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运动鞋功能设计原理与应用》详细探讨了运动鞋的功能设计原理与应用,具体内容包括运动鞋具前沿科技进展、裸足运动原理对鞋具研发的启示与应用、跑鞋运动生物力学、篮球和足球运动生物力学与关联鞋具设计、儿童青少年运动功能与专项鞋具。每个章节都结合了*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手的科学信息和实用建议。《运动鞋功能设计原理与应用》具备较高的实用价值。期待广大读者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共同推动运动鞋功能设计与应用领域不断进步。
目录
目录
**章运动鞋具前沿科技进展001
**节运动鞋具与运动表现研究002
一、运动鞋的生物力学原理与功能002
二、不同类型鞋具与运动表现004
三、运动鞋舒适性与运动表现的关系009
第二节先进跑鞋技术的研究进展010
一、先进跑鞋技术的概述与特征010
二、AFT的设计优点013
第三节体育运动规律的深度探究对鞋具研发的启示016
一、三维个性化足踝模型的混合统计形态测量自由变形方法016
二、个体化足鞋有限元建模及其在跖骨应力研究中的应用023
三、跑鞋碳板结构设计对跑步时前足着地冲击阶段的足部力学响应特征影响033
四、长跑致足部黑趾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041
五、弧形碳板鞋具相较平面碳板鞋具可进一步减轻跑步时的前足负荷052
本章参考文献059
第二章裸足运动原理对鞋具研发的启示与应用061
**节裸足运动与下肢生物力学的关联062
一、裸足运动的历史与文化背景062
二、裸足运动对下肢生物力学的影响063
第二节基于裸足特性的生物力学分析071
一、穿着极简鞋跑步时的冲击加速度和衰减:胫骨加速度的时域和频域分析071
二、基于猫科动物运动特征的仿生鞋设计启示探究079
第三节基于裸足概念的仿生鞋设计研究085
一、仿生鞋对跑步时下肢肌肉功能的影响研究085
二、仿生鞋对跑步时足部应力分布的响应研究099
本章参考文献110
第三章跑鞋运动生物力学111
**节动作控制跑鞋与长跑足姿态改变的生物力学112
一、非牛顿流体材质中底鞋具对胫骨冲击和衰减的影响112
二、长跑与动作控制跑鞋设计的研究进展121
第二节跖趾关节运动功能与鞋具抗弯刚度设计141
一、跖趾关节功能相关研究141
二、鞋具抗弯刚度设计对长跑跑者运动表现的影响——以碳板跑鞋为例145
三、鞋具抗弯刚度设计对运动损伤的影响148
四、前掌跑鞋设计对长跑生物力学表现的影响153
第三节长跑跑步经济性与跑鞋157
一、跑步经济性的定义与基本概念157
二、影响跑步经济性的生物力学因素160
三、跑鞋设计对跑步经济性的影响169
本章参考文献179
第四章篮球和足球运动生物力学与关联鞋具设计181
**节篮球运动损伤研究进展182
一、篮球运动膝关节运动损伤特征研究182
二、篮球运动踝关节运动损伤生物力学特征187
三、篮球运动损伤流行病学研究191
第二节篮球鞋核心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193
一、篮球鞋缓震性能生物力学研究194
二、篮球鞋侧向稳定性生物力学研究202
三、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的鞋具性能需求研究209
四、篮球鞋质量特征生物力学研究211
五、篮球鞋主观感受与舒适度研究213
六、篮球鞋抗弯刚度生物力学研究215
第三节足球鞋构造的生物力学原理剖析216
一、足球鞋生物力学研究进展216
二、足球鞋生物力学研究方法221
三、足球鞋生物力学研究结果225
四、不同鞋钉构造足球鞋研究分析234
本章参考文献235
第五章儿童青少年运动功能与专项鞋具237
**节儿童青少年足形发育与生物力学功能238
一、儿童青少年足形发育与生物力学功能的研究进展238
二、儿童青少年足形发育与生物力学功能的研究方法239
三、儿童青少年足形发育与生物力学功能的研究结果241
四、儿童青少年足形发育与生物力学功能的结果评价245
五、儿童青少年足形发育与生物力学功能的相互关系265
第二节青少年跑步运动表现与碳板跑鞋271
一、青少年跑步运动表现与碳板跑鞋的研究进展271
二、青少年跑步运动表现与碳板跑鞋的研究方法272
三、青少年跑步运动表现与碳板跑鞋的研究结果274
四、跑鞋纵向抗弯刚度调整对青少年下肢生物力学影响279
第三节青少年跳绳运动表现与专项鞋具281
一、青少年跳绳运动表现与专项鞋具研究进展281
二、青少年跳绳运动表现与专项鞋具研究方法282
三、青少年跳绳运动表现与专项鞋具研究结果285
四、不同跳绳方式对青少年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289
