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系列教材:监狱工作口才》内容按照岗位技能训练逐步递进要求,共分为两编、七个学习单元。监狱工作口才基础训练包括语音训练、表达技巧训练、面试技巧训练三个单元,主要针对入职考试人员沟通交流、竞聘面试等工作任务,共设计43个训练情境。监狱工作口才专项训练包括监狱工作交谈口才、监狱工作演讲口才、监狱工作教育口才、监狱工作交锋口才四个专项技能学习单元,主要针对监狱狱政干事和生产干事进行现场管理、调解劝说、集体讲评等工作任务,监狱教育心矫干事进行三课教学、宣传教育、心理矫治等工作任务,以及监狱狱政干事进行询问讯问、论辩谈判的工作任务,共设计42个训练情境。
《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系列教材:监狱工作口才》在内容设计上,理论以够用为度,立足司法实践,强调职业化,突出实践训练,填补了刑事执行专业职业教育适用教材的空白,可以面向监狱系统各级培训,也可以面向其他同类型司法院校。
目录
总序
前言
上编 监狱工作口才基础训练
学习单元一 语音训练
任务一 发声训练
任务二 普通话训练
任务三 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
学习单元二 表达技巧
任务一 表达方式训练
任务二 修辞技巧训练
任务三 态势语言技巧训练
学习单元三 面试技巧
任务一 自我介绍
任务二 综合分析
任务三 组织策划
下编 监狱工作口才专项训练
学习单元四 监狱工作交谈口才
任务一 倾听
任务二 调解
任务三 劝说
学习单元五 监狱工作演讲口才
任务一 队列指挥
任务二 集体讲评
任务三 主题演讲
学习单元六 监狱工作教育口才
任务一 教学活动
任务二 组织讨论
任务三 宣传解说
任务四 心理咨询
学习单元七 监狱工作交锋口才
任务一 询问
任务二 讯问
任务三 论辩
任务四 谈判
试读
第二,虽然“末位淘汰制”有利于引入竞争,提高工作效率,但使用这种方式也要因情况而异,不能“一刀切”。在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单位实行,然后实施竞争机制,未尝不可。如果在规模小、人数少的单位实行,效果就不一定好,因为也确有些单位人数不多,几乎所有人员都很努力,成绩都不错,甚至难分上下,如果实行这一制度,就会造成人心惶惶、人际关系紧张的不利局面。
第三,对“末位淘汰制”的使用,要有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末位淘汰制”的实行,其目的应该是奖优罚庸,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因此,首先在考评项目的设置上要科学合理,能够真正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可以采取政务公开、设立监督机构等方式使评判的过程公开、透明,防止因过多的人为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
案例三:温家宝总理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分析]这是属于名言观点类的综合分析题。首先对于题目中涉及的名言作出分析,可以从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保护市场稳定中的作用、在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关系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此外,还可以把名言中的“粮”引申为“能力”,强调人才的培养。
[参考答案]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温总理引用毛主席的经典名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意在警醒大家重视粮食生产。因为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和民生问题,也是发展和安全问题。在全球粮食危机中,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更应该未雨绸缪。
第一,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始终做到“手中有粮”。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
前言/序言
“监狱工作口才”是高等职业院校刑事执行专业的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监狱工作口才》教材的编写,依据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理念,紧密结合监狱基层行刑管教工作的核心岗位任职要求,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单元和训练情境,选取整合教学资源。该教材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运用监狱工作口才的策略、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在监狱实践工作中的交流、指挥、管理、教育、讯问、论辩和应变等警察专业口语技能,养成特定的职业口语风范和从业品质。
教材内容按照岗位技能训练逐步递进要求,共分为两编、七个学习单元。监狱工作口才基础训练包括语音训练、表达技巧训练、面试技巧训练三个单元,主要针对人职考试人员沟通交流、竞聘面试等工作任务,共设计43个训练情境。监狱工作口才专项训练包括监狱工作交谈口才、监狱工作演讲口才、监狱工作教育口才、监狱工作交锋口才四个专项技能学习单元,主要针对监狱狱政干事和生产干事进行现场管理、调解劝说、集体讲评等工作任务,监狱教育心矫干事进行三课教学、宣传教育、心理矫治等工作任务,以及监狱狱政干事进行询问讯问、论辩谈判的工作任务,共设计42个训练情境。
本教材在内容设计上,理论以够用为度,立足司法实践,强调职业化,突出实践训练,填补了刑事执行专业职业教育适用教材的空白,可以面向监狱系统各级培训,也可以面向其他同类型司法院校。
本教材由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及监所基层管教民警共同编写,学院副院长万安中教授担任主审,王莉、陈碧红担任主编,赵天虹担任副主编,陈灵、周拯、宋洁、麦晓华(广东省女子监狱)和古宇虹(广东省女子劳教所)共同编写。李绮婷、陈莹进行了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