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法律史视野,由中外代表性艺术画作、文学小说切入,挖掘表象背后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展现古今中西不同的社会文化及法律制度的演变。通过鉴赏名画《拾穗者》,比较分析了古今中西福利救济制度的不同历史渊源与走向;结合莎士比亚《量罪记》中的未婚通奸情节,探讨了中西传统社会对强奸罪、通奸罪的认定及司法实践;由《西游记》中的相关细节出发,回顾古代历朝婚姻、孝道、官阶等礼法、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对复仇、盗抢等民事、刑事案件的律法约定。全书从文艺作品切入,讲述与法律相关的故事,进而提炼故事中的法律和文化,是法律小史,也是文化小史。
精彩书评
在这套丛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的语言文字是轻松随性的,但态度是严谨认真的。面对很多人对中国古代法律抱有的猎奇心态和网络上真假参半的各类传言,我们也希望通过“趣味法律史”丛书,澄清部分对中国传统法的误解,让读者看到法律史的真实面貌。
——景风华(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目录
上篇 《拾穗者》与中西福利制度
《拾穗者》中体现的基本法律问题分析
一、对拾穗行为的定性分析
二、对拾穗标的的定量分析
传统中国的救济制度
一、拾穗行为的中国境遇
二、传统中国的为政理念和制度设计
三、传统中国的具体救济举措
四、拾穗行为在传统中国发生的概率分析
福利·国家·社会
一、西方福利观念的历史发展
二、中西社会福利观发展比较
三、福利及相关概念辨析
四、欧洲“福利国家”的经验
五、中国式“福利社会”构建的关键
中篇 由《量罪记》看通奸罪与罚
以莎士比亚《量罪记》为切入点
一、《量罪记》中的案情及本篇所探讨的问题
二、古代欧洲关于通奸行为的法网调控
中国古代对奸罪及“杀奸”的认定
一、何为奸罪?
二、中国古代律法对本夫性权利的维护
中国古代对未婚通奸行为的司法实践
一、对未婚通奸行为的法律规定变化
二、“凡奸条”在未婚通奸案中产生的实际效力
下篇 《西游记》中探法史
“三媒六证”“茶红酒礼”与猪八戒的强占婚
一、古代婚姻缔结礼仪
二、“三媒六证”的具体含义
三、为何选用“茶红酒礼”作为聘礼?
四、八戒的强占婚行为及应受的处罚
古代社会的招赘
一、《西游记》中出现的招赘桥段梳理
二、古人对赘婿的态度
三、古人歧视赘婿的原因分析
对“孝”的古今认识
一、《西游记》中的“孝”故事
二、儒道两派对“孝”的不同理解
三、古代关于孝的法律规定和适用范围
四、古代孝行的当代变化与启示
试读
复仇行为虽然是对不法侵害的一种自然反应,但它并不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的即时性反应,而是为了满足当事人的复仇心理,或者是出于对自身经济、精神上的补偿。而古人显然也逐渐意识到,复仇行为无视法律秩序,容易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这也是唐中期开始用法律禁止复仇行为发生的原因所在。那么在当代社会,又是如何看待复仇行为以及对其进行立法的呢?
——编者按
传统复仇文化对当今复仇案件处理的影响
1.张扣扣案的辩护与判决
(1)案情回溯。1996年8月27日,因为邻里矛盾纠纷,张扣扣母亲被王家三子王某军故意伤害致死。同年12月5日,王某军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但张扣扣认为判决过轻,心里一直没有放下仇恨。2018年2月15日,张扣扣抓住王某军及其兄回家祭祖的机会,携带尖刀,蹲守在王家兄弟必经之路上,在二人路过时,将二人刺死。之后,张扣扣将王家的一辆小轿车点燃,致该车严重受损。张扣扣随即逃离现场,至2月17日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2)一审辩护词的核心要义。张扣扣案无疑是血腥和残忍的,连杀三人,外加故意损坏财物的行为,这是对他人生命、财产的严重侵害。但是,张扣扣这么做,其原因为何?这也是张案一审辩护词的逻辑出发点。该案的一审辩护律师是京衡律师集团上海事务所的邓学平律师,这篇辩护词的特色就在于行文中引用了古代的复仇案例作为说理依据。
邓律师的辩护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寻找张扣扣的杀人动机,邓律师将其定性为一个血亲复仇的故事,认为年仅13岁的张扣扣在经历了母死怀中、路边验尸等视觉冲击后,患上了应激障碍症。第二部分将张扣扣复仇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归结为国家制度的不完善和社会对他的弃之不顾,使张扣扣没有找到更好的仇恨排遣通道,这才造成了最终的惨剧。第三部分在总结了中国古代复仇案件司法审判的规律,援引宋代“甄婆儿复仇案”后,指出了公力救济在复仇问题上的困境。邓律师认为:“根据现代法律,如果当场反击、即时报复,有可能会构成正当防卫或者紧急避险,从而无须承担法律责任。而复仇之所以被现代法律禁止,理由之一是被侵犯者有时间寻求公权力救济,可以寻求司法替代。国家垄断合法暴力,个人复仇行为被法律强制转化为司法程序。……然而公权力并非无边无际,他在伸张正义的时候也必然存在各种局限,有其无法抵触和覆盖的边界。当公权力无法完成其替代职能,无法缓解受害者的正义焦渴的时候,复仇事件就有了一定的可原谅或可宽恕基础。”也就是说,时至今日,复仇行为仍有着深刻的人性和社会基础。的确,当公力救济不能满足被害人对正义的期许时,被害人该如何抉择,这不是个案问题。所以,邓律师在辩词的第四部分提出了国家法应该适当吸纳民间正义情感的主张,并强调:“这是一个典型的复仇案件,具备民间法的某些正义元素。因此,如果我们把正式的国家法作为一个整体框架,而不是作为一个完全封闭自足的系统;如果我们认为,正式的国家法仍然能够为民间法预留某些空间,或者仍然与民间法保留着某些对话、融合的可能通道,那么张扣扣应该能有生的希望。”
