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初,周文中教授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并邀请当时任教于北京大学的阴法鲁教授一同担任该课程主讲教师。
《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音乐教学》是在该课程原有教学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翻译、整理而成,旨在探索周文中教授与阴法鲁教授以多元文化视角在海外大学讲授中国音乐发展的历程和解读方法。
《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音乐教学》对于中国音乐的海外传播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目录
上编 课程概览与汉语拼音系统
第一章 原课程教案
一、课程大纲
二、课程说明
三、课程内容目录
第二章 课程所需掌握和了解的中文拼音系统
一、中国语言及其拼音系统
二、汉语拼音和威妥玛式拼法音节对照表
第三章 中国历史各时期中的主要音乐事件及代表人物
中编 课程重要概念与术语解读
第四章 中国古代音乐哲学观念
第五章 中国传统乐律与乐理术语
第六章 板眼与结构术语
一、板眼术语
二、结构术语
第七章 乐器名及相关术语
一、乐器分类法
二、打击乐器
三、弹拨乐器
四、弓弦乐器
五、吹管乐器
第八章 乐舞与乐种术语
第九章 歌舞音乐术语
一、古代歌舞
二、现存歌舞
第十章 戏曲音乐术语
第十一章 说唱音乐术语
第十二章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第十三章 乐官、乐伎、机构、乐人
一、乐官
二、乐伎
三、机构
四、乐人
第十四章 古代乐曲
第十五章 古代音乐文献和记谱法
一、文献
……
下编 中国古代音乐史专题
附录
前言/序言
周文中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华裔作曲家,并培养出了多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曲家。他还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学者,在中华文化的海外推广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2005年秋季,本人正在美国威士利安大学访学,期间到亚特兰大参加美国民族音乐学学会(SEM)的年会。大会安排了聚餐,幸运的是,本人与周文中教授同在一个餐桌,我们交谈甚欢。之后,我几次到他在纽约的家里做客。他向我展示了他的乐器收藏、书籍收藏,谈了许多他的创作理念,以及对中国音乐发展的看法,其中有一个看法对我触动很大,他说,在中国音乐发展中应该重视对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研究,那是发展的起点。在此过程中,他给我看了许多材料,是他于198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的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材料,其中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部分与教学相关的乐谱、学生作业、课堂讨论的笔记等等。材料比较繁杂,但内容很丰富。
本人发现,周文中先生的教学方式与中国国内的教学方式很不同,主要有四点:其一,课堂讨论较多,留下了许多学生们课堂讨论的笔记;其二,有详细的课程内容目录,并列举了中国历史各时期中的主要音乐事件及代表人物;其三,由于是跨文化教学,需要把许多中国音乐术语翻译成英文,所以,课程比较注重拼音系统和术语翻译,而且拼音系统采用的是威妥玛式注音方式;其四,课程基本上是从概念人手,是在对中国音乐史所包含的基本概念的解释基础上来理解中国音乐史中的问题。这一点,与中国国内的中国音乐史教学很不一样。
本人在拿到这些材料时,深觉课程的授课方式具有跨文化教学的特点,很想按此思路把这些材料编辑成册,因此,把这些材料一并复印并带回了国内。回国后,交予了当时音乐学系在读的两位研究生荣英涛和王先艳把这些英文材料翻译成了中文。材料很丰富,但怎样组织这些材料,并能够按照一定的结构展示出中国音乐史的基本内容,我在此方面一直没找到一个好的方法。在那些年间,本人担负中央音乐学院的各项教学和科研任务,日子飞快地就过去了,但此项工作一直挂在心中。每逢有时间就会拿出来,左右思考,没有头绪,又放回到那里。
2016年,我们有了一个新想法,即先把这些概念解释清楚。于是,请了音乐学系胡啸同学根据《中国音乐词典》和已经出版的中文书籍中的相关条目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摘录,加之周文中教授所提供的材料中也包含了一些解释,这样便构成了本书中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