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音乐通史教程》集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中国当代音乐史于一体,清晰、完整、系统地再现了我国音乐史的三个主要时段。
《中国音乐通史教程》条理清晰,文字通俗易懂,既能成为一本教材,也能成为一本自学的参考材料。
目录
第一讲 音乐的起源和远古乐舞
第一节 原始传说和音乐的起源
第二节 近代音乐起源说
第三节 远古乐舞
第二讲 上古的乐舞和歌舞
第一节 先秦乐舞——“六代乐舞”
第二节 《诗》和《楚辞》
第三讲 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大司乐
第一节 西周的礼乐制度
第二节 大司乐与音乐教育
……
第四讲 乐器与器乐
第五讲 上古的乐律学与音乐论著
第六讲 中古音乐机构与西汉乐府
第七讲 中古的歌舞音乐
第八讲 中古时期的乐器和器乐
第九讲 中古乐律学和记谱法
第十讲 中古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声无哀乐论》
第十一讲 近古歌曲
第十二讲 近古乐器与器乐
第十三讲 说唱音乐
第十四讲 戏曲音乐(上)
第十五讲 戏曲音乐(下)
第十六讲 近古乐律学与音乐论著
第十七讲 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
第十八讲 五四运动时期的歌曲创作和音乐理论
第十九讲 20世纪20、30年代的民族器乐
第二十讲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第二十一讲 人民音乐家洗星海
第二十二讲 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
第二十三讲 “延安音乐”与歌剧《白毛女》
第二十四讲 20世纪30、40年代的流行音乐
第二十五讲 国统区、沦陷区的音乐
第二十六讲 建国时期的歌曲、合唱音乐
第二十七讲 建国初期的器乐创作
第二十八讲 建国初期的歌剧、舞剧音乐和音乐理论
第二十九讲 “文革”时期的音乐
第三十讲 新时期的歌曲和流行音乐
第三十一讲 新时期的器乐、歌剧、舞剧和音乐理论
第三十二讲 台湾、香港、澳门音乐发展概观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这本《中国音乐通史教程》是集体编写的成果,对我们每一位作者来说,都是一次探索,一次挑战。因为我们想做一次“中国音乐通史”的教材编写工作,希望这本教材给各个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学习中国音乐史的同学们提供一个简明、清晰的课本,以及对广大的音乐爱好者自学中国音乐通史能够有所帮助。
我们希望这是一本适用于各个音乐、艺术院校教学的教材。全书32讲,约28万字,将具有九千多年悠久而丰富积淀的中国音乐历史,归纳在32个星期(即一个学年)的教学计划当中。大致的安排是:数千年的古代音乐史,共用16讲(一个学期);现代、当代部分,分别用9讲和7讲(加起来也是16讲——一个学期)来教学。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基本上可以对中国音乐史的三个主要时段——古代、现代和当代部分有一个清晰、完整、系统的了解。
中国音乐学者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1934年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出版,1944年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纲》完稿,标志着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已经有了两部奠基之作。20世纪50年代各音乐院校相继开设“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关于古代音乐史的教材也不断出现。1958年起步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先以油印的教材形式在一些音乐学院中试用,直到1984年出版了汪毓和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并几经修改,也已经成为各个音乐院校的通用教材。对于“中国当代音乐”的研究起步最晚,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提上日程,但是这一学科的发展极其迅速,已经在不少的学校开设了类似的“中国当代音乐”课程。于是,将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中国当代音乐史联系在一起的“三合一”地编写《中国音乐通史》教材,就变得十分迫切了。
关于“中国音乐通史”的编写的试验,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在做了,由孙继南、周柱铨主编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就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只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当代音乐史”部分没有能够写成教材,而是以一个“大事记”来替代的。后来陈秉义编著的《中‘国音乐通史概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又在这一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索。现在我们的这本《中国音乐通史教程》,则用了整整7讲的篇幅,来分析和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后50多年的音乐成就,算是一本完整意义的“中国音乐通史”教程。
本书没有采用谱例和图片,这是因为在接受中央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