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思想的黄昏》是齐奥朗标志性的断章体的作品。全书分为十四部分,每一部分都由数十甚至上百个独立段落组成。文笔简洁、含义深邃、耐咀嚼。这是他在1940年出版的用罗马尼亚语撰写的作品,作品体现哲学化色彩:个人化乃至自传性的,警句格言式的思想及语言。以探索人生、生死、命运、信仰、孤独、爱情等问题及其价值为主题,视野开阔、联想丰富、言辞犀利,充分调动作为社会批判利器的逆向思维的魅力。作品中黑色幽默的语句频出。他始终是一个孤独而清醒的旁观者,又是一个勇于主动打破虚伪和粉饰太平的人。他用无情、冷峻的口吻揭示出生命和生活潜在的真谛。
前言/序言
守望孤独
——中译本前言
陆象淦
直面孤独,拒绝名利场,隐居底层,不求虚名,孜孜不倦地阅读和写作,兼收并蓄各派思潮和学说,努力探索人生的真谛,这是齐奥朗作为思想家和作家终其一生所尊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在他看来,孤独可以使人远离追名逐利的喧哗,净化心灵,潜入冥思,深刻反思和求索,杜绝人云亦云和随波逐流,提出独特的创见。他的格言告诉我们说:“孤独不是教你踽踽独行,而是教你成为一个独特的达人”。
埃米尔·齐奥朗1911年出生于罗马尼亚西北部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锡比乌城的一个东正教神父的家庭。就其母系的背景而言,他的外祖父曾被奥匈帝国封为男爵,跻身贵族行列。在锡比乌城偏重德语教育的“格奥尔基·拉泽尔”中学完成中等学业后,齐奥朗17岁进入布加勒斯特大学攻读哲学。得益于通晓德语,他在大学期间就潜心研读康德、叔本华特别是尼采的原版着作。1933~1935年获得德国洪堡大学的奖学金,赴柏林深造。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又接触和研究了当时颇为热门的德国新康德主义社会学家西梅尔、生机论运动的倡导者克拉格斯、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海德格尔以及将偶然性作为思想体系核心的俄国非理性主义哲学家舍斯托夫等人的学说。1936年,返回罗马尼亚后,他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布拉索夫城的一所中学谋得了哲学教师的职位。翌年,又获得布加勒斯特的法兰西学院奖学金,以撰写博士论文的名义赴法国巴黎研读,直至1945年正式定居法国。
齐奥朗的写作生涯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的第一阶段,用它的母语罗马尼亚语写作;1947年开始至1995年逝世的第二阶段,用法语写作。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显示出极高的写作天赋和创造才华。1934年,他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在绝望之巅》荣获罗马尼亚处女作奖励委员会奖和罗马尼亚青年作家奖。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先后用罗马尼亚语和法语撰写和发表了20余种作品,大多为随笔、断想、冥思、格言、警句和通讯等短小精悍之作,以文笔简洁而涵义深睿着称。尽管有评论家断言他是怀疑主义或虚无主义者,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的青春打上了德国浪漫主义的深刻烙印,毕生崇尚法国、俄罗斯等各种形式的浪漫主义
《思想的黄昏》是齐奥朗于1940年出版的用罗马尼亚语撰写的第五部作品,以探索西方传统文明、人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