本章参考文献291
试读
**章运动鞋具前沿科技进展
引言
随着运动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运动鞋具设计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革新。从提升运动表现到预防损伤、增强舒适性,运动鞋已不再只是简单的脚部保护装置,而是集生物力学优化、材料创新与人体工学于一体的综合载体。本章围绕运动鞋具的前沿科技进展,系统梳理运动鞋与运动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介绍先进跑鞋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设计理念,深入分析碳板结构、个体化足鞋耦合建模、三维足踝形态自由变形方法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同时,结合多个典型案例,探讨鞋具结构对足部力学响应、应力分布及慢性损伤风险的影响机制,为后续运动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这一系列前沿内容的展示,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当前运动鞋具技术发展的趋势与挑战,推动运动装备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的协同发展。
**节运动鞋具与运动表现研究
一、运动鞋的生物力学原理与功能
鞋类的历史可追溯至10000年前,当时*早的鞋类例子便是发现于俄勒冈州罗克堡洞穴遗址的原始鞋具。这些鞋子由编织的鼠尾草制成,设计简单,以平面结构配合带子固定在脚上。其*基本的功能仅在于保护足底免受地面粗糙表面的伤害。人类对于脚部保护的重视,在逐步发展中促成了现代运动鞋的产生。
(一)早期运动鞋的起源与发展
*早的现代跑鞋由J.W.Foster and Sons于19世纪90年代设计。Foster设计的跑鞋在前脚掌部分装有钉鞋,成为*早带有加固功能的皮质运动鞋。Foster的设计理念为后续运动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不仅保护足部,更增强了运动表现的功能。随后,运动鞋的设计在20世纪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运动鞋设计随着硫化橡胶技术的引入而迎来了一次变革。1917年,Keds公司推出了名为Keds Champions的鞋款,这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运动鞋。Keds Champions鞋底采用了硫化橡胶,不仅大大提高了轻便性,还为鞋子带来了出色的抓地力,使其在运动领域广受青睐。这一设计标志着现代运动鞋迈向专业运动领域的开端。1925年,阿迪达斯开始生产尖刺跑鞋,并基于不同足型进行定制。这种个性化设计*次考虑到每位运动员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为专业运动鞋的发展奠定了新思路。阿迪达斯的革新在跑鞋历史上意义重大,它表明运动鞋的功能不仅仅是保护与简单支撑,而是可以根据运动需求精确调节,从而提升运动表现。
尽管早期的运动鞋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足底保护与抓地力,但在20世纪中期以前,其结构依然相对简单,通常以平底和皮革鞋面为主,缺乏现代鞋所具备的高跟设计、足弓支撑、缓冲中底及坚固的后跟支撑。在这段时期,许多马拉松选手如Frank Shorter、Bill Rodgers、Amby Burfoot和Ron Hill穿着简易的跑鞋参加波士顿马拉松等赛事(图11)。1963年,PhilKnight*次将带有缓冲后跟的Asics OnitsukaTiger跑鞋引入美国市场,跑鞋的设计从此迈向了一个全新阶段。奈特的推广让缓冲功能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不仅让跑鞋更加舒适,还有效地减轻了运动过程中的冲击。1972年,奈特成立了自己的品牌耐克(Nike),并推出了Nike Cortez,此标志着运动鞋功能上的又一次革新。Nike Cortez鞋款增加了缓冲层,大幅提升了鞋子的减震效果,这使跑步体验得到了显著改善,也激励了其他品牌在技术上不断突破。
图11 1970年波士顿马拉松冠军Ron Hill的鞋子(a);与现代市场上的极简鞋类(b)看起来类似,具有薄鞋底和柔软、灵活的鞋面
(二)现代跑鞋的功能性设计:缓震、支撑与运动控制
