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吴任臣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藏書家,其《山海經廣注》是清代第一部《山海經》注本,在郭璞《山海经注》的基础上扩大了对名物等注释范围,对郭注中较简单、未详未闻的注解做了进一步补充,对郭注的明显错误做了注解修订。注重考据,旁征博引,所引书目达530余条,对《山海经》做了全面的辑佚。在校注方式上沿袭了郭璞开创的注释模式,在治学方法论上则更趋务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录
監目録
整理説明
卷一
南山經
卷二
西山經
卷三
北山經
卷四
東山經
卷五
中山經
卷六
海外南經
卷七
海外西經
卷八
海外北經
卷九
海外東經
卷十
海内南經
卷十一
海内西經
卷十二
海内北經
卷十三
海内東經
卷十四
大荒東經
卷十五
大荒南經
卷十六
大荒西經
卷十七
大荒北經
卷十八
海内經
附録
山海經廣注序(柴紹炳)
山海經廣注序(吴任臣)
讀山海經語(吴任臣)
《山海經》雜述(吴任臣)
古序説
《山海經》逸文
山海經圖語(吴任臣)
四庫全書總目·山海經廣注提要(纪昀)
试读
卷一
南山經
《南山經》之首曰山。任臣案:今本作“鵲”,《三才圖會》有鵲山之神,即此山也。又濟南汝寧、太原順德皆有鵲山,《搜神記》:“仲子隱于鵲山。”蓋濟南鵲山。《通鑑》:“李世民與竇建德戰,西薄汜水,南屬鵲山。”汝寧鵲山也,非此。其首曰招摇之山,任臣案:王崇慶《釋義》云:“既曰鵲山,又曰其首曰招摇之山,是一山而二名,或兩山相並也。”任昉《述異記》曰:“招摇山亦名鵲山。”臨于西海之上,郭曰:“在蜀伏山山南之西頭,濱西海也。”多桂,郭曰:“桂葉似枇杷,長二尺餘,廣數寸,味辛,白花,叢生山峰,冬夏常青,間無雜木。《吕氏春秋》曰:‘招摇之桂。’”任臣案:《王會解》“自深桂”注:“自深,南蠻也。”《楚辭》:“嘉南州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山海經圖贊》曰:“桂生南裔,拔萃岑嶺,廣莫熙葩,凌霜津潁,氣王百藥,森然雲挺。”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郭曰:“璨曰:‘韭,音九。’”《爾雅》云:“霍山亦多之。”而青華,其名曰祝餘,郭曰:“或作桂荼。”食之不饑。任臣案:《駢雅》曰:“祝餘,療饑草也。”徐氏《蹇修賦》云:“采石蕈以夕春兮,羞祝餘以鼂餔。”《圖贊》云:“祝荼嘉草,食之不饑。”即此。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榖”,原作“穀”,據乾隆五十一年金閭書業堂刊《山海經廣注》本(以下簡称“金閭書業堂本”)改,下同。郭曰:“榖,楮也,皮作紙。璨曰:
“璨”,金閭書業堂本作“粲”。榖亦名構。名榖者,以其食如穀也。”其華四照,郭曰:“言有光焰也。若木華赤,其光照地,亦此類也,見《離騷經》。”任臣案:梁簡文帝《相宫寺碑》:“四照吐芬,五衢異色。”《梁元帝集》:“苣亂九衢,花含四照。”又《啓》云:“昔住陽臺,雖逢四照。”李百藥《賦》:“玩四照於花叢。”庾子山《啓》:“花開四照,惟見其榮。”又詩:“五衢開辨路,四照起文烽。”王巾《頭陀寺碑》:“九衢之草千計,四照之花萬品。”《晋書》:“四照開春華,萬寶成秋實。”顧野王詩:“争攀四照花,競戲三條術。”王勃《乾元殿頌》:“四照霏紅間,靈葩于右墄。”王氏《華平頌》:“五衢四照,未數山經。”《韻府群玉》云:“即若草木,其光四照。”本此。其名曰迷榖,任臣案:吴淑《木賦》:“迷榖四照之異,文玉五色之奇。”《駢雅》曰:“迷榖四照,楊榣七脊。”《述異記》云:“迷榖出招摇山。”《事物紺珠》云:“迷榖如楮而黑理。”王世貞《騷》曰:“佩迷榖之璀琅兮,
“璀”,原闕,據金閭書業堂本補。修途向乎叢林。”吴國倫《書》云:“疑網暫撤,迷榖在躬。”《圖贊》曰:“爰有嘉樹,産自招摇,厥華流光,上映垂霄,佩之不惑,潛有靈標。”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郭曰:“禺似獼猴而大,赤目長尾。今江南山中多有,説者不了此物名禺,作牛字,圖亦作牛形,或作猴,皆失之也。禺字音遇。”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郭曰:“生生,禺獸,狀如猿,伏行,交足,亦此類也。見《京房易》。”任臣案:《淮南·萬畢術》曰:“婦終知來,狌狌知往。”《王會解》:“州靡以費費,都郭生生。”即狌狌也。《太微經》曰:“狌染齒于酒,忘其努取。”《圖贊》曰:“狌狌似猴,走立行伏,櫰木挺力,少辛明目,蜚廉迅足,豈食斯肉?”麗之水出焉,郭曰:“音作几。”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郭曰:“未詳。”佩之無瘕疾。郭曰:“瘕,蟲病也。”任臣案:《内經》:“癥瘕之疾。”
……
前言/序言
整理説明
吴任臣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藏書家,他在經學、文學、史學、文字學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著述頗豐。但因吴任臣生前家境清貧,又無子嗣,生前事迹、經歷、見聞、著作均無人整理刊刻,致使其生平事迹逐漸湮没不詳,著作也大多散佚不存。由於資料的不足,目前學界對吴任臣的研究成果並不很多,下面就吴任臣的生平和主要著述、《山海經廣注》的學術價值、版本等作一論述。
