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黄埔军校/岭南文化十大名片》是“岭南文化十大名片”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
黄埔军校是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直到今天,黄埔军校仍然是联结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之一。
目录
黄埔军校的缘起与兴盛
革命大本营的“保护神”
黄埔军校的“脊梁”
“贪生畏死莫入斯门”
将星熠熠出黄埔
在战争中成长起来
棉湖大捷,一战成名
饮马长江,直捣黄龙
黄埔军人的忠烈魂
黄埔精神,历久弥新
试读
《黄埔军校/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黄埔军校始建于1924年6月16日,是孙中山创办的一所具有革命意义的军事学校。军校最初的正式名称为“陆军军官学校”,以“黄埔军校”闻名于世。黄埔军校所在地为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全岛有8平方公里,四面环水,位当要冲,是广州城市东南方门户,近代以来黄埔岛(长洲岛)就是军事与武学之地。
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派出以蒋介石为团长的“孙逸仙代表团”,从上海前往莫斯科访问。蒋介石负担起考察苏联军事组织方面情况的重任,他拜会了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红军总司令、参谋长,一起商讨在中国建立军事学校的计划。还参观了步兵团、步兵学校、军用化学学校、高级射击学校和海军基地。
蒋介石还在苏联访问期间,孙中山便在11月26日的国民党中执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要成立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的设想,拟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政治部主任。
以孙中山为总理的中国国民党,打算以黄埔军校为契机,开创现代中国的政党与军事的首次结合,也就是说,政党依仗政治强势力量,为推行政党的政治路线、政治制度,缔造和组建武装力量甚至国家意义之军队,实现政党既定的治理国家之最终目标。
黄埔军校的创建,预示了现代中国政党组织及其成员将进入军校、军队乃至军事领域。所有这一切的政治变革,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同家的政党模式,参与甚或主导国家军政事务之理念的开端。具有现代意义的政党或政治势力集团,第一次以社会“进步力量”的姿态,开始影响、作用和主导国家政体的走向与趋势。
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1920年代同时崛起,成为影响并左右现代中国政治方向的两个最重要的现代政党。它们就是从黄埔军校开启了军事与政治的合作。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正式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1924年2月1日任命王柏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张家瑞为筹备委员会委员,即在省城南堤二号设立筹备处。2月6日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分设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五部,推定王柏龄、李济深(由邓演达代理)、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为临时主任,分部办公。
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随后颁令:本校既以造就革命军干部为目的,故教练部极注意官长人选,以作学生模范。凡各方举荐人员,先令填具履历,再经详细考察,然后任用。分队长、副分队长则就广东省警卫军讲武堂暨西江讲武堂毕业生中挑选。3月24日考试下级干部。蒋介石对于下级干部复试时施以训话,奖励其来校为党牺牲之决心,说明本校教职员须明了党纪、军纪及自己之地位与责任。
黄埔军校由孙中山任总理,廖仲恺任中国国民党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军校初创时设立校本部六部,分别为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和军医部。军事总教官为何应钦;政治部主任先后为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教授部主任为王柏龄;教练部主任为李济深;军需部主任为周骏彦;管理部主任为林振雄;军医部主任为宋日昌。
1924年3月开始招生,1924年3月27日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录取学生编成四个队。6月16日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