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人物。邓石如之后,邓氏家族相继又走出了邓艺孙、邓以蛰、邓稼先等享誉全国的文化名人,此外还有邓仲纯、邓季宣、邓志平等其他人物,点缀着邓氏文化世家玉帛上锦绣。怀宁邓氏文化世家,不同于从官宦世家和富豪之家的背景下走出来的文化家族。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邓氏家族的文化才显得更为纯正,也更为世人所重。而邓氏家族的家规家教、文化特色和传承脉络等,也都具有与其他文化家族的不同之处。《龙山凤水毓锦绣:安徽怀宁邓氏家族文化评传》旨在通过怀宁邓氏家族,透视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轨迹之一斑。
目录
楔子 四灵山水是吾乡
第一章 邓姓与怀宁邓家
第一节 源远流长话邓姓
第二节 邓氏家族概况
第三节 怀宁邓姓播迁史
第二章 书坛大师邓石如
第一节 吾家四灵山水间
第二节 挚友贵人助成功
第三节 开创书艺新天地
第四节 写意印风的启示
第五节 赢得桃李满天下
第三章 薪火相传灯不灭
第一节 子承父业邓传密
第二节 倾心教育邓艺孙
第四章 邓以蛰及其兄弟
第一节 美学大师邓以蛰
第二节 医学专家邓仲纯
第三节 教育名家邓季宣
第五章 两弹元勋邓稼先
第一节 邓家麟儿初长成
第二节 留学海外求新知
第三节 愿得一心不相离
第四节 白手起家创伟业
第五节 再造辉煌立新功
第六节 攀登科学无止境
第七节 艰难困苦玉汝成
第八节 临终殷殷寄深情
第九节 邓家子女承父志
第六章 邓氏家族启示录
第一节 传承祖训,家风熏陶
第二节 严守德性,以身作则
第三节 注重气节,率先垂范
第四节 厚德载物,心系家国
附录
怀宁邓氏家族世谱图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
《龙山凤水毓锦绣:安徽怀宁邓氏家族文化评传》:
邓石如(1743-1805),清代最有名的书法、篆刻艺术家,“邓派”的创始人,安徽省怀宁县白麟畈人,系白麟畈邓氏家族第十三世孙。
安徽怀宁的白麟畈不仅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俊丽之地,也是一个龙盘虎踞、人杰地灵的地方。龙、凤、麟、龟,古称四灵,古人认为,“龙能变化、凤能治乱、龟兆吉凶、麟性仁厚”,这四灵都是吉祥的象征。四灵聚集,历来是十分罕见的。但是,白麟畈这个地方恰恰是个四灵聚首的宝地。它南有山势雄伟的龙山,东临流水潺潺的凤水,西靠层峦叠嶂的白麟山,北依树木丛生的赤龟山。在这块充满灵性的土地上,长期居住着邓氏和杨氏两个大姓人家。邓氏家族除了耕种以外,平时不忘学习文化知识。往往农闲之时,或捧读诗书,或练字篆刻,这种重视文化、热爱读书的家族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日积月累,到邓家的第十三代时,邓氏家族出现了一位文化名人——邓石如。
清乾隆八年(1743年)四月二十九日,邓石如出生于长江北岸怀宁县白麟畈,即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卒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十月初四日,享年六十三岁。
邓石如原名邓琰,字石如,因避清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名讳,遂以字行世,并更字顽伯。又因邓石如生于皖公山下,故又号完白山人,或称皖白,又自号笈游道人。因为邓石如为书法篆刻艺术大家,故名号甚多,除上面提到的,还有凤水渔长、古皖子、古浣子等。
邓琰的“琰”字,在古代指的是一种美玉,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在《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中写道:“披榛拢芝兰,断石收琰琬。”邓石如的家人为其取名为“琰”,寄托了全家对他拥有冰清玉洁品质的期望。
邓石如的父亲邓一枝(1721-1787),字宗两,号北林,又号木斋,复号窘道人或迥道人。邓一枝并非全部以农耕为主,而是兼任私塾先生去各地讲学,在父亲的影响下,邓一枝自小爱好读书。他阅尽家藏,对各种书籍均有涉猎,因而博学多识,工诗能文。此外,他尤精于书法和篆刻艺术,对书法四体造诣颇深。《白麟畈邓氏宗谱》中称其:“性不谐俗……居常歌咏,若出金石。左图右书,萧然一室,盖其天性然也。”相传,他曾刻过一枚印章,上面的文字是“其人瘦而傲”,熟识的人都认为这是他自己的相貌和人格的写照。“学而优则仕”,这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早年的邓石如也曾对“仕途”有过幻想,但“至老尚不能一襟”。为了生计,他常年奔波在外,以教书课徒为生,“苦老穷庐,尝自悲之”。虽然从邓石如的祖父邓士沅开始,邓家就开始思考怎样向书香世家转变。但是,邓氏作为一般的农民家庭,经济上仅够糊口,没有多余的经济条件去追寻精神理想。即使到了邓一枝这一代.也只能过着半读半耕的生活。自科举制创立以来,普通百姓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功名,从而进入土族阶层。邓士沅父子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与他们不好名利的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们把读书作为愉悦身心的事情而不是升官发财之道,父子二人都热衷篆刻和书法艺术,他们追求的是艺术之真、之美。
