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2011年以来作者的读书随笔40余篇,内容包括读书方法、创作方法、植物、历史人物等。作品涉及中国古典文学,如先秦诸子、南北朝文、唐宋诗歌、唐人小说和历代笔记;欧美近现代小说和现代诗歌,如普鲁斯特、博尔赫斯、里尔克、卡夫卡、乔伊斯等人作品。
目录
辑一
一个人的十本书
苏东坡的四段话
荒岛读书
重读与精读
十大小说
辑二
食蜜解毒
瑞香花与东坡
此心安处是吾乡
门前一树马缨花
红袖织绫夸柿蒂
梦幻蜡梅花
菊花和菊谱
梅兰竹菊
蓼汀花溆
诗中富贵
十二敦盘谁狎主?——读《明诗三百首》
乾隆诗与“哥罐体”
李白的仙诗
辑三
湘中老人
天涯风雪林教头
兄弟义气和人情
多心
蔡京的故事
好人,坏人
良知在哪里?
魁首和班头
读《老子》札记
说孔融
柳如是的尺牍
酒鬼文字
磨镜少年
辑四
眉间尺,苏州俏,二十个大馒头——《鲁迅全集》注释的几点“补遗”
鲁迅的样子
鲁迅与旧诗
以忧延年
沈从文的忧伤
虎耳草
辑五
梦中的忽必烈汗——给儿子的一封信
甘口的良药
玛丽亚·尤金娜
布伦特之罪
尼采的幻象
堂吉诃德及其他
乔伊斯的雪
关于《城堡》的二十五个随想
马尔克斯和巴托克的钢琴曲
也说哈姆雷特
试读
后 记
把近几年的读书文字编为一集,取名《此岸的蝉声》。一本书稿编定,最开心的事是写序,最头疼的事是取书名。人总是喜欢说说自己的,而且希望有人倾听。自序与请人作的序不同,是自由自在说心里话的,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周全。书名,在古人是要表达个人志向和情趣的,在今天则很难。抱书枯坐的时候,我常想,自己能有什么志向和情趣呢?无非是衣食住行、上班下班,若每本书都叫《朝九晚五集》或《柴米集》,那该多让人扫兴呢。《此岸的蝉声》略有飘逸的风致,然而既离题万里,意思又近俗,不算太理想。
现代人当然不会再因“西陆蝉声唱”而引起“南冠客思侵”的联想,蝉纵使不归于害虫之列,充其量不过盛夏应时的一种小生物而已。虽然如此,书名说起来还是有点来历,出自二十多年前所作,题为《夏日》的一首小诗。第一段的末尾说:“此岸的蝉声犹似彼岸,说渡,其实也枉然。”借用了佛家词语,所指却并非佛家的超脱或解脱,更别提一夜彻悟、证得大光明自在之境了。“一水两岸”的比喻向来喜欢用,从年轻时一直用到现在,由此引申,桥、船、深渊、浮沉,屡屡在诗中出现,有时说的是隔绝,有时则是连通,有时是决心独立于某事某物的,有时则又期待着返归。此与彼是相对的事物,正像阴和阳,虽被强分为优劣善恶,然而潜消加渐进,物极而反,随时随地互相转化。我们看太极鱼的图案就很明白。二十年前说渡河的枉然,日记没有保存下来,不知道确切想说什么。据字面看,意思无非是,智慧所限,难以横越,也可能是说,此岸与彼岸原本一体,不必另生事端。假如是前者,表明那时还相信智慧将随年龄以及读书更多和阅历更深而增益,假如是后者,就颇有颓丧或懒于进取之嫌。
齐物,消除差别,理论上说得漂亮,实际上不能做到。我连庄子是否能做到都不太相信,何况他人。但庄子的认识既深刻,态度亦真诚。春天百花齐放,秋天万木凋残,冰峰插天,芳野无际,一般人看到的,不是同一,而是差别。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是一个处处有差别的世界,等级制度便是最美妙的结晶。读书的好处——假如真有——便是教会我们认识和应对这些差别。
在写作《夏日》之前若干年,还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坐在俯瞰玉渊潭混浊池水的十几层高楼的办公室里,写过一首更短的诗《渡》,《夏日》其实是从《渡》发展而来的。《渡》的稿子已经找不到了,但还记得其中的一些句子,如“此岸和彼岸,被谁的一声叹息挑走”,带着可疑的伤感和没来由的自信。开头的两句“渡过那条河,芦花深处白鹭飞”,则相对爽快,仿佛一个人踌躇满志地在等待出发。有人形容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的开头,在活泼的琴音中跳出来的,就是一个即将踏上征程的人的“兴高采烈的”形象。
而《流浪者幻想曲》后来的发展却是,很多人的一生,明明感觉的是渡溯无边、栈石星饭、八千里路云和月,到头来却发现身在中途,很尴尬地不上不下,甚至像是依然停留于原地。流浪者当然是再也回不去了,可是他用不着像舒伯特一样发愁,他失去的欢乐也许才是永久的欢乐。
读书大似福尔摩斯破案,既在探寻真相,也在演练智力。真相使人宽心,智慧使人愉悦。一辈子坚信太阳是三角形的人,自然也可以过得很幸福;一个疯子领着一个瞎子,自然也可以碰巧走上华丽的大路。可是我的幸福和他们不同,它菲薄而单纯,如清泉在山,没有一点肮脏的东西。书就是这么一种简单的物件。读书可以说是很不现实的事,但阴错阳差,使得我们本来微不足道的生活,有一点点脱离了常规,获得一个与现实的舒适距离,成就一种特异的品质。在这个意义上,读书的世界,便是我们精神的彼岸。何必要到达呢?我们本来已履足其上。
我一向不区分散文和随笔的写法,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此,所出的集子,散文集和随笔集不容易截然划界。称《书时光》和《不存在的贝克特》为随笔集,《空杯》和《一池疏影落寒花》为散文集,系就大面而言。《此岸的蝉声》算是我的第五本随笔集,和以前比,内容仍然杂,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近现代文学仍是主要的两个部分。我读书,用力也确实在这两方面较多一些,有心得,有快乐,提升了我的思考能力,也磨练了我的记忆力。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我的涉猎范围很窄,但鲁迅先生的影响就像贝多芬之于勃拉姆斯,是一个最好的老师所能给予的全部,怎么说都不夸大。而从周作人、钱锺书和沈从文诸先生那里,我也学到了很多,正像写诗得益于何其芳、冯至、卞之琳和穆旦一样。这些年,写了不少读鲁迅的感想,此书收入三篇。关于沈从文的两篇,是两年前湖南之行的结果,可证“行路如读书”之言不虚。我对台静农先生深怀敬意,觉得他是台湾这几十年来最了不起的散文家,他的文章真正炉火纯青,尽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写得很少。此外,本书的第一部分是泛论读书和写作的。我有几篇访谈,也可归于此辑,但篇幅略长,只得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