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纸媒从业二十多年来,作者罗拉拉采访了众多知名作家、画家、设计师等文艺界极具影响力的创作者,本书汇编罗拉拉多年采访文字及随笔集,涵盖昆界、画境、剧场、书中、路上等五个板块,展现文艺界人士如何在热爱的艺术领域孜孜以求,又如何与所爱艺术相处,传递艺术的生活与思考方式,启发读者对诗意生活的追求。
《冬天的雷是白色的》:收录罗拉拉多年诗歌,并以二维码形式呈现有声诗集,由作者本人亲声朗读。
目录
目录
昆界
昆曲在南京是怎样成为国剧的 003
不知江月待何人 010
他们与昆曲共生
荣念曾:我们要做未来的“昆” 022
张继青与单雯:两代丽娘传雅韵 028
昆曲名丑李鸿良:戏票笔记,讲述演出幕后故事 033
龚隐雷:等待二十年后的绽放 037
王嘉明:《南柯梦》是一个男人的忏情录 041
施夏明:后台影像川流不息,我只有怀揣相机紧紧相随 046
画境
画里画外之画室
画室杂议 056
周京新的高密度灵魂 060
刘庆和:在画中温和地策动一场反叛 073
常进:峰峦坡岗不会无故起伏 084
朱道平:信步而行,一路道平 096
对话罗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可能性 109
秦修平:失重状态下的纠结之舞 137
黄丹:云无心以出岫 147
传承之两代画家
周京新:女儿很有毅力 周尤:老爸状态舒畅 155
萧平:人有深情才能做鉴藏 萧戈:z佩服父亲过目不忘 160
赵治平:儿子很有想法 赵怡文:父亲善于表达 165
吴元奎:儿子能沉下心来 吴静一:父亲爱画如痴 170
剧场
仍在延续的赖声川传奇 177
《蒋公的面子》因何而火 183
孤傲的各爷 192
书中
人是怎么成为他自己的?——张爱玲《爱憎表》之追问 197
关于木心:因误解而抗拒,因理解而相近 208
白先勇的“痴气” 217
毕飞宇:路越走越宽,离人心越来越近 220
鲁敏:传奇或纯真部分 233
全慧文:一个被遮蔽的女人 236
路上
黄永松:中国民间手工艺的守望者 247
“先生回来”,春风走过,大地知道 255
汤国:我对修复古建筑兴趣浓厚 261
薛冰:片纸闲墨,温故而知新 268
黄荭:杜拉斯于我就像命运的神秘印记 279
钱晓征:在工作中体悟人生修炼 284
熊斌故居:兵戎幻境,梦里梧桐 287
在“猪栏”安置我们的乡愁 293
我们爱着旧光阴 301
胡村光景 311
长芦寺,遇见“本来面目” 317
后记
比海更深 324
试读
人是怎么成为他自己的?
——张爱玲《爱憎表》之追问
我与张爱玲作品的缘分源于二十岁不到时,盐城师专现代文学老师张舒屏的一次介绍。老师以一种不可思议的语气和表情说,张爱玲怎么会出现在现代文坛?(大意)因为那一时期,无论是庐隐,还是在写《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丁玲等人,还处在一种小布尔乔亚兼“左”倾的滥情之中。白话文刚起步不久,文字像未经过滤的海浪一样,乱七八糟、一浪一浪砸在海滩。可是张爱玲,华美、精致、残酷、节制、冷静,像一个异数。
大三我已来到苏州大学。在苏州的一个老书店,我买过老版本的《传奇》(粉红加淡青色调的封面),还有纯黄色封面的《流言》(后来这个版本变得很珍贵,这本书却找不到了)。我大学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张爱玲与毛姆》,不仅因为张爱玲也是毛姆的读者,而且因为我认为他俩共同具有“人世的挑剔者”的眼光。为此,我在资料室流连,翻阅了唐文标主编的《张爱玲资料大全集》,还有夏志清的《现代小说史》……
极度的迷恋往往导致枯竭。
