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属于《国家珍贵古籍丛刊》系列,按照“品种完整、注重普及、体现价值、避免重复”的原则从第一至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选取时代早、流传少、价值高、经典性强的善本高精彩印,现为第二批十种。
《黄帝内经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成书于战国至秦汉间,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先秦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黄帝内经素问》所论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外,还涉及古代哲学、天文学、物候学等方面,对指导养生、保健有重要作用。《黄帝内经素问》共八十一篇,最早的版本为金刻二十四卷本,现残存十三卷,非全本。本次影印所用底本为元后至元五年(1339)胡氏古林书堂刻十二卷本,为现存十二卷本之最早版本,且为足本,弥足珍贵。
目录
第一册目録
林億序 三
王冰序 七
總目 一三
卷一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一九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二七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三四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四三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五〇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六六
?陰陽别論篇第七 七〇
卷二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七七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八〇
?五藏生成篇第十 九一
?五藏别論篇第十一 九九
?异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一〇一
?移情變氣論篇第十三 一〇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一〇八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一一一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一一三
卷三
?脉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一二三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一三四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一四三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一五六
卷四
?經脉别論篇第二十一 一六七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一七一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一七九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一八四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一八六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一九三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一九九
?通評虚實論篇第二十八 二〇五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二一二
?陽明脉解篇第三十 二一四
第二册目録
卷五
?熱論篇第三十一 三
?刺熱篇第三十二 七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一六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二〇
?瘧論篇第三十五 二三
?刺瘧篇第三十六 三一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三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四〇
卷六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四五
?腹中論篇第四十 五〇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五六
?風論篇第四十二 六五
?痺論篇第四十三 七一
?痿論篇第四十四 七七
?厥論篇第四十五 八一
卷七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八九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九二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九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一〇二
?刺要論篇第五十 一〇七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一〇九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一一〇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一一五
?針解篇第五十四 一一六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一二一
卷八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一二七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一二九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一三〇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一四三
?骨空論篇第六十 一六〇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一六九
卷九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一七九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一九〇
?四時刺逆從論第六十四 二〇〇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二〇四
第三册目録
