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诡辩是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会碰到的事情,如何认识诡辩手法、掌握破斥诡辩的方法,是现代人实现有效沟通的技能。
《逻辑思维与诡辩》在强调逻辑本身的逻辑标准的同时,也力求探询逻辑的伦理标准。即正常有效的人际沟通如何在必须符合逻辑思维规则和规律的同时,也必须要符合沟通交际的伦理规范;在体味如何认识、破斥诡辩的方法论意义的同时,也要追寻逻辑之“法的意识”下的人文价值。
目录
第一部分
真是气死人——什么是诡辩
笨嘴笨舌的苦恼——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情 / 2
明明白白的糊涂——还欠缺点什么 / 4
“魔鬼的律师”——是非无度 / 6
变了形的机智——诡辩的词源 / 9
用小聪明赚钱——诡辩的界定 / 12
“苏张之口”——中国古代的诡辩源头 / 14
“靠舌头过活”——古希腊的诡辩源头 / 18
“一切都是幻觉”——古印度的诡辩源头 / 23
第二部分
思维的陷阱——为什么要了解诡辩
赔本赚吆喝——有意和无意的区别 / 26
怎么去救火——误解和曲解的区别 / 28
我把你背出来——真诚与强辩的区别 / 32
到底能不能——清楚的头脑 / 35
1+1 等于几——健康的心态 / 38
磨刀不误砍柴工——掌握必备的逻辑思维知识 / 40
邪说不能乱——了解诡辩的目的 / 49
第三部分
洞烛玄机——诡辩的种种手法
百般抵赖——否认事实的诡辩(一) / 52
强词夺理——否认事实的诡辩(二) / 53
信口雌黄——歪曲事实的诡辩 / 54
假痴不癫——模糊概念的诡辩 / 58
浑水摸鱼——混淆概念的诡辩 / 62
瞒天过海——偷换概念的诡辩 / 65
随心所欲——肆意曲解的诡辩 / 67
清浊不分——模糊语境的诡辩 / 72
故弄玄虚——模糊判断的诡辩(一) / 76
含糊其词——模糊判断的诡辩(二) / 79
闪烁其词——模糊判断的诡辩(三) / 83
以假乱真——虚假判断的诡辩 / 87
无中生有——虚假隐含的诡辩 / 91
节外生枝——混淆模态判断的诡辩 / 95
移花接木——混淆时态判断的诡辩 / 99
假途售奸——错误三段论推理的诡辩 / 102
似是而非——错误复合判断推理的诡辩 / 107
是非无度——自相矛盾的诡辩 / 110
模棱两可——是非两不可的诡辩 / 115
胡搅蛮缠——混淆论题的诡辩 / 119
东拉西扯——转移论题的诡辩 / 124
答非所问——偷换论题的诡辩(一) / 127
暗度陈仓——偷换论题的诡辩(二) / 130
偷梁换柱——偷换论题的诡辩(三) / 133
牵强附会——“论据与论题不相干”的“推不出”诡辩 / 137
众口铄金——“以人为据”的“推不出”诡辩 / 142
假虎张威——“滥用权威”的“推不出”诡辩 / 144
恶言泼语——“诉诸他恶”的“推不出”诡辩 / 146
借风使船——“诉诸感情”的“推不出”诡辩 / 148
生拉硬扯——不当类比的诡辩 / 150
轻动干戈——轻率概括的诡辩 / 157
树上开花——虚假预设的诡辩 / 161
得意忘言——因果关系的想当然谬误 / 166
一厢情愿——因果关系的想当然诡辩 / 170
断章取义——歪曲原意的诡辩 / 172
自欺欺人——稻草人的诡辩 / 173
刹那生灭——相对主义的诡辩 / 174
第四部分
当头棒喝——如何破斥诡辩
针锋相对——用事实说话 / 192
明镜鉴形——以知识判定 / 196
两刃相杀——独立证明法 / 199
以一当百——证伪法 / 201
将错就错——归谬法 / 203
两权相衡——比较法 / 207
引君入彀——顺势逆驳法 / 209
以迂为直——避角法 / 212
壁上反观——辩证驳 / 216
梦笔生花——斗妙 / 221
三十六计走为上——不驳 / 225
结语 / 228
试读
《逻辑思维与诡辩》:
笨嘴笨舌的苦恼——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情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同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人际沟通。而人们的沟通世界实际上是个“交际场”,在这个“交际场”中,人们“令人信服”地交换不同的看法、意见,都需要借助语言来实现。语言传达了我们的思想,因此,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没有语言,人们就无法进行沟通;没有思维,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就变成牛吼了。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际沟通的言语行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某君要和我们讨论“天是什么颜色”,我们按照常识说“天是蓝的”。然而某君却列举了一大堆理论,证明了“天是黄色的”。我们大略想一想,似乎有道理。改天,某君又和我们讨论“天是什么颜色”,顺着上次讨论的思路,我们想起了“天是黄色的”。然而某君又列举了一大堆理论,证明了“天是红色的”。又一天,某君又来和我们讨论“天是什么颜色”,实在是变糊涂了的我们近乎讨好地说:“天是红色的。”还是不行!某君又列举了一大堆理论,证明了“天是黑色的”。最后,当某君又要和我们讨论“天是什么颜色”时,“天是什么颜色都由它去吧”,我们落荒而逃了。
在这别别扭扭的人际沟通中,某君的一番“道理”虽不能服人之心,却也能胜人之口。笨嘴笨舌的我们只能莫名感叹:“真是一张好嘴呀!”
