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批评专著,其架构之系统、论述之深细,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中罕有其匹,在世界文论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
本书除全面介绍《文心雕龙》这部经典的作者、创作背景、经典确立过程及研究小史、海内外影响等常识而外,更注重对其中重要和关键概念的辨析、对刘勰巧思妙心的剔掘,以及对全书架构、内在理路的梳理贯通,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在了解这部经典著作之后,在提高写作方面能有所体悟。
目录
《文心雕龙》与中国文学
一 刘勰与《文心雕龙》
1 刘勰及其思想与时代
2 《文心雕龙》对前代文论的继承与基本态度
3 《文心雕龙》的结构、特点和宗旨
二 文之枢纽五论:从《原道》到《辨骚》
1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文的本源与关键
2 奇文郁起,其《离骚》哉:“酌奇玩华”的创作原则
三 论文叙笔二十篇:从《明诗》到《书记》
1 诗有恒裁,思无定位:简明诗歌史
2 有韵者谓之文
3 无韵者谓之笔
四 剖情析采二十四门(上):作家作品与时代社会
1 物色与神思:自然万物与创作心理
2 才性异区,成务为用:作家才性与作品风格
3 性各异禀,贵乎时世:文学与时代
五 剖情析采二十四门(下):向刘勰学写作
1 遣词造句
2 布局谋篇
3 修辞立诚
六 《文心雕龙》的后世影响与经典化
1 知音其难哉:刘勰眼中的“读者”
2 开源发流,为世楷式:《文心雕龙》的典范地位及在海内外的影响
后记
试读
《文心雕龙》与中国文学
中国以文化立国,文字、文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文明、文德、文治、文学、文教、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就是接受中华文化熏习陶冶的过程。而文学,无论从个体成长、群体交往,还是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组织的运转,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学起源甚早,远古歌谣可追溯到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00—前200年之间,则出现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等伟大的思想家,思考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探索人类的历史处境、文化命运和未来前景,实现了中华古老文化在思想上的超越和突破,进入一个崭新的、更高的境地。代表性成果是五经和诸子著作,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持续型塑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秦世不文,乏善可陈。汉代是中国文化一个新的辉煌时期,确立了大一统的政治结构和儒家思想意识形态的稳固地位,文学也很发达:儒生整理经典,章句训诂;史学著作出现了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两部巨著,确立了后世正史的书写规范和体例;成一家之言的诸子之风依然在延续,有陆贾《新语》、贾谊《新书》、扬雄《法言》、刘向《说苑》等,但已不能越世高谈,自开门户了;辞赋和散文在汉代均取得了光辉的成绩,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自东汉后期的建安年间起,儒家独尊的局面难以维持,思想趋于多元,人的个性精神得到舒展,文学也蓬勃兴盛,进入了新的黄金时期,抒情性、审美性和个人性风格大为增强,被誉为“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南北朝既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崭新阶段,也暴露出严重的问题:文学沦为上层贵族吟风弄月之具,缺少社会关怀;帝王身边的文学贵游缺乏真切的现实感受,多是为文而造情,以靡丽华艳的辞藻掩盖内容的空虚。病态的文坛亟待从理论上得到根本的医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刘勰《文心雕龙》这部理论巨著。
刘勰指摘文坛积弊尤为深刻。《文心雕龙·序志》论晚近文学风尚曰:“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浮诡,即虚浮不切实,乃至奇诡怪诞。饰羽尚画,文绣鞶帨,都是比喻文采太过分。刘勰不仅指陈弊端,还提出从根本上扭转文风的途径——“矫讹翻浅,还宗经诰”,即宗法儒家经典。
