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实际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184年)到三国结束(280年)将近一百年的历史。
《三国志》 通体简约爽洁,无繁冗芜杂之弊,各传中所选录的文章,也都能择取最重要者,大都有历史意义,或兼有文学价值,然整体较为简略。因此,在陈寿作 《三国志》 后约一百三十年, 刘宋文帝命裴松之为《三国志》 作注,以补充当时所能采择的相关史料。
《三国志》(插图珍藏本)是对《三国志》 的全本正文六十五卷,以及刘宋史学家裴松之的全部注释,进行原文的校勘和标点之后,再对陈寿的全本正文,逐卷进行今注和今译。
目录
总目录
序 论 /1
前 言 /1
第一册 魏志
卷一 魏志一 | 武帝纪第一 /一
卷二 魏志二 | 文帝纪第二 /一三三
卷三 魏志三 | 明帝纪第三 /二〇一
卷四 魏志四 | 三少帝纪第四 /二六三
卷五 魏志五 | 后妃传第五 /三七九
卷六 魏志六 | 董二袁刘传第六 /四一五
卷七 魏志七 |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四九九
卷八 魏志八 |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五四九
卷九 魏志九 | 诸夏侯曹传第九 /五九九
第二册 魏志
卷十 魏志十 |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六八九
卷十一 魏志十一 |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七四五
卷十二 魏志十二 |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八二三
卷十三 魏志十三 | 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八八一
卷十四 魏志十四 |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九五七
卷十五 魏志十五 |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一〇四五
卷十六 魏志十六 |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一〇九七
卷十七 魏志十七 |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一一五五
卷十八 魏志十八 |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一一九五
卷十九 魏志十九 |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一二四三
卷二十 魏志二十 |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一三〇九
第三册 魏志
卷二十一 魏志二十一 |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一三四九
卷二十二 魏志二十二 |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一四二九
卷二十三 魏志二十三 |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一五〇七
卷二十四 魏志二十四 |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一五六一
卷二十五 魏志二十五 |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一六一七
卷二十六 魏志二十六 |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一七〇三
卷二十七 魏志二十七 |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一七五三
卷二十八 魏志二十八 | 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一八〇三
卷二十九 魏志二十九 | 方技传第二十九 /一八九九
卷三十 魏志三十 |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一九六五
第四册 蜀志
卷三十一 蜀志一 | 刘二牧传第一 /二〇三九
卷三十二 蜀志二 | 先主传第二 /二〇五七
卷三十三 蜀志三 | 后主传第三 /二一一九
卷三十四 蜀志四 | 二主妃子传第四 /二一四九
卷三十五 蜀志五 | 诸葛亮传第五 /二一六五
卷三十六 蜀志六 |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二二二七
卷三十七 蜀志七 | 庞统法正传第七 /二二六五
卷三十八 蜀志八 |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二二九三
卷三十九 蜀志九 |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二三四三
卷四十 蜀志十 |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二三七三
卷四十一 蜀志十一 |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二四一七
卷四十二 蜀志十二 |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二四四五
卷四十三 蜀志十三 |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二五一七
卷四十四 蜀志十四 |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二五五三
卷四十五 蜀志十五 |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二五九一
第五册 吴志
卷四十六 吴志一 |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二六四三
卷四十七 吴志二 | 吴主传第二 /二六八三
卷四十八 吴志三 | 三嗣主传第三 /二七七七
卷四十九 吴志四 |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二八四九
卷五十 吴志五 | 妃嫔传第五 /二八八三
卷五十一 吴志六 | 宗室传第六 /二九〇七
卷五十二 吴志七 |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二九四一
卷五十三 吴志八 |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三〇〇九
