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康德的《 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弗雷格的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达米特和戴维森等的意义理论、柏拉图的思考等进行探讨,揭示了逻辑对语言的分析和哲学之间的关系。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逻辑分析?/
2. 亚里士多德逻辑/
3. 现代逻辑/
4. 作为学科的逻辑/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1. 关于矛盾律/
2. 关于实体/
3. 是本身/
第三章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1. 基本框架和范畴表/
2. 一些问题/
3. 先验逻辑/
4. “形式的”逻辑/
第四章黑格尔的《逻辑学》/
1. 三种解释/
2. 出发点/
3. 逻辑的核心概念/
4. 概念的推导/
5. 逻辑还是哲学?/
第五章弗雷格的语言哲学/
1. 涵义与意谓/
2. 对象与概念/
3. 专名与摹状词/
4. 句子结构与思想结构/
第六章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1. 可说与不可说/
2. 世界的结构/
3. 事实与句子/
4. 个体对象与事实/
第七章意义理论/
1. 达米特的意义理论/
2. 戴维森的真之理论/
3. 真与意义/
第八章柏拉图类乎逻辑的思考/
1. 柏拉图的《智者篇》/
2. “是”与“不是”/
3. 运动、静止与是/
4. 相同与相异/
5. 真与假/
6. 普遍性与确定性/
7. 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第九章逻辑的意义/
1. 对逻辑的追求/
2. 逻辑的观念与技术/
3. 分析的传统与发展/
4. 海德格尔有逻辑吗?/
第十章真与是/
1. “是真的”与“真”/
2. 系词/
3. “是”与“存在”/
4. 逻辑的“是”与形而上学的“是”/
5. 翻译与理解/
参考文献/
试读
第三章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是著名哲学家,他在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划时代的哲学著作。康德也曾多次开过逻辑讲座,后来收入全集中的逻辑讲义或笔记也有好几篇
按照杨一之先生的说法,康德在从教41年中共讲授逻辑28次,编入全集的逻辑文献达7种。参见他写的“代译序”(康德: 《逻辑学讲义》,许景行译,杨一之校,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此外,有人说康德从1765年开始讲授逻辑(参见康德: 《逻辑学讲义》,编者前言),也有人明确地说,康德从1755年开始讲授逻辑(参见Kant: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Ⅹ, zweite haelfte, Walter de Gruyter & Co., Berlin, 1966, Einleitung, S.955)。,而且他还出版过《逻辑学讲义》。此外,即使在他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也有关于逻辑的探讨,他还提出了普遍逻辑、先验逻辑等一些新概念。有趣的是,逻辑学家一般不太重视康德的逻辑著作和有关逻辑的论述。虽然也有个别逻辑史著作论述他的先验逻辑
参见Dumitriu, A.: History of Logic, tr. by Zamfirescu, D./Giuraneanu, D./Doneaud, D., Abacus Press 1977.,但是一般的逻辑史著作并不认为他的先验逻辑是逻辑
例如参见Bochenski,I.M.: A History of Formal Logic,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61;威廉·涅尔: 《逻辑学的发展》,张家龙、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在我国,人们对康德的先验逻辑看法也不同,有人对它的评价极高,认为康德提出先验逻辑可以看作是逻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参见杨祖陶、邓晓芒: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页。 ,也有人认为康德的先验逻辑相当于先验哲学
参见梁志学: 《略论先验逻辑到思辨逻辑的发展》,《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4页。。这里,我不准备评价康德在逻辑史上的地位,也不想评价他对逻辑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在我看来,无论怎样评价,至少有一点是清楚的,在康德的著作和思想中,逻辑与哲学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众所周知,《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影响深远。“先验逻辑”是这部著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围绕它的讨论构成了该书主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先验逻辑”这一概念也对后来的哲学家,尤其是对黑格尔和我国许多哲学家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探讨康德的先验逻辑本身绝不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围绕这一概念的探讨,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在康德的思想中,逻辑与哲学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所以,围绕本书的目的,我们不仅集中讨论逻辑与哲学在康德思想中的关系,而且重点考虑康德有关先验逻辑的论述。
1. 基本框架和范畴表
粗略地说,《纯粹理性批判》主要是由“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这样两个部分构成。“先验要素论”是该书的主体,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五。这一部分又由“先验感觉论”和“先验逻辑”构成,而前者只有二十几页。从这样一个框架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先验逻辑”是《纯粹理性批判》的主体,也是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
具体到“先验逻辑”这一部分,它又由导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这样三部分组成。简单说来,康德论述了一般意义上的逻辑,称过去所形成的逻辑为“普遍逻辑”,
并在此基础上区别出他所要论述的“先验逻辑”。同时,他把普遍逻辑分为“分析的”与“辩证的”,因而把与它相区别的先验逻辑也分为“先验分析的”与“先验辩证的”,并依照这样的分类,从“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这样两个部分论述了先验逻辑。
