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怎样学习古文》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古文研习指南,是一把开启古文学习的金钥匙。全书以找问题、比较、辨流别三大方法论为主线,系统剖析了从春秋三传、《史记》、《汉书》到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历代经典名篇的创作特色与艺术得失。作者创造性运用刘勰《文心雕龙》“六观”理论,将艰深的古文鉴赏之道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路径,带领您由表及里地掌握古文阅读的核心要义。全新版本,编校精良,配有二十余幅精插图,图文并茂,装帧雅致。
精彩书评
一本小书打通千年文脉,周振甫先生以编辑家的严谨和学者的通透,为读者架起通往古文的桥梁。@《中华读书报》
当代古文启蒙经典之作,其方法论意义远超一般鉴赏类书籍。@《光明日报》 (国学版)
周振甫自述 :“读古文如识人,既要观其形貌,更要会其精神。”
书中核心观点 :六观之法,实为古文鉴赏的“显微镜”与“望远镜”。
目录
出版说明
前 言
一 立体的懂
二 “因声求气”说的先行者
三 因声求气
四 古文的艺术性
五 六 观
六 比 较
七 一家风格
八 融会贯通
九 流 派
试读
三 探索文章用意
古人写文章,有的有针对性。比方写信,是给对方看的,只要对方看懂就够。因此信里的话,对方了解情况,看了就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写。后来的读者不了解情况,只就信里写的话来探索作者的用意,可能猜错。“立体的懂”,要求不光懂得书中写的话,还要懂得当时的情况,懂得他这样写的用意。否则把作者的用意搞错了,就没有弄懂,谈不上“立体的懂”了。
比方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引起了后人的猜测,清朝包世臣在《复石赣州书》里说:
上年曾于席间,论史公《答任安书》,二千年无能通者。阁下比诘(近问)其故,世臣答以阁下博闻深思,诵之数十过,则自生疑;又百过,当自悟。阁下次日见过云:“客散后,即检本讨寻,竟不能得端绪,唯觉通篇文意,与推贤荐士不相贯串耳,敢请其指归。”世臣复答以阁下半夜之间,多则十数过,何能即悟?请再逐字逐句思之,又合全文思之,思之不已,则有得已,非敢吝也。凡以为学之道,闻而得,不如求而得之深固也。阁下旋即奉差出省,继复摄郡赴虔,遂尔远违。忽复更岁,昨奉手书,具问前事,委曲详缛,大君子之虚中,真学人之果力,悉见简内。世臣不敢不遂进其愚,以明丽泽(两泽相连,比朋友互相切磋)互师之道矣。
窃谓推贤荐士,非少卿来书中本语,史公讳言少卿求援,故以四字约来书之意,而斥(指)少卿为天下豪俊以表其冤。中间述李陵事者,明与陵非素相善,尚力为引救,况少卿有许死之谊乎?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结以“死日是非乃定”,则史公与少卿所共者,以广少卿而释其私憾。是故文澜虽壮,而滴水归源,一线相生,字字皆有归著也。
包世臣认为司马迁的《报任少卿(安)书》,“二千年无能通者”,包括班固著《汉书·司马迁传》里引了这封信,但没有读懂这封信的用意;李善《文选》注里注了这封信,也没有读懂这封信的用意。他要他的朋友读数十遍,才能产生疑问;读一百遍,才能解决疑问,懂得这封信的用意。他自以为是懂得这封信的用意。他的朋友,把这封信读了多遍,隔了一年,还不明白,还要来向他请教。这说明要懂得这封信的用意,光靠读熟背出还不行。包世臣的朋友,对这封信一定读得很熟,还是不懂得它的用意;不懂得它的用意,谈不上“立体的懂”。这说明“立体的懂”,在读熟背出外,还需要理解当时情况,即知人论世了。
先来看这封信的问题在哪里,就《文选·报任少卿书》看,先说:“少卿足下:曩(前)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是任安先写信给司马迁,要他“接物”,“推贤进士”,即接待各方人物,选择其中的贤才来向朝廷推荐。李善注引《汉书·司马迁传》:“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迁书,责以古贤臣之义。迁报之。”这里说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里,认为司马迁在李陵投降匈奴时,替李陵说了好话,说他要找机会来报答汉朝,因此触怒汉武帝,受了腐刑。受刑以后,做了中书令,得到汉武帝的尊宠,所以他的朋友益州刺史任安写信给他,要他向汉武帝推荐贤人,司马迁因此写了这封回信,表示他已经受过腐刑,没有资格推荐贤才了。班固和李善都是这样理解这封信的。包世臣认为他们两人都没有读懂这封信,他的疑问在哪里呢?
这封信里讲道:“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耻)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哉?”这是说,他受了宫刑,同于宦竖,即同于太监。中才之人,以接触太监为耻辱,更不要说天下豪俊了。所以他是无法接待人物、推荐贤才的。这是回答任安要他“接物”,“推贤进士”,本很明白,问题在哪里呢?
信里谈到他替李陵说话因而受腐刑的事:
仆与李陵俱居门下(宫门之下,当指在朝做官),素非相善也……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人,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仆窃不自料其卑贱……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
他因此触犯汉武帝,受到腐刑。
下面讲他受到腐刑,为什么还要“隐忍苟活”?因为他在著作《史记》,“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