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它不仅是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而且还被尊为诸子之首、万经之王。《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事、教育、人生处世等各方面智慧。《道德经》把人放置于大自然这一无限的时空中去探求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与心之间的关系,通过逆向思维,提出了许多为时人所忽略的重大问题。在本体论方面,老子提出了其思想体系中的最top概念“道”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德”。“道”是天地间所有规律、真理的总称,是整体,是客观存在;而“德”是指具体事物的规律、本性,是个别,是主观存在。在方法论方面,《道德经》重视辩证地去观察、处理问题,认识到有与无、高与下、前与后、好与坏、善与恶等事物都是在相互对立中才能出现,并由此提出“无为”方能“无不为”的政治主张。《道德经》治国的核心理念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社会,还提出诸如反对苛政暴敛、保证百姓温饱、维护社会安定等一系列具体的政治措施。《道德经》的人生哲学,主要是引导人们贵柔守雌、和光同尘、知足抱朴,恢复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
《道德经》作为道家最重要的典籍,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儒、道两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仅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品格,甚至对于整个民族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的形成,都起到了主导作用。可以说,不了解儒、道两家,就不了解中国的过去,因而也无法深刻理解中国的今天和未来。《道德经》对世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道德经》是被译介得最多的中国典籍,已被译为73种语言文字,是英语世界发行量仅次于《sheng经》和《薄伽梵歌》的书籍,而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甚至呼吁每个德国家庭都应该买一本《道德经》,以帮助人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精彩书评
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欧阳修
老子书五千语,要在不撄人心;以不撄人心故,则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无为之治;以无为之为化社会,而世即于太平。其术善也。——鲁迅
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林语堂
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毛泽东
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列夫·托尔斯泰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采
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威尔·杜兰特
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相媲美,而且成为中国整个科学的基础。——李约瑟
目录
目录
前言 ……………………………………………… 1
上篇 道经 ……………………………………… 1
一章 ………………………………………… 1
二章 ………………………………………… 10
三章 ………………………………………… 14
四章 ………………………………………… 20
五章 ………………………………………… 24
六章 ………………………………………… 30
七章 ………………………………………… 32
八章 ………………………………………… 36
九章 ………………………………………… 39
十章 ………………………………………… 43
十一章 ……………………………………… 46
十二章 ……………………………………… 48
十三章 ……………………………………… 52
十四章 ……………………………………… 56
十五章 ……………………………………… 59
十六章 ……………………………………… 64
十七章 ……………………………………… 68
十八章 ……………………………………… 71
十九章 ……………………………………… 73
二十章 ……………………………………… 77
二十一章 …………………………………… 84
二十二章 …………………………………… 88
二十三章 …………………………………… 92
二十四章 …………………………………… 94
二十五章 …………………………………… 99
二十六章 …………………………………… 105
二十七章 …………………………………… 108
二十八章 …………………………………… 116
二十九章 …………………………………… 121
三十章 ……………………………………… 125
三十一章 …………………………………… 127
三十二章 …………………………………… 129
三十三章 …………………………………… 132
三十四章 …………………………………… 141
三十五章 …………………………………… 144
三十六章 …………………………………… 146
三十七章 …………………………………… 154
下篇 德经 ……………………………………… 157
三十八章 …………………………………… 157
三十九章 …………………………………… 164
四十章 ……………………………………… 170
四十一章 …………………………………… 173
四十二章 …………………………………… 178
四十三章 …………………………………… 183
四十四章 …………………………………… 185
四十五章 …………………………………… 191
四十六章 …………………………………… 194
四十七章 …………………………………… 196
四十八章 …………………………………… 200
四十九章 …………………………………… 203
五十章 ……………………………………… 207
五十一章 …………………………………… 210
五十二章 …………………………………… 214
五十三章 …………………………………… 217
五十四章 …………………………………… 221
五十五章 …………………………………… 225
五十六章 …………………………………… 229