若是再细一些,则还可以看到,“先验分析论”又分为“概念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按照康德的说法,他在“概念分析论”中关于“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的讨论是最重要的。
参见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因此我们再简单看一下康德是如何获得纯粹知性概念的。
众所周知,康德的纯粹知性概念是以范畴图式的方式提出来的。具体说来,他的范畴图实际上有以下两个:
图1
参见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第6465页; Kant,I.: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Band 1, S.111。
Ⅰ、 判断的量: 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
Ⅱ、 判断的质: 肯定的、否定的(Verneinende)、无限的
Ⅲ、 判断的关系: 直言的、假言的、选言的
Ⅳ、 判断的模态: 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Apodiktsche)
图2
参见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第7172页; Kant,I.: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Band 1, SS. 1181
前言/序言
序一
20世纪的分析哲学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我对这个口号印象深刻主要是因为,它不是看来的,而是听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西德学习时,我总是揣着一个半导体收音机,结果在一个名人讲座节目中听到波亨斯基(Bochenski)亲口说出这个口号。他那浑厚的声音至今犹在耳旁:logische Analyze der Sprache。这个口号显示出分析哲学的两个特征,一个是与逻辑相关,另一个是与语言相关。一些名著更是直接命名,不加掩饰,比如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奎因的《语词和对象》。在我看来,与逻辑相关,与语言相关,这不仅是分析哲学的主要特征,而且是西方哲学的一般特征,是从古希腊特别是从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亚里士多德是形而上学的奠基人,人们称分析哲学是当代形而上学,因此保守一些说,与逻辑和语言相关乃是形而上学的主要特征。
一个直观的问题是,即便认为与逻辑和语言相关是分析哲学的一个特征,能不能说这是西方哲学的一般特征?确切地说,能不能说这也是传统哲学的一个特征,是形而上学的一个特征?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传统哲学也有逻辑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也有大量与语言相关的讨论。区别仅仅在于,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不同,因而在哲学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逻辑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也不同,所体现的对语言的分析也不同。但是这一点并没有获得足够的认识。现代逻辑与分析哲学的结合,因而分析哲学所体现出来的与逻辑和语言的关系,似乎多少还是可以被认识一些的,但是传统逻辑与哲学的结合,导致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哲学与逻辑和语言的关系,却常常是不被认识的,因而是被忽略的。在我看来,应该对逻辑与哲学的关系有清楚和充分的认识,这对于正确地理解西方哲学,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西方哲学,乃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逻辑来自亚里士多德逻辑,是一种基于“S是P”这种句式而形成的主谓形式的逻辑,而现代逻辑来自弗雷格逻辑,是一种基于函数和自变元而形成的具有函数结构的逻辑。这样两种不同形式的逻辑所造就的哲学区别很大。最明显的一点不同可以归结为从是(being)到真(truth)的转变:在传统哲学中,“是”乃是核心概念,而在分析哲学中,“真”乃是核心概念。然而这样一种重要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却由于汉语翻译而荡然无存。长期以来,学界将being译为“存在”,将truth译为“真理”,结果从字面上隔断了逻辑与哲学的相通,也割裂了是与真的联系。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由此形成的认识也是有严重问题的。
十几年前,我出版了《“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2003年)一书,虽然也论述了逻辑与哲学的关系,但是重点在于从语言层面阐述有关being的问题。我指出,在西方哲学研究中,应该将它译为“是”,应该主要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它,并且把这样的理解贯彻始终。《逻辑与哲学》(2007年)是随后出版的,是该书研究的继续和深入,重点从逻辑与哲学的关系阐述了有关being的问题,并且阐述了西方哲学从是到真的变化和发展。从本书的序可以看出,我当时以为有关being的研究可以告一段落。这是因为我以为,自己有关是与真的研究为国内学界指出了一条理解西方哲学的途径,人们可以因循这条途径去深入研究西方哲学。没有想到的是,我的观点遭到许多批评,包括许多做出大量翻译的一线学者的批评。这使我在过去十年中对各种不同观点做出回应,并且对是与真的问题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今天重读本书,我认为我的观点是正确的,它得益于对分析哲学的研究和认识,得益于对现代逻辑在分析哲学的运用的认识,也依赖于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以及传统哲学的研究和认识。归根结底,我的观点得益于对逻辑与哲学的研究和认识,得益于对逻辑与哲学的关系的研究和认识。
金岳霖先生曾经说过,过去说人不懂逻辑,那是骂人话。我理解,他这话只是对研究哲学的人说的。他的意思是说,研究哲学,不懂逻辑是不行的。其实,类似的话早就有人说过。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们进行形而上学研究时就应该懂逻辑,而康德则认为,形而上学研究应该从可靠的科学出发,即从逻辑和数学出发。今天情况似乎变了:不少研究哲学的人大言不惭地说不懂逻辑,更有甚者,一些不懂逻辑的人堂而皇之批评逻辑对哲学的作用和意义。这无疑是不对的。我认为,对逻辑是可以批评的,对运用逻辑的
理论和方法也是可以批评的,对于运用这样的理论和方法所取得的哲学成果也是可以批评的。但是,这样的批评必须基于一个前提,即对逻辑的理论和方法、对逻辑理论和方法在哲学中的运用有清楚的认识。缺乏这样的认识,相关的批评就是不得要领的。特别应该看到,这样的认识是理解西方哲学的基础,因而是我们研究和发展西方哲学的必要条件。
感谢清华大学哲学系将本书列入“清华哲学文库”系列!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所有为出版此书付出辛劳的同志!
作者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