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的是华为研发29年的创新史,也即是华为在语音时代、数据时代的创新故事。29年来,集结和驱动全球Z大规模的研发团队,紧紧围绕通信管道的城墙口,咬住它,撕开它,饱和攻击,华为终于从山脚下攻上了“上甘岭”。本书的17篇故事,讲述的正是十多只饱和攻击的纵队力量——他们的执著与勇猛、寂寞与奋进,以及“zui强大脑”间的相互撞击,和在另一种“枪林弹雨”中的冒险与冲锋……
创新与变革是华为持续成长与强大的两大利器。在过往时代,华为只是个一流的追随者;放眼未来,华为能否如任正非所愿,成为人类“天气预报”的一分子?人们将拭目以待。
精彩书评
作为一个十足的华为粉丝,曾经读过很多关于华为的书,但大部分都是外部人员或内部关于华为文化和管理的书。这一本却不同,完全是华为人讲华为的故事。选取的文章挺有代表性的,有亲情,有友情,更有爱情,他们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伟大是熬出来的。
——豆瓣读者
其艰苦的物质环境,远离亲友的精神孤寂,时而还面临疟疾、被打劫和战乱的干扰与威胁,然而华为人拓荒海外市场的勇气与信心却从不曾动摇!分工虽有不同,无论是从事核心技术的研发,还是行政后勤的保障、代表公司形象的礼仪接待等却从不曾懈怠!正是有这样一批批懂得敬畏、持续接力的年轻人,在成就了华为领先世界的同时,也磨炼了自己,从而留下了一段难忘的人生记忆。这是一本华为青年人奋斗故事的书。在书中,青年人的梦想与激情、创业者的艰辛与执著,均有真实生动的描述。
——读者
我们处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什么不用自己的青春去创造奇迹?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青春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而关键时刻往往就是几步,我们要无怨无悔去度过它。华为从来只想做一个简单纯粹的商业组织,从创业起每天思考的就是活下去;华为员工大多数都是寒门学子,他们只想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
——关于本书
目录
001 / 机会主义是创新的敌人 ( 序) 田 涛
007 / 从个人英雄到群体英雄 作者:丁 耘
017 / 从泥坑中爬起来 作者:姚弋宇
033 / 机会在召唤着我们 作者:潘 恩
045 / 跨越时空的梦想 作者:吕劲松
059 / 电话线上闹革命 作者:李 东
073 / 一“线”天机 作者:周桃园
089 / 制高点的较量 作者:戴喜增
101 / 为了离你更近 作者:朱晓华
117 / “天”赐良机 作者:Merlin Zhou
129 / 指尖上的办公室 作者:Meteor
141 / 和光速赛跑 作者:Jeffrey Gao
153 / 追击雷电的人 作者:熊 膺
165 / 这个代码用我的名字命名 作者:高 亮
175 / 光阴的故事 作者:孙 承
193 / 华为为我设立了一个研究所 作者:Renato Lombardi
207 / 美学,让科技更有温度 作者 : 殷媛媛
223 / 从蓝军到红军 作者:川 成
前言/序言
机会主义是创新的敌人
(序)
田 涛
(一)
《厚积薄发》记述的是华为研发二十九年的创新史。创新与变革是华为持续成长与强大的两大利器。
20 世纪90 年代初,华为创始人就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大规模发展通信基础设施将是大势所趋;而消除数字鸿沟,正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命运的重大路径之一。一个宽阔而充满想象力的主航道为华为呈现出了巨大的机遇,华为要乘势而上。在此一认知的牵引下,华为从几十号人、几千人到今天的十七万人,以二十九年的资源集中度,持续、饱和地聚焦于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光传输和数据通信等核心领域的通信管道的研究与开发,即使在2001 年全球IT 泡沫时期也毫不动摇。今天看来,这种在正确假设支配下的方向感、思想与理论、创新战略,以及对正确战略的孤注一掷的坚持,无疑是华为崛起和阶段性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三十年前,人类移动通信的普及率不足1%,三十年后超过了100%(全球移动终端拥有量)。
