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民国乃是在南京建都的最后一个朝代,从1912年到1949年,虽然只有37年的历史,中间还夹杂着八年抗战,但是作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她扮演的政治角色自然无须赘言,“金陵王气黯然收”成为历代文人对南京政治文化的千古咏叹。而作者关心的,却是她的原始真容和各色人等彼时的生存境况,以及这个城市宽厚的文化性格。因而,这就成为作者编选这本文人墨客书写民国时期金陵旧颜的初衷。民国文人怎么看南京固然可以有不同的价值理念,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在他们各自抒写的故都容颜旧貌、生活气息和人物行状中窥见那一幅幅历史的长镜头,从这历史的“活化石”中体悟到现实的文化意义。
目录
单元金陵帝王州(诗词部分)
(包括南京市区及玄武、秦淮、建邺、鼓楼、浦口、栖霞、雨花台、 江宁、六合、溧水、高淳十一区内容)
东吴童谣
子夜四时歌·春歌
青溪小姑曲
君子行
游仙诗(其三)
邻里相送至方山
桃叶歌四首
泛湖归出楼中望月
梅花落
入朝曲
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
宿东园
河中之水歌
咏同心莲
晚出新亭
……
试读
《南京乡土语文读本》:
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五个洲子似乎都局促无可看,但长堤宛转相通,却值得走走。湖上的樱桃最出名。据说樱桃熟时,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谈着笑着,多热闹的。
清凉山在一个角落里,似乎人迹不多。扫叶楼的安排与豁蒙楼相仿佛,但窗外的景象不同。这里是滴绿的山环抱着,山下一片滴绿的树;那绿色真是扑到人眉宇上来。若许我再用画来比,这怕像王石谷的手笔了。在豁蒙楼上不容易坐得久,你至少要上台城去看看。在扫叶楼上却不想走;窗外的光景好像满为这座楼而设,一上楼便什么都有了。夏天去确有一股“清凉”味。这里与豁蒙楼全有素面吃,又可口,又贱。
莫愁湖在华严庵里。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莫愁小像,在胜棋楼下,不知谁画的,大约不很古吧;但脸子开得秀逸之至,衣褶也柔活之至,大有“挥袖凌虚翔”的意思;若让我题,我将毫不踌躇地写上“仙乎仙乎”四字。另有石刻的画像,也在这里,想来许是那一幅画所从出;但生气反而差得多。这里虽也临湖,因为屋子深,显得阴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阴暗得好。诗文联语当然多,只记得王湘绮的半联云:“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气概很不错。所谓胜棋楼,相传是明太祖与徐达下棋,徐达胜了,太祖便赐给他这一所屋子。太祖那样人,居然也会做出这种雅事来了。左手临湖的小阁却敞亮得多,也敞亮得好。有曾国藩画像,忘记是准横题着“江天小阁坐人豪”一句。我喜欢这个题句,“江天”与“坐人豪”,景象阔大,使得这屋子更加开朗起来。
……
前言/序言
我的出生地是原苏南公署所在地的苏州,可就在我出生半年以后,适逢苏南公署与苏北公署及南京市合并成为江苏省,于是我很快便随父母迁徙到省会南京。除了上山下乡插队和客居扬州的十几年外,我在这方土地上生活了40余年。我喜爱这座城池,不仅因她有十朝古都的沧桑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她朴实敦厚、大气宽容的城市性格与博大的襟怀养育了多少代文人墨客、布衣市民、达官商贾和帝王贵胄。十朝建都于此,尽管在这个城池里演绎了无数的历史悲喜剧和风流人物故事,一切皆为过眼烟云;尽管她尚有许许多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能让南京人引以为荣的却是她那始终不随波逐流的坚韧文化性格。这也是我长于斯、读于斯,写于斯、学于斯、教于斯,乃至将死于斯的理由。
中华民国乃是在南京建都的最后一个朝代,从1912年到1949年,虽然只有37年的历史,中间还夹杂着八年抗战,但是作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她扮演的政治角色自然无须赘言,“金陵王气黯然收”成为历代文人对南京政治文化的千古咏叹。而我关心的,却是她的原始真容和各色人等彼时的生存境况,以及这个城市宽厚的文化性格。因而,这就成为我编选这本文人墨客书写民国时期金陵旧颜的初衷。民国文人怎么看南京固然可以有不同的价值理念,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在他们各自抒写的故都容颜旧貌、生活气息和人物行状中窥见那一幅幅历史的长镜头,从这历史的“活化石”中体悟到现实的文化意义。如此这般,则是我最感欣慰的事情了。于是,寻觅民国文化风景线的核心内涵才是我们对现实的回答。
金陵文化的风味在哪里?她不仅存在于其半城半山水的风景之中,也不仅流淌在大街小巷的书肆、茶楼、饭馆、青楼等活色生香的食色风俗里,更不仅是无处不在的方言俚语的喧嚣中,而是漫漶在那慢悠悠的市井生活和散淡的文人心态里。唯有此状态——把生活作为一种人生的自然旅程,才能养育出一批批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文人。或许,南京的大气也就在于此罢。
金陵文化的风骨在哪里?我曾经在那本《江南悲歌》随笔集里说得十分清楚了:文人的才气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他是一个缺钙的士子,没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意志”,遑论学问之风骨?而没有风骨的文人,则如行尸走肉耳。于是,读者诸君亦可在此书中读出一些民国时期文人性格的况味来,那也是另一种读书的乐趣。
文人热爱南京是有缘由的,正如陈西滢在《南京》开头就说的那样:“要是有一天我可以自由地到一个地方去读我想读而没有功夫读的书,做我想做而没有功夫做的事,我也许选择南京作长住的地方,虽然北京和杭州我也舍不得抛弃。”或许南京没有“京派文化”的那种皇城根下的官气和傲气,也没有“海派文化”的那种商气和洋气,然而,她却是读书人的最好去处。这也许就是我有两次与“京派”和“海派”生存环境结缘却毫不犹豫舍弃的原因吧。
我爱这方热土,不仅仅是一种故园的眷恋,更是因为在这山水城林之中埋藏着我一生的读书梦和生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