有段时间,我对张爱玲已失去兴趣。因为她的文字世界再华美精巧,却总是关着门,是不透风的,令人绝望窒息。没有失误,亦没有生气。加上大陆出版她的作品有限,看来看去,竟厌倦了。
《小团圆》于我,竟是阅读张爱玲进入死角后的一个转折。恰恰在这本为许多人诟病的结构有问题,前半部分甚至被讽刺为“点名簿”的“失败小说”中,我看到的不再是嘴角仿佛挂着冷笑的全知全能的张爱玲,而是有“缺口”、有痛感的张爱玲。
她并不在乎暴露创伤,而是在喋喋不休地晒伤口的过程中进行着一种自我疗愈。对应于母亲的“二婶”与对应于胡兰成的“邵之庸”,成为她翻旧账的两条重要线索,她没有像许多作家所做的那样,用嫁接与虚构的方法,将往事乾坤大挪移,以达到可以“死不认账”的效果;而是认真诚实地梳理往事,将它们整理清楚,这也是对自己的交代,以及对胡兰成《今生今世》的回应。
她的这种努力,并不为大多数读者所理解。大家习惯了一个酷的、讲究姿态的、属于高手的小说家张爱玲,而觉得她这次的“流水账”不过是一次失败的小说写作尝试。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没有看懂她的努力与尝试,比如朱天心就说,读了《小团圆》才明白张爱玲是一个彻底的现代主义战士,因此她z后是“战死在沙场上的”。再比如梁文道,他提醒过大家,如果张爱玲一辈子都像以前那样写,“聪明反而变成让人厌倦的炫学,炫才是很空洞的。从这个角度看,晚期的张爱玲并不是退步了,而是写法不同了”。
同类的认识,亦可以适用于《爱憎表》。
张爱玲完成自传体小说《小团圆》是在1976年。十四年之后,1990年,张爱玲花了两个月时间写作长篇散文《爱憎表》,原本打算用于《对照记》,但z终没有完成。在一些重叠之处,张爱玲涂涂又改改,有些地方只用简称与符号代替,她终于没有写得下去。
《爱憎表》的整理者、香港学者冯曦乾说,《红楼梦》未完,其文学价值依然甚高。现在发表的《爱憎表》只是根据张爱玲并不清晰甚至可说是很乱的手稿重构的,是否能完全准确地代表张爱玲的本意也未可知;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些回环往复的记忆碎片,对于真正关爱、追踪张爱玲的人来说,也还是相当有意思的。
比如我所关心的,包括张爱玲原本很少透露、有点陌生感的信息,以及她变成后来性格前原来的样子。已到七十岁的时候,她如何看待童年往事。那么细致的回忆,涵括了那么多细节,是张爱玲的确记忆力超群,还是在写作长篇纪实散文的时候,作为小说家的她运用了她的虚构能力将记忆的残缺部分加以复原?人至老年,生活相对静止、停滞,而在记忆之中,作家如何依靠生动的笔触依旧鲜活地游弋在童年的爱恨之中?
活泼无邪、依赖心强
被后妈虐待、被父亲关押过的女孩面色苍白,话少古怪,渴望母爱又计较母亲的自私与吝啬;爱一个人可以低到尘埃里,可是人情世故上又是那么不圆融,甚至有点人际交往障碍……张爱玲后来一直给我们这样的印
象。可是她真的一直、原本就是这样吗?
小张瑛(张爱玲原名),竟然是一个活泼无邪、依赖心强,也勇于表
现的“小公主”。
载歌载舞
你想过张爱玲的童年时期也曾是载歌载舞、迪士尼公主范儿的吗?
那时候我们住在白粉壁上镶乌木大方格的光顶洋房。我姑姑说“算是英国农舍式”。有个英国风的自由派后园,草地没修剪,正中一条红砖小径,小三角石块沿边,道旁种了些圆墩墩的矮树,也许有玫瑰,没看见开过花。每天黄昏我总是一个人仿照流行的《葡萄仙子》载歌载舞,沿着小径跳过去,时而伸手抚摸矮树,轻声唱着:
“一天又过去了。
离坟墓又近一天了。”
烧老虎蛋
她也曾玩打仗。
在《爱憎表》的回忆中,我们看到:
妈妈和姑姑寄给姐弟俩的玩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