(3)法院的终审判决。2019年1月8日,陕西省汉中市人民检察院认为,被告人张扣扣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张扣扣杀人后故意焚烧他人车辆,造成的财物损失数额巨大,其行为又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和罪名成立。被告人张扣扣不能理智对待内心仇恨,在工作、生活又长期不如意的巨大压力下,心理逐渐失衡,蓄谋报复杀人,意识清醒,手段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和罪行极其严重,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极大,应依法惩处。张扣扣虽有自首情节,但依法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对张扣扣所犯数罪,应依法并罚。张扣扣表示不服,提出上诉。
2019年4月11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开庭审理上诉人张扣扣故意杀人、故意毁坏财物一案。此前,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故意毁坏财物罪判处被告人张扣扣死刑。在经过数小时的庭审后,合议庭当庭宣判,裁定驳回张扣扣的上诉,维持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死刑判决,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019年7月17日上午,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死刑执行命令,陕西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张扣扣执行了死刑。张扣扣案到此终结。
2. 张扣扣案所引起的社会反响
张扣扣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成千上万的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普通民众大致划分为两个阵营。一方站在张扣扣的立场上,有人觉得判张扣扣死刑量刑过重,杀了张扣扣会凉了大多中华热血男儿的心;也有人说恶人自有恶人治,有因必有果,谁都不会接受母亲在自己眼前死去,王家人事后的举动也太过绝情。另一方站在被害人一方,认为张扣扣为实施犯罪蓄谋已久,杀死并非凶手的王家父子,于情于理都不可饶恕。当然也不乏较为理性的网友主张要公正客观,要尊重事实,张扣扣杀人案最终如何判定自有人民
前言/序言
总 序
中国法律史,顾名思义,探讨的是中国法律的历史或中国历史中的法律。作为一门法律与历史的交叉学科,它不仅在法学界毫无悬念地处于鄙视链底端,而且在历史学界也不大招人待见。就法学这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来说,随着近代大规模的“西法东渐”与法律移植,中国现代法律体系与中国传统法之间已经很难建立起直接联系。一位律师即便完全不知《唐律疏议》为何物,也丝毫不影响他在法庭上纵横捭阖。这样看来,那些“已为陈迹”的知识似乎归档历史学院方才合理。然而历史学界表示,我们要从人类过往的灿烂与荒凉中烛照出权力运作的根本逻辑、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社会结构的组织形态和众多人物的身世浮沉,在很难算得上“法治社会”的古代中国,法律在国家建制中所起的作用大吗?有关法律史的叙事能够丰富人们对历史逻辑的理解吗?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身吗?如果它不具有根本性意义,被边缘化似乎就是无可逃避的宿命。
但是,纵然承受着来自各界的诸多冷眼,我们依然认为,让中国法律史这一冷门领域走进大众视野是有意义的。我们是否可以对法律做一个稍微扩大化的理解,即将之视为一种规则之治?写在纸面上的法条、停留在过去的制度,仅仅是规则之治的外部表现形式;而真正撑起规则之治的,是人们对何为“应当”的最低限度的共识、实现“应当”的基本方式,以及规则同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的相互塑造作用。那么,在这样一个围绕规则所形成的系统当中,我们可以透过任何一条历史的缝隙看见法律的存在,并借由这一路径,进一步思索何为中国、何为法律。
编写出版这套“趣味法律史”丛书,便是希望能将中国法律史的深刻内涵以一种生动活泼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丛书作者皆为在高校任教的专业法律史学者,大家不满足于在书斋中一味创作那些艰深晦涩、阅读量难超两位数的学术论文,本着“不想当作家的法律史研究者不是合格的文艺青年”的共同目标聚集在一起,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兴趣,从不同层面切入对中国法律史的探索。有的著作侧重于借助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作品建立起法律史与文化的连接,有的著作则对某一法律主题或文化现象进行深度剖析,我们还计划在未来加入古代案例分析的内容,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并体会中国法律史的独特魅力。
在这套丛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的语言文字是轻松随性的,但态度是严谨认真的。面对很多人对中国古代法律抱有的猎奇心态和网络上真假参半的各类传言,我们也希望通过“趣味法律史”丛书,澄清部分对中国传统法的误解,让读者看到法律史的真实面貌。
衷心期待这次全新的尝试能够打破学术与大众之间的壁垒,让法律史不再是大众眼中奇怪的陌生学问,而是与人们对规则的认知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与我们一道,共同踏上这段奇特的法律史之旅。
景风华
2024年暮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