如今,跑鞋的设计已经发展到高度精细化的阶段。设计者们不再单纯考虑减震或支撑,而是通过多种创新设计要素的整合,力求全面提升运动员的表现、舒适度和安全性。跑步经济性(running economy,RE)是衡量跑步效率的重要指标,表示运动员在特定速度下的能量消耗。研究表明,鞋重对跑步经济性有显著影响——减轻鞋重可以有效降低能耗。轻量化设计通过使用轻质材料[如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热塑性聚氨酯(TPU)发泡材料]减轻鞋子整体重量,有助于减少跑步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提高跑步效率。此外,鞋底纵向刚度,即鞋底在前后方向上的弯*刚性,也被证明对跑步经济性有积极影响。增加鞋底纵向刚度可以减少足底的能量损耗,使运动员在每一步推动地面的过程中获得更高效的力反馈,从而提升跑步经济性。例如,碳板的应用有效提高了鞋底的刚度,在减少屈*的同时储存并释放能量,从而让跑者在步伐转换时更轻松。随着时间的推移,跑鞋的设计逐渐趋向精细化与功能化,现代跑鞋不再仅仅是保护足部的工具,它们具备了双密度中底、足弓支撑、坚固的后跟结构等多种生物力学设计。这些功能性设计旨在通过精确的力学控制与支撑,减少运动中可能对足部和关节产生的伤害风险,提升运动表现和舒适度。穿着舒适性是跑鞋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舒适的鞋面设计不仅可以减少足部与鞋子之间的摩擦,还能提供足够的透气性,降低运动中的不适感。现代跑鞋常采用轻质、透气的织物或针织材质作为鞋面,同时在关键部位提供柔软的衬垫,既增强了贴合性又保证了透气性。此外,通过调整中底硬度,设计师可以在舒适性和支撑性之间取得平衡。中底硬度较低的鞋子可以带来柔软的感觉,减少落地冲击力并缓解肌肉疲劳;而对于中底硬度较高的鞋子,则可增强足部的支撑性和稳定性,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掌控步态和方向。适当的中底硬度可以减轻肌肉负荷,让运动员在长时间运动中维持良好的运动表现。后跟前掌落差(heel-to-toedrop)也是跑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指的是鞋后跟与前掌之间的高度差。较低的落差设计更接近自然步态,使得跑者在跑步中自然地过渡到前足着地(forefoot strike,FFS),有助于减少膝盖和髋关节的压力,降低受伤风险。许多长跑运动员和专业跑者选择较低落差甚至零落差设计的跑鞋,以期更接近自然步态的跑步体验。
(三)运动鞋的生物力学
如今,跑鞋的设计结合了多种功能,专门为提升运动员的表现和舒适度而设计。例如,减轻鞋重和优化鞋底的纵向刚度被证明可以有效提升跑步经济性;通过调整鞋面结构和中底硬度,可以显著改善穿着的舒适性;此外,较薄的中底和更低的后跟前掌落差被认为有助于降低受伤风险。这些设计要素已被实验证明能够为运动员带来多方面的生物力学优势。现代运动鞋的生物力学设计集减震、回弹、支撑与稳定性于一体,其核心目标是提升运动表现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运动中的伤害风险。高回弹性材料赋予运动鞋出色的推动力,使运动员能够在步伐转换中获得更多动力,而缓震层则有效吸收落地时的冲击。可以说,现代运动鞋不仅是鞋类产品,它们通过生物力学原理不断优化,成为运动员保护健康、提升表现的辅助工具。运动鞋的发展是人类理解生物力学、探索人体极限和运动能力的结果,它们在现代体育运动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二、不同类型鞋具与运动表现
(一)跑鞋:跑步效率与减震技术的影响
基于功能特性,跑鞋被划分为多个类别,以满足不同的跑步需求和运动目标[如极简鞋(图11b)、运动控制鞋、缓冲跑鞋等],从而构建了适用于各种目的的鞋类模型。它们分别针对不同的跑步风格、足部结构和运动目标设计,从而构建了适用于各类用途的鞋类模型,但其分类标准仍缺乏统一性。在定义和评价跑鞋特性时,不同研究和制造商通常依赖于各自的标准,而非基于*立且一致的评估方法。这种现状不仅导致鞋类描述的混乱,也增加了跑者在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鞋具时的难度。以下内容将探讨跑鞋类别、关键特性及其对跑步表现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Ramsey等系统性回顾了鞋类的定义和测量工具,指出跑鞋分类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当前大多数研究主要依赖制造商或用户的描述来定义鞋类,而非基于*立的、具体特征进行标准化评估。