未来二三十年,人类将进入视频时代、云化时代,这是华为过去五年的假定,今天它正在逼近现实,AT&T 收购时代华纳的举措,其背后反映的正是美国的全球战略野心和未来布局,任正非对此的感慨是,在美国面前,“华为还是小弟弟”,但美国企业所掀动的汹涌澎湃的数字洪流,包括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蓬勃兴起,将需要巨大容量的管道来承载。华为真正进入到了“蓝海”,因此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和优势资源,持续压强于信息管道的方向,构建面向未来的客户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
创新是需要理论前瞻的,没有理论的创新是无源之水。创新同样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华为二十九年的技术与产品创新,始终奉行一个不变的准则:以客户为中心。无论是语音时代的模仿—— 追随式创新,数字时代的追随—— 引领式创新,从数字交换机、光传输、IP 路由器…… 到分布式基站、SingleRAN 基站、IP 微波等等,一路走来,华为之所以很少有重大的创新失误与战略挫败,究其根本,就是“大道至简,简单就是生产力”—— 一切的创新无不紧紧围绕着客户的显性需求与隐性需求而展开。
颠覆常在,创新永恒。任何商业组织要想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至简至上的“大道”只能是:以客户为上帝,拥抱颠覆,拥抱创新。
(二)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歌手鲍勃·迪伦在一首歌中唱道:“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天空?”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段哲言时,我正在审读《厚积薄发》稿件,内心掀起了强烈共鸣:这不就是在讲华为吗?
二十年前,在上海租住的一间简陋民居中,任正非对华为上海研究所的十多位年轻的研发工程师们说,二十年后,我们要在上海建一座可容纳一万人的研发大楼。二十年不到,华为上研所不仅有一座亚洲最大的单体建筑,拥有上万名科技专家、工程师和开发人员,而且是华为领先全球业界的无线产品大本营…… 今天,华为在全球有十六个研究所,二十八个能力中心,十七万名员工(含一百六十个以上国籍的外籍员工近四万人)中,有将近一半的人从事研究与开发,每年以销售收入的10% 以上投入研发,过去十年,累计研发投入两千四百亿人民币……
厚积薄发。二十九年,集结和驱动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研发团队,紧紧围绕通信管道的城墙口,咬住它,撕开它,饱和攻击,华为终于从山脚下攻下了“上甘岭”,本书的十多篇故事,讲述的正是十多只饱和攻击的纵队力量—— 他们的执著与勇猛、寂寞与奋进,以及“最强大脑”间的相互撞击,和在另一种“枪林弹雨”中的冒险与冲锋……
机会主义是创新的敌人。二十九年,华为拒绝资本化与多元化,即使在通信管道领域,也始终警惕力量与资源的分散,警惕短期利益的诱惑与干扰。“小灵通”—— 一种日本早就淘汰了的落后技术,曾经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华为在当年只需要投入几十号人、两千万人民币,就可以为公司带来百亿人民币的年销售收入,任正非坚决放弃这一“难得的机遇”,坚持将“赌注”押在面向未来的无线新制式WCDMA。作为最高决策者的他当时面临的内外压力是极其巨大的,2002 年的某一日,任正非在与笔者喝茶时,多次重复一句话:我们是一家有理想的公司,我们是一家有理想的公司……
华为是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登顶的(柳传志对华为的评价),北坡既陡又冷…… 但在理想主义旗帜和核心价值观的牵引下,十七万华为人合成一股铁流,历经二十九年的孤独奋战,终于攀爬到了第一座山峰的山巅……
唯坚韧者始能遂其志(富兰克林语)。
(三)
成功是成功者的魔咒。登上“珠峰”的华为是否会患上峰顶眩晕症?是否会步入绝大多数组织从幼稚到成熟、从成熟到急剧衰落的怪圈?
华为其实面临着诸多挑战,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2009 年前后,华为已多多少少患上了大企业病,也正是从2009 年开始,针对已有的、可能发作的大企业病,华为从思想舆论、激励制度、组织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