卷五十四 吴志九 |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三〇五七
卷五十五 吴志十 |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三一二三
第六册 吴志
卷五十六 吴志十一 |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三一七九
卷五十七 吴志十二 |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三二一九
卷五十八 吴志十三 | 陆逊传第十三 /三二八三
卷五十九 吴志十四 |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三三四五
卷六十 吴志十五 | 贺全吕周钟离传第十五 /三三八三
卷六十一 吴志十六 | 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三四三七
卷六十二 吴志十七 |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三四七五
卷六十三 吴志十八 | 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三五〇五
卷六十四 吴志十九 |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三五二三
卷六十五 吴志二十 |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三五
前言/序言
前言
1995年5月,拙著《三国志注译》(全三册)出版问世之后,受到学界和读者的肯定。当年《中国史研究动态》、《光明日报》的《史学》副刊等,曾发表专门的书评。2000年,由当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Endymion Wilkinson(中文名魏根深,曾任欧盟驻华大使)编撰,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正式出版的专业工具书《中国历史手册》(CHINESE HISTORY/A MANUAL),其中第810页,即对该书的内容和特色进行了介绍,将其列入了解三国时期历史文化的基本参考书目。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下册)中讲述刘备托孤的遗嘱问题时,也特别引用了其中的注释内容。2011年4月,此书改名为《三国志全本今译注》出版,同样获得了学界和读者的好评,绝版后的二手书,在旧书网上的价格已经上涨到原价的数倍。
进入新时代的现今,此书再次修订后的升级版《三国志(插图珍藏本)》,承蒙上海古籍出版社特别看重,积极安排出版。这是一种新的机缘,也是笔者在中国史学古籍名著的普及化和通俗化方面,长期努力的延续和提高。
本书的内容,是对西晋史学名家陈寿《三国志》的全本正文六十五卷,以及刘宋史学家裴松之的全部注释,进行原文的校勘和标点之后,再对陈寿的全本正文,逐卷进行今注和今译。其基本性质,是具有坚实学术基础的普及性读物。其阅读对象的定位,主要是具有中学及其以上文化水平的广大普通读者;同时也为对三国历史文化具有特别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宽广的知识阶梯。你可以随意翻翻每卷的白话译文,那里有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你还可以进一步细细阅读白话的注释,那里有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学、民族的丰富信息。总之,本书既是三国英雄贤才的白话故事总汇,也是三国历史文化的整体信息大观。
全书包括六个分册:卷一至卷九为第一分册,包括序论、前言;卷十至卷二十为第二分册;卷二十一至卷三十为第三分册;卷三十一至卷四十五为第四分册;卷四十六至卷五十五为第五分册;卷五十六至卷六十五为第六分册,包括附录、校勘记。
本书的突出特色主要有二:一是校勘、标点、今译、今注这四大古籍整理的基本要素,全部齐备,相互配合,其中的校勘和标点,是今注和今译的坚实基础,而今注和今译,是全书的主体枝干。二是全书三个分册的编纂工作,均由著者一人独立承担完成,而非成于众人之手,因而能够很好做到整体的一致和照应,不会出现歧异和矛盾。
在校勘方面,本书不仅严格选择底本,而且精心进行校勘。之所以如此,是看到近年来在古籍的注译上,出现了不少根本没有精选底本和细致校勘,就贸然进行注释和翻译的书籍,结果是原文的文字有误,注释和翻译也跟着错了,读者把这类硬伤称之为"以错注错"和"以错译错"。有鉴于此,本书精选了笔者珍藏的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校印的《钦定三国志》,作为基准性的底本。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是著名《申报》报馆的下属机构,曾经用铅字印行了《二十四史》和《古今图书集成》,是清代后期引进国外铅印技术的先行者。由于整体的职业素质较高,而铅制活字排版,又比木刻制版更容易修改讹误,因此这一版本的质量,明显要优于清代坊间的一般木刻本。由于其母本是清代乾隆四年武英殿本,所以定名为《钦定三国志》。武英殿本原有的各卷考证,此书也全部附于各卷之后。殿本是清代以国家之力完成的,所以在底本的充分选择上,在编辑、校勘、刻印力量的组织上,都具有民间任何机构难以企及的优势。因此,殿本尽管也存在种种缺陷,但是其总体质量却是应当肯定的。考虑到《钦定三国志》的母本是殿本,而它本身也是校印皆精的百年善本,所以就以之作为基准性的底本。
上述底本,首先,采用《三国志》的其他版本精心参校。参校本主要有考古发现的古代写本残卷、涵芬楼百衲南宋本、元大德池州路学刊本、明毛氏汲古阁刻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民国卢弼《三国志集解》本等。其次,再使用多种与《三国志》相关的古代文献典籍,对文本进行勘校。最后,又对清代以来至今,众多学者对《三国志》的校勘成果,进行适当的吸收。由于本书的基本性质是普及性的读物,进行校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今注和今译扫除障碍,奠定基础,而不是对《三国志》文本本身进行专门性的深入学术研究。因此,本书在校勘的具体处理上,尽量做到简明扼要,而不作广泛征引和繁琐考证。
为了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又对已经形成的文本,进行了以下多方面的处理。一是将繁体字改为标准简化字。极少数人名、地名中的繁体字,改为简化字之后其字音和字义有可能发生误会性变化者,则保留不改。二是异体字直接改为通行字;常见的通假字直接改为本字;使用次数多而且容易对现代读者阅读造成困难的古体字,直接改为现今的通行字。后面三项改动的字数,总计约二百八十个左右,此不一一列举。
在标点方面,早在新式标点本出现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