一
吴任臣,字志伊,一字爾器,初字徵鳴,號托園,明崇禎元年(1628)生於興化府平海衛(今福建莆田平海鎮)。吴任臣早年隨父至仁和(今浙江杭州),此後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其主要活動以杭州爲中心。吴任臣好讀書,爲人“性和厚醇謹,不妄語,笑干謁”,
趙世安《仁和縣志》卷十九《人物》,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不喜結交權貴。在杭州生活期間,吴任臣以授徒講學爲己任,且專事著述,以文章鳴高。他的文章幽峭新雋,議論涉筆矯健,獨樹一幟,深得清“西泠十子”之一張治的賞識。這一時期和他來往密切的除“西泠十子”之外,還有顧炎武和黄宗羲等人。據史書記載,吴任臣“志行端慤,強記博聞,爲顧炎武所推”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一》,中華書局1977年版。。顧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六《廣師》一文中就説“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吴任臣”。顧炎武在當時號稱淹博,与黄宗羲、王夫之並稱清初三大家,而他卻對吴任臣的博聞強記至爲傾倒,可見吴任臣學識的廣博。
吴任臣生於明代末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吴任臣以明代遺民自居,摒棄科舉,以氣節砥礪。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亂以後,認爲河海晏清的局面已形成,國家已基本穩定,於是決策以文理國,加強文治,推行保舉政策,招攬社會上有聲望、有地位的名儒學者和社會賢達到各級政權中。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皇帝決定開博學鴻儒,下令中央和地方“各舉所知”,考選博學鴻儒。據《清史稿》卷一九《選舉志》記載:
十七年,詔曰:“自古一代之興,必有博學鴻儒,備顧問著作之選。我朝定鼎以來,崇儒重道,培養人才。四海之廣,豈無奇才碩彦、學問淵通、文藻瑰麗、追蹤前哲者?凡有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不論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撫、布、按,各舉所知,朕親試録用。其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見,在内開送吏部,在外開報督、撫,代爲題薦。”嗣膺薦人員至京,詔户部月給廪餼。
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皇帝舉辦博學鴻詞科,各地都推薦人才入京應試,康熙親自考試。吴任臣作爲廪生,被推選進京,參加博學鴻儒科考試,當選,并被授以翰林院檢討。同年,康熙皇帝決定重開明史館,命鴻儒入館修明史。吴任臣因博學多才,長於天文、術數之學,通曉古文,善於算術,尤擅樂律,奉命擔任《明史》纂修官,分修《律曆志》:
康熙己未,《明史》開局,《曆志》爲錢塘吴任臣分修,經嘉禾徐善、北平劉獻廷、毘陵楊文言,各有增定,最後以屬黄宗羲,又以屬文鼎,摘其訛誤五十餘處,以算草、通軌補之,作《明史曆志擬稿》一卷。
《清史稿》卷五六《疇人一》。
寓居京師期間,吴任臣和當時很多著名的文人學士都有過密切的來往,“吴任臣舉博學鴻儒檢討後,曾與陳維崧、毛奇齡、吴農祥、王嗣槐、徐林鴻同被邀請至大學士馮溥的府第, 號稱‘佳山堂六子’”
劉文英《吴任臣生平及事迹考》,《史學史研究》2009年第3期。。冯溥《佳山堂诗集》中就有两首他寫給吴任臣的贈答詩,現抄録如下:
涼風八月雨瀟瀟,借得蹇驢不早朝。我有銅錢三百個,與君爛醉太平橋。
(《戲簡吴志伊》)
《十國春秋》 重帝都,史才爭得似君無。三長删盡龍門稿,一字矜傳西子湖。經濟從來歸博物,乾坤豈合老通儒?清時正歎冥鴻遠,廡下書成亦在吴。
(《贈六子詩·吴志伊》)
這一時期,和吴任臣有書信往來的還有曹溶。曹溶是清初著名學者,尤其通曉明史,他雖然没能參加明史的修撰,但對吴氏的史學才能甚爲推許,《靜惕堂詩集》卷四十四他寫給吴任臣的两首詩即是明證:
博物群推晋茂先,枲分纁帛上謡天。三長在昔誰能手?四海如君尚壯年。 忠佞異同璫禍日,祖宗疏密武功編。睦鄰柔遠均堪記,忌諱芟時大義全。
(《寄吴志伊二首》其一)
雪案雞窗盛網羅,況逢玉佩響鑾坡。休誇内府圖書備,乞采人間散佚多。 墨海雲霞翔鐵鳳,愁山榛莽没銅駝。聖朝意在尊先烈,金石同堅字不磨。
(《寄吴志伊二首》其二)
除此之外,“清初著名學者閻若璩曾在康熙癸亥年( 1683 )‘于京師就吴任臣志伊學曆’,師從吴任臣。閻若璩‘天性好駡,於宏詞科五十人,少所許可,獨盛推吴任臣之博覽,徐勝力之強記’”
劉文英《吴任臣生平及事迹考》,《史學史研究》2009年第3期。。
據《杭州府志》記載,吴任臣被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