卷十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三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一三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三〇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四六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六六
卷十一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一〇三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一六〇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一六〇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一六〇
卷十二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二一一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二一四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二一八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二二三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二二六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二三三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二三八
前言/序言
《黄帝内經素問》十二卷,唐王冰注,宋林億等校正,宋孫兆改誤。元後至元五年(一三三九)胡氏古林書堂刻本。此本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名録號〇〇六二七)。
中國的醫藥學是偉大的寶庫。大量的中醫古籍所記載的理論和行醫實踐至今發揮着重要作用。《黄帝内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它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先秦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在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疾病預防及養生等方面的論述,標志着以陰陽五行、整體觀念爲特點的中醫學理論的完善,其治未病的理論與現在提升免疫力的理論一脉相承。
《黄帝内經》撰成於戰國至秦漢間,爲時人總結舊説而成,編撰者難以稽考。成編後冠以黄帝之名,藉以取重於世。《黄帝内經》之名,最早見於劉向、劉歆父子的《七略》,班固《漢書 ·藝文志》著録『《黄帝内經》十八卷』。歷來醫家考訂及文獻記載此書所謂十八卷,即《素問》九卷,《靈樞》九卷。漢以後,《素問》單行傳世,獨立成書。《隋書 ·經籍志》記載有『《黄帝素問》九卷』。《素問》一書的各種早期傳本已亡佚,流傳至今多其注本。最早作注者爲南北朝人全元起,其時《素問》已經散佚一卷。《新唐書 ·藝文志》著録有『全元起注《黄帝素問》九卷』。該注本南宋以後失傳。唐代宗寶應元年(七六二),王冰在全氏注本基礎上,重新整理、注釋、補綴、編次,歷時十二年,撰注成書,析爲二十四卷計八十一篇,流行於世。
宋仁宗嘉祐年間(一〇五六 —一〇六三),校正醫書局林億、高保衡等人奉敕對王冰注本《素問》加以校勘,正謬誤六千餘字,增注義兩千餘條,并由政府刊印頒行,其規模之大、品質之優,均係前所未有,爲歷代醫家所珍重,成爲後世《素問》各種傳本之祖本。是書在流傳過程中不斷演變,宋、金、元時主要形成兩個版本系統,即二十四卷本和十二卷本。明清之際,又出現多種不同卷數的校注本,其所宗均未出王注林校範圍。
王冰(約七一〇 —八〇五),號啓玄子,里居籍貫不詳。唐寶應中爲太僕令。弱齡慕道,講求攝生,究心醫學,尤嗜《内經》,『於先生郭子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王冰《黄帝内經素問 ·序》),自天寶九年至寶應元年(七五〇 —七六二),注成《素問》。
林億,生卒年、里貫未詳。嘗官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閣。精醫術,治學嚴謹,校正《素問》一書,廣采漢唐書録古醫經之存世者數十家,或端本尋支,或溯流討源,正誤六千餘字,增注義兩千餘條。
《宋會要》載,宋嘉祐二年(一〇五七)置校正醫書局於編修院,以直集賢院掌禹錫、林億校理,張洞校勘,蘇頌等并爲校正,後又命孫奇、高保衡、孫兆同校正。先後校定《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脉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等古醫書。每一書畢即奏上,億等皆爲之序,下國子監板行。可知林億等校正本北宋時已經刊行。《黄帝内經素問》一書傳世最早的版本是金刻二十四卷本,今殘存十三卷,首尾均缺。又有元讀書堂刻本,是保存完整的二十四卷本。此胡刻古林書堂本爲現存十二卷本最早的版本,亦爲全本,彌足珍貴。此本目録前有木記:『是書乃醫家至切至要之文,惜乎舊本訛舛漏落,有誤學者。本堂今求到元豐孫校正家藏善本,重加訂正,分爲一十二卷,以便檢閲,衛生君子幸垂,藻鑑。』目録後鎸『 □ 本二十四卷,今并爲一十二卷刊行』一行,『 □』爲殘缺處,依國家圖書館藏另一部相同版本之殘存六卷本證之,當爲『元』字。卷端題名《新刊補注釋文黄帝内經素問》,下題:『啓玄子次注,林億、孫奇、高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卷末鎸有刻書牌記『至元己卯菖節,古林書堂新刊』二行。『至元己卯』即元後至元五年(一三三九)。胡氏其人雖不可考,但已知古林書堂在元後至元五年、六年期間曾集中刻印了一批醫書,如《新刊黄帝内經靈樞》《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素問入式運氣論奥》《五運六氣諸圖附論》《黄帝内經素問遺篇》等,具有一定規模并流傳至今。
二〇一〇年,國家圖書館藏元後至元五年胡氏古林書堂刻本《黄帝内經》與中醫科學院藏明萬曆金陵本《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録》,引起了人們對中醫中藥的重新關注和重視。
《黄帝内經》對公元前二世紀以前的醫藥學知識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把先秦時期中國醫藥學發展積纍的寶貴經驗及當時的自然科學知識、哲學思想相結合,對醫學理論和實踐做出全面系統的闡發和論述,構建出醫學理論體系框架和探究人與自然、疾病之間關係的認知方法,確立天人合一、形神一體的養生保健法則,是其後兩千二百多年中醫藥及周邊各國傳統醫學起源與發展的基礎,至今仍然被傳統醫藥學運用并被西方醫學借鑒,在造福百姓大衆以及維護人類健康方面貢獻巨大。
此本鈐有『葉樹廉印』『石君』『樸學齋』『南昜』『歸來草堂』『鐵琴銅劍樓』等藏印,知曾經葉樹廉、瞿氏鐵琴銅劍樓遞藏,現藏國家圖書館。(陳紅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