邓一枝成年后,娶妻陈氏,系同邑陈玉若幼女,育有两子和三女。邓石如在兄弟姐妹中居长,他还有一个弟弟,名寿,字永玉,号璞轩,发奋勤学,废寝忘食。邓寿钟情诗书,他写的诗文清新脱俗,有其父木斋先生之风。
……
前言/序言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家”与“国”总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社会有机体相伴而存。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更迭不已的朝代衍生的名门望族难计其数。这些显赫家族中的一部分在繁衍存续中以文化为纽带,形成独特的群体,成为文化世家。这些文化世家及其杰出人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过巨大的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进程。如:齐鲁大地上以孔子肇始的孔氏世家,享誉儒林两千余年,堪称“中国第一文化世家”;义宁的陈氏家族以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而负盛名;杭州钱塘的钱氏家族,因千余年来文风昌盛、人才辈出而被誉为江南望族;安徽桐城方氏家族,自明末至今一直享誉文坛,有“中国近世三百年第一文化世家”之称。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进入新的文化复兴时期,国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科技、教育和文化,也更加珍视人才。事实表明,代表传统文化最高水平的社会群体,正是那些跃居学术最高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文化精英。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以来,那些文化、思想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推动社会变革和学术创新等方面贡献巨大。研究发现,这些专家、学者和精英人物,大都出身于文化世家,有着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和丰厚的学养。文化世家所呈现的人才辈出的现象,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道亮丽的景观。
在我国文化典籍中,“世家”一词早有所见,其注解也多有不同。《孟子·滕文公下》中出现“仲子,齐之世家也”①之说;《史记》以“世家”记述王侯诸国大事,有《世家》30篇;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沿用司马迁《史记》的体例,书中也开举《列国世家》10篇。我国古代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所以称世家。后来,人们将世代显贵、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或大家泛称为世家。《现代汉语词典》对“世家”有如下3种解释:封建社会中门第高,世代做大官的人家;《史记》中诸侯的传记,按着诸侯的世代编排;指以某种专长世代相承的家族。①
根据研究和多方因素,我认为,“世家”当指有特殊职业或专长、社会地位显赫,或代表某一领域、阶层特色并世代传承的家族。考虑到文化的特殊性,文化世家则是文化在家庭、家族中长期积淀,并经过多代人不断赓续、传承而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以家风、家训、家教等文化单元为标志,以家族杰出人物群体为代表的世代相传的家族体系。
现代文化世家则是源自19世纪末,成长于20世纪初,繁盛于20世纪中期并延续至今的,以家族文化传承为基本特色的不同家族体系。中国现代文化世家总是以家族的一个或多个、能够影响或引领某一时代或某一领域发展的杰出人物为代表,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浓郁的家族特色、对社会产生广泛而重要影响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