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黄鹤楼沧桑/武昌历史文化丛书·景物系列》通过史话的形式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黄鹤楼,让读者全面了解黄鹤楼的身世,深层次地体验黄鹤楼深厚的文化内涵。既然是史话,就不同于介绍性的旅游宣传册,也不同于研究黄鹤楼的学术性著作,而是以黄鹤楼的历史为主线,阐述黄鹤楼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展示黄鹤楼的文化魅力,让读者与黄鹤楼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黄鹤楼不仅是武汉的城市名片,还是武汉人民心目中的历史文化建筑坐标,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文化旅游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在满足大众文化旅游需求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成为当下旅游界和文物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认识到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和对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人们才会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解读黄鹤楼有着其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录
第一章 黄鹤楼的由来
一、夏口城角建鹤楼
二、黄鹤楼名缘何处
三、民间传说到如今
四、黄鹤仙化黄鹤楼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黄鹤楼
一、黄鹤楼上争天下
二、南北争雄战郢城
三、黄鹤楼下安亡魂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黄鹤楼
一、望楼成为游宴处
二、“江城五月落梅花”
三、黄鹤楼上送故交
四、唐楼留有山水图
五、“劳置华筵待我游”
六、会集灵仙黄鹤楼
七、鹤楼美景道不得
八、黄鹤楼下鹦鹉洲
九、“黄鹤楼前吹笛时”
十、奇章古亭纪牛相
第四章 宋代黄鹤楼
一、“高楼千载倚江城”
二、宋代界画《黄鹤楼》
三、黄鹤楼旁乖崖亭
四、“黄鹤楼前月满川”
五、黄鹤楼上山河梦
六、“黄鹤楼中醉不知”
七、“月明黄鹤楼”
八、今古一南楼
九、“鄂州南楼天下无”
十、“黄鹤飞来识旧游”
十一、“可惜南楼佳处”
十二、“此地宜有词仙”
第五章 元代黄鹤楼
一、画图中的黄鹤楼
二、“石城涌高楼”
三、黄鹤楼高近星汉
四、赏玩雅兴黄鹤楼
五、广乐园中胜像塔
第六章 明代黄鹤楼
一、兴修王府建鹤楼
二、几经兴修屹江城
三、黄鹤高楼入画图
四、黄鹤楼上赏雪景
五、“今日始登黄鹤楼”
六、黄鹤楼上访黄鹤
七、“黄鹤仙人去何许”
八、“黄鹤楼前日欲低”
九、“独占荆南贳酒楼”
十、“仙人楼阁镜中悬”
十一、羡仙怀古黄鹤楼
十二、鹤楼毁于兵燹中
第七章 清代黄鹤楼
一、顺治年间的黄鹤楼
二、康熙年间的黄鹤楼
三、乾嘉年间的黄鹤楼
四、象天法地的“同治楼”
五、照片中的“同治楼”
六、难逃劫难“同治楼”
七、“登临千古客心哀”
八、“万里投诗黄鹤楼”
九、“黄鹤楼高不可登”
十、黄鹤楼下鹅字碑
十一、黄鹤楼东搁笔亭
十二、“一楼高踞浪花上”
十三、“江边杰立此名楼”
第八章 清末民国年间的黄鹤楼
一、清末修建警钟楼
二、张之洞与奥略楼
三、故
试读
《黄鹤楼沧桑/武昌历史文化丛书·景物系列》:
第一章 黄鹤楼的由来
黄鹤楼的修筑源于夏口城“得之则存,失之则亡”的战略位置。夏口城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之处,倚山控水,自古便是咽喉要冲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被称为“自古必争形胜地”。每逢烽烟四起、群雄逐鹿的时期,这里就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
一、夏口城角建鹤楼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你征我伐,·为了实现一统华夏的雄伟抱负,纷纷抢占战略要地。赤壁大战后,统一了北方的曹操、占据江东的孙权和控制“天府之国”的刘备各自占据了湖北的一部分。宋代诗人张俞在他的《楚中作》中写道:
广泽侵吴壤,孤城接郢丘。山分三楚断,溪入九江流。寂寞休兵月,纷纭战国秋。吴生来赤壁,魏武定荆州。六代凭形势,群雄死寇仇。
诗中的“吴生”指的是孙权,“魏武”指的是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宣称自己是在帮助汉献帝匡扶汉室,始终没有称帝,其子曹丕称帝后,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后人便以“魏武”代指曹操。
赤壁之战后,孙权把鄂县(今鄂州市)改名为武昌,作为国都和陪都,前后达四十五年之久,与国都建业(今南京市)并称“西都”和“东都”。“武昌”寓意吴国凭借强大的武力统一天下,让天下太平昌盛。
今天的武昌在汉代叫作沙羡。汉高祖刘邦在他称帝后的第六年(前201)在这里设置了沙羡县,县城就设在今天的武昌金口一带,隶属于当时的江夏郡。处于战略要冲位置的沙羡成为各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为了控制这个战略要地,孙权便在江夏山的近江处修筑城防。江夏山也称黄鹄山,即今天的蛇山。城防方圆二三里之广,城的对面是夏水入江口,因而命名夏口城。夏水就是今天的汉江,古代把沔阳(今仙桃市)以下的汉江称为夏水。《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吴黄武二年,城江夏山。”记载了孙权修筑夏口城的史实。“黄武”是东吴的君主孙权采用的第一个年号,从公元222年到公元229年,前后沿用了八年,吴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
关于夏口城的险要地势和军事地位,在一些史籍中有生动翔实的描述。
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以考察研究当时的河流水道为己任。他四处野外考察,把自己的水文考察研究成果写成了传世著作《水经注》。他在该书中对当时夏口城的险要形势做了如下描述:
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上则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