五十七章 …………………………………… 234
五十八章 …………………………………… 239
五十九章 …………………………………… 244
六十章 ……………………………………… 247
六十一章 …………………………………… 250
六十二章 …………………………………… 253
六十三章 …………………………………… 257
六十四章 …………………………………… 262
六十五章 …………………………………… 267
六十六章 …………………………………… 270
六十七章 …………………………………… 273
六十八章 …………………………………… 277
六十九章 …………………………………… 280&nbs
试读
十二章
【题解】
本章反对追求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等奢侈生活,并指出了这种奢侈生活方式为人们带来的伤害。老子认为圣人“为腹不为目”,只求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追求耳目享受。这一主张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色令人目盲①,五音令人耳聋②,五味令人口爽③,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④,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⑤。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⑥,故去彼取此⑦。
【注释】
①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泛指各种艳丽的色彩。目盲:眼瞎。这里指视力衰退。
②五音:又叫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这里泛指美妙的音乐。
③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这里泛指美食。爽:伤。这里指损害味觉。
④驰骋(chěng)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驰马打猎使人精神失常。驰骋,驱马奔驰。在春秋时期,贵族出游多乘车。畋猎,打猎。狂,心疾,即今天所说的精神失常。老子反对五色、五音、五味、畋猎的原因,详见“解读一”。
⑤行妨:使人行动不便。妨,妨碍。一说指行为不好,比如盗窃、掠夺之类的不好行为。为什么说“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详见“解读二”。
⑥为腹不为目:只求吃饱肚子而不求耳目享受。目,这里泛指以上所说的各种感官享受。
⑦去彼取此:不要感官享受,只求填饱肚皮。去,不要,排除掉。彼, 指上文讲的五色、五音、五味、畋猎等生活方式。此,指“为腹不为目”的生活原则。
【译文】
艳丽的色彩看多了,伤害人的视力;美妙的音乐听多了,伤害人的听力;味美的食物吃多了,伤害人的味觉;沉溺于驰马打猎,会使人精神失常;珍贵的金银财宝,会使人行动不便。所以圣人只求吃饱肚子而不求感官享受,因此要舍弃感官享受而只求填饱肚皮。
【解读】
一
老子反对各种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固然有其偏颇的一面,但是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其中合理的一面。
首先,当时能够享受“五色”“五音”“五味”,能够“驰骋畋猎”的人多为统治阶级。为了满足这些享受,他们势必要加紧对百姓的剥削。老子反对享乐的思想与墨子的“非乐”“节用”思想有相似之处,都含有反对统治者享乐腐化以减轻百姓负担的意义。这一思想在七十五章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可参阅。
其次,即使排除反对剥削压迫这一点不谈,过分的享乐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是有害的。枚乘在《七发》中对此阐述得十分透彻:
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蹩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玩物丧志,纵欲伤身,恐怕没有人会怀疑这些话的正确性。
二
古人很早就发现“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一社会现象。《左传·桓公十年》记载:
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远在老子之前,人们就发现,一个普通百姓本来没有犯罪,可一旦他藏有一块珍贵的玉璧,那就是他的“罪过”了。原因是权贵要给他罗织罪名, 陷害他,以便劫夺他的玉璧。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道,石呆子并不富裕,却有二十把古扇子, 而这些古扇子偏偏被贾府看中,愿意出钱购买。但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 !”此事被当地官员贾雨村知道了,贾雨村为了讨好贾府,便设个法子,讹诈石呆子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就把这些扇子抄了充公,作了官价送给贾府。后来石呆子自杀。如果没有这些古扇,石呆子过得平平安安;有了这些古扇,把他搞得家破人亡。
潘永因《宋稗类钞》卷十一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姓刘的隐士隐居在衡山的紫盖峰下,家徒四壁,有时还要靠乞讨为生。后来有一位好心的富人送给他一件袍子,刘隐士十分高兴,道谢而去。过了几天, 那富人见隐士仍是破衣烂衫,就问他为什么不穿那件袍子。隐士回答说:“我从前出门,从不锁门;睡觉时,也从不插门。自从有了那件袍子后,放在家里不放心,于是就买了一把锁,出门就把门锁上。晚上睡觉时,也总得把门关得紧紧的。天天都得为这件袍子操心。今天我本来是穿着这件袍子来的,突然一想:为了一件袍子,把自己搞得这么心神不宁,太不值得了。这时正好有个人从我身边路过,我就把这件袍子脱下来送给他了。袍子送出去以后,我的心就轻松多了,坦然多了。哎 !我差点被你的一件袍子给拖累住了。”这位隐士说自己连一件袍子都放心不下,可能只是一种“借题发挥”,但也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
从这些事例来看,“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一说法的确是有道理的。那么反过来,没有“难得之货”,往往会为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福祉。陈平是西汉的开国元勋,他原来追随项羽,后投奔刘邦,在投奔刘邦途中搭船过黄河:
船人见其美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