其实,文学批评几乎是与文学同时产生的。早期的经典中就有关于文辞的论断,如“辨物正言,断辞则备”(《易传·系辞下》),“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尚书·毕命》)。言辞是用来辨明事物的,应该切实扼要,不应只是追求奇异。《诗经》的一些诗篇明确地交代创作动机,如《小雅·四月》曰:“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先秦诸子更是无法回避谈论言辞、文章等问题,孔子、孟子、荀子,甚至老子、庄子,都有一些重要论断,可以称得上伟大的文论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曹丕《典论·论文》和陆机《文赋》之后,论文的专篇专著大量涌现。文章和文学,成为士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士人的重要话题。正如刘知几《史通·自叙》所言:“家有诋诃,人相掎摭,故刘勰《文心》生焉。”刘勰充分接受前代的文学理论遗产,关注时代问题,贯穿百氏,折衷群言,成其一家之言。
虽然前代已经出现了不少论文之作,但在刘勰看来,曹丕、曹植、应玚、陆机、挚虞、李充等的论文之作,均存在各种缺点。“不述先哲之诰”,没有确立宗经的根本法则;“无益后生之虑”,对于指导后人写作没有帮助。
而他的这部《文心雕龙》,篇幅最为庞大,体系最为严整。其立论,本道征圣,标举五经;其结构,纲举目张,条贯严整。评文章则溯源别流,品藻得失;论文心则阐幽发微,剖析渊奥。可谓切中时弊,深得文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因此称“其书于文章利病,穷极微妙”。
《文心雕龙》成书后,被奉为“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明人张之象语),对后世文学与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人孙梅说:“自陈隋下讫五代,五百年间,作者莫不根柢于此(指《文选》和《文心雕龙》),呜呼盛矣。”(《四六丛话》)《文心雕龙》的许多论断是针对骈体文而发,在骈体盛行的时代,它理所当然地被尊为金科玉律。即使在宋元以后,刘勰的许多理论思想也得到人们的继承、发挥和修正;特别是经过近现代学人的阐发,《文心雕龙》的理论已融入中国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之中。
大体来说,刘勰《文心雕龙》的理论观念对后世文学与文论的影响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刘勰秉承荀子、扬雄的相关论述,确立了原道、征圣、宗经的中国文学本体论。原道,既探源文章本于道,也提出“圣因文以明道”。后世古文家论文,均主张“文原于道”“文以明道”,虽然对“道”的理解各不相同,或指儒家义理,或指现实关怀,或指社会生活规范,但“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是中国人论文的基本信条。
二、刘勰非常重视文体,以五分之二的篇幅论述三十余种文体,强调“设文之体有常”“体必资乎故实”,要遵循前代典范的文体规则,对于突破体制规范的现象往往斥为“谬体”“讹体”,只主张在文辞气力上创新。中国文学中的文体学非常发达,“遵体”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宋人倪思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王应麟《玉海》引)得体,合乎体制,是文之为文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文学观念。当然,古人既讲究辨体、遵体,又主张变体,在体制上推陈创新,这是对刘勰文体理论的发展和突破。
三、刘勰接受陆机《文赋》的有益滋养,对文学创作的心理活动作出了较为深切细致的阐发。西方传统文论是不大谈创作心理的,而刘勰作为一个文章高手,对创作之甘苦有真切的心得体会。《文心雕龙》的《神思》《养气》《体性》《风骨》等篇阐发文学创作的心理活动,以及作家情性个性与文章风貌的关系,对后世文学创作论和风格论有深远的影响。如魏晋时多以“风骨”论人,刘勰则首先以“风骨”品文。明人杨慎批点《文心雕龙》说:“此论发自刘子,前无古人。徐季海移以评书(指唐人徐浩《法书论》),张彦远移以评画(《历代名画记》),同此理也。”(《四六法海》引)对作家才性的认识,刘勰也是有贡献的。曹丕论作家,只看到先天才气的决定性意义,刘勰则提出才、气、学、习,兼顾先天与后天的因素,更为全面。唐宋以后更强调作家的胸襟识见和生活阅历,认识上升到新的层次。
此外,刘勰关于声律、对偶、用典、比兴、夸饰、篇章等具体文章创作以及时代如何影响创作、读者如何鉴赏与批评文学等问题的论述,对后世文学与文论都有深刻的影响,其思想观念已深深融入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
后代许多读书人珍视这部论文巨著,用心研读,从中领会作文的奥秘。明人朱谋.弱冠之年,“日手抄《雕龙》讽味,不舍昼夜”(跋《文心雕龙》)。清人张松孙说:“故历唐宋元明,为《艺文志》不祧之目;直比经史子集,为弦诵家必读之书。”(序《文心雕龙》)清人谭献对于此书“童年习熟,四十后始识其本末,可谓独照之匠,自成一家”(《复堂日记》)。近人傅增湘称:“《文心雕龙》一书,论文章之流别,为词苑之南针。文人学士,诵习不衰。”(跋《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这部书,古人誉之为“艺苑之秘宝”“作者之指南,艺林之关键”,用今天的话说,是一部“作文宝典”。虽然时移世易,但汉语文章的基本法则是古今相通的。今天的读者同样可视之为“述作之金科,文章之玉尺”(明人顾起元语),从中汲取作文知识,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