真是气死人!
又如,当我们评价某人某事做得不好时,旁边却有人插了一句:“你做还不如他呢!”蒙头蒙脑的我们一时语塞。事后想起,这实在谈的不是一件事情。但由于对方的一阵责问,便云里雾里地不知被绕到什么地方去了。
真是气死人!
又如,当我们从电视上看花样滑冰比赛,惊叹某运动员居然能跳起来转三圈,而有人却对此嗤之以鼻:“这有什么?我跳起来就转得停不下来了!”好吧,这权且算是一种幽默的夸张。当我们看了某条报道后对别人说:“据科学测定,人脑大约有一千多亿个神经元,贮存信息的潜力很大。但据研究分析,人只利用了自己大脑潜力的1/10。”此人却不冷不热地对我们说:“你拿一个我看看。”一个也拿不出来的我们,此时不由得想起《水浒传》中“杨志卖刀”的故事。当杨志夸奖他的刀如何锋利,如何“杀人不见血”时,偏偏有泼皮牛二非要他当场杀一个人给他看看。恐怕杨志的感受和此时的我们一样——真是气死人!
明明白白的糊涂——还欠缺点什么
虽然我们非常想在人际沟通中锻炼得快嘴利舌,并从此不再因那些“让人讨厌让人烦”的胡搅蛮缠而生气,但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
例如,有人问我们:“鲁迅就是周树人?”“对!”“鲁迅是浙江绍兴人?”“没错!”“那么周树人也是浙江绍兴人啦!”“当然如此!”
问题到此还不算完:“2/4等于1/27”“对!”“2/4分母是4?”“对!”“那么1/2分母是4?”“啊?”我们有些糊涂了。
上学期间,有个“讨厌”的老师宣布:“下星期进行一次考试,事先不通知考试日期。并且,如果在准备考试的那一天早晨,你们知道了‘今天要考试’,那这一天考试就取消。”
同学们真是有点恐惧了,但有位“预言家”却高兴地宣布老师考不成啦!“为什么?”“最后两天肯定不能考试,因为只有最后一天,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天一定考试’。这样,按照考试的前提条件,这一天就不能考试了,所以考试的最后时间只能往前提一天。但这样仍然存在着上述的问题,所以只好把考试的时间再往前提一天……这样一一排除‘最后一天’,能够考试的时间就一天也没有了。”
……
前言/序言
本书是我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逻辑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应用”的阶段成果。书稿起初只是作为我主讲的学校精品课“逻辑学概论”的一个课外参考课件。后来发现被国内好几家网站转载,想想大概还是有人愿意看一看,于是重新对原课件进行了大幅修改。如果说课件只是想突出认识诡辩、破斥诡辩的逻辑方法技巧,这次修改则想在分析这些方法技巧的同时,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探询认识诡辩、驳斥诡辩过程中的伦理意义。
因为,自古至今,只要人类还在思考,瓜瓞连绵的诡辩就谬种不绝。而认识并消除这些诡辩,是思维科学,尤其是逻辑科学的义不容辞的任务。它的科学精神要求它必须认识并破斥诡辩,以保证沟通交际的有效性,这是逻辑的求真任务;而它的人文精神要求它必须认识并破斥诡辩,以保证沟通交际的真诚性,这是逻辑的求善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实的人际沟通中,破斥诡辩比纠正谬误更重要,原因即在于诡辩之人懂逻辑。如果不把这些谬种“破”掉,逻辑的普遍适用性的科学性质就会招致怀疑,符合人文精神的正常人际沟通也会“立”得不畅,保证正常人际沟通的两种“精气”—求真精神和求善精神也就无法有效交融。故而,本书在强调逻辑本身的逻辑标准的同时,也力求探询逻辑的伦理标准。即正常有效的人际沟通如何在必须符合逻辑思维规则和规律的同时,也必
须符合沟通交际的伦理规范;在体味如何认识、破斥诡辩的方法论意义的同时,也要追寻逻辑之“法的意识”下的人文价值。
另外,诡辩是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会碰到的事情。如何认识诡辩手法、如何掌握破斥诡辩的方法,还具有一定的普及意义。因此,在写作中,我也在尝试一种新的写法。
应该说,人们即使没有系统地学过逻辑,也在使用逻辑,而系统地学习了逻辑,也未必时时事事就那么有“逻辑”。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系统地学习、自觉地遵守,努力使自己不断有“逻辑”起来。从而真正地在现实社会生存中,使自己做到时刻想清楚、说清楚、写清楚,而且还能以“清楚的头脑”,扯起逻辑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大旗,以视若寇仇的批判意识,直面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诡辩。执逻辑之“利斧”,“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是一个长期的、自觉的过程,愿借中外的两句哲语与读者共勉。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完善是上帝的尺度,而追求完善是人的尺度。
张晓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