尽管如此,研究者在一些跑鞋特性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包括以下两种重要工具:①Esculier等提出的“极简跑鞋指数”(minimalist index),用于界定那些模仿赤脚跑步风格的鞋型;②Ramsey等开发的“鞋类整体不对称评分工具”,通过量化鞋子中底的中外侧控制特性,帮助跑者评估跑鞋的内外侧支撑效果。除了明确跑鞋定义,深入评估这些特征对跑步者的影响对于理解跑鞋在提升运动表现和降低受伤风险方面的作用也尤为重要。在此方面,Richards等发现,尽管传统观点推崇“内旋控制、高缓冲鞋跟”的鞋型适合长跑运动员,但这类鞋未能有效降低受伤风险或提升运动表现,表明该传统理念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尽管跑鞋设计存在争议,美国运动医学学会仍然提供了基于保守标准的跑鞋选择建议,建议鞋跟到脚趾落差*小、没有运动控制或稳定组件、轻便且在鞋底磨损到显露底层时即应更换。随着跑鞋领域不断创新,如何评估相似功能构建的不同鞋型的需求愈加明显。例如,Squardrone等研究了极简鞋对后足着地(RFS)跑步者足部着地模式(FSP)的急性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极简鞋模型中变化幅度不一,鞋跟下材料较少且缓冲减弱的鞋型*易使跑步者转变为中足着地(MFS)。此外,马拉松跑鞋在跑步经济性方面的影响则是另一个有力的例证。*近,作为“Breaking2”项目的一部分,马拉松跑鞋的几项创新被引入市场,意图通过与普通鞋型的对比来提升跑步表现。鞋重、中底特性和纵向刚度是影响跑步经济性的关键因素。
为打破马拉松2小时的极限,Nike开发了Nike Vaporfly4%(简称NV),在蒙扎帮助选手跑出了2小时25秒的成绩,这一突破引发了广泛的科学关注。该成就促使研究人员深入探讨NV跑鞋在提升跑步经济性方面的生物力学原理。Barnes和Kilding将NV与其他两款知名跑鞋进行了对比:一款是先前马拉松世界纪录中常用的阿迪达斯Adidas Boost3(AB),另一款是专为长距离比赛设计的Nike Zoom Matumbo3(NZ)钉鞋。实验显示,在14~18km/h的速度范围内,NV较AB和NZ分别平均提高了4.20%±1.20%和2.60%±1.30%的跑步经济性[以mLO2/(kg min)为单位]。另一项研究中,Hoogkamer等也在相似速度下对NV的跑步经济性进行了测试,但该研究使用了能量消耗(EC,单位为W/kg)来定义跑步经济性,该指标综合了代谢底物的使用情况。在这项研究中,Hoogkamer等将NV与AB及另一款耐克跑鞋NikeZoomStreak6(NS)进行比较,结果显示NV相较AB和NS的能量成本分别降低了4.16%和4.01%,表明NV在节省能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Hunter等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NV的设计优势。他们认为NV的高效能主要归因于其高弹性泡棉和嵌入的碳板,这种结构不仅增加了能量回馈,还通过优化足底的纵向刚度,减少了能量损失。此外,NV的特殊中底材料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释放能量,使跑步者在每一步中受益,提升跑步效率。
从运动鞋重量对能量消耗的影响来看,Hoogkamer等研究了在Nike Zoom Streak5跑鞋中增加不同重量的效果,发现每增加100g,能量消耗平均上升1.11%,表现出与重量的线性关系。虽然重量增加对能量成本有负面影响,但研究表明,中底特性可能在降低能量消耗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例如,Dinato等通过比较具有匹配重量的Nike Free2和Adidas Energy Boost发现,后者的能量消耗减少了2.4%,这突显了中底材质对跑步经济性的潜在优势。Warnes等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他们比较了重量为400g的传统跑鞋与重量仅为150g的极简跑鞋,发现在11km/h的跑步速度下两者在能量消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中底性能和重量的结合影响了跑步经济性,而不仅仅是鞋子的重量。Barnes和Kilding对比了轻量级的Nike Vaporfly马拉松跑鞋和传统的Nike Zoom Matumbo田径鞋,尽管Nike Zoom Matumbo比NikeVapo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