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第四轮修订概况 自2018年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科起点升本科、专科)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第四轮规划教材出版以来,为整体提升我国医疗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的评选中,有12种获得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教材建设奖(1种荣获特等奖),从众多参评教材中脱颖而出,得到了专家的广泛认可。第五轮修订再接再厉,争取再创佳绩。
2.第五轮修订简介 本次修订包含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层次,共44种。本套教材将继续采用涵盖纸质教材、数字资源以及平台功能融为一体的“融合教材”编写模式,坚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同时注重内容安排合理,深浅适宜,适应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的需求。注重遵循医药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医药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在继承和发扬上一版教材基本精神的同时,旨在提高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的实用性,使更多的医疗工作人员从中受益。
目录
第一章绪论/001
一、 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定义、范畴和分类 / 001
二、 微生物和寄生虫与人类的关系 / 002
三、 病原生物学 / 004
四、 病原生物学发展简史 / 005
五、 病原生物学展望 / 009
第二章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概论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011
一、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 011
二、 细菌的结构 / 013
三、 细菌形态的检查方法 / 024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 027
一、 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 027
二、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 028
三、 细菌的新陈代谢 / 032
四、 细菌的免疫系统 / 035
五、 细菌的人工培养 / 036
六、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 038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 040
一、 细菌的变异现象 / 041
二、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041
三、 细菌变异的机制 / 045
四、 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 049
第四节 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 / 052
第五节 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 053
一、 生物学性状 / 054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056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057
四、 防治原则 / 057
第六节 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 058
一、 生物学性状 / 059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060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061
四、 防治原则 / 062
第七节 立克次体的生物学特性 / 063
一、 生物学性状 / 064
二、 致病性和免疫性 / 065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065
四、 防治原则 / 066
第八节 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 / 067
第三章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070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 071
一、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 071
二、 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与功能 / 072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 / 075
一、 病毒的复制周期 / 075
二、 病毒的异常增殖 / 080
第三节 病毒的抵抗力与变异 / 081
一、 病毒的抵抗力 / 081
二、 病毒的变异 / 082
三、 病毒变异的实际意义 / 084
第四节 病毒的分类 / 086
第四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089
第一节 真菌的形态结构 / 089
一、 单细胞真菌 / 089
二、 多细胞真菌 / 090
第二节 真菌的生理与变异 / 092
一、 真菌的培养特性 / 092
二、 真菌的繁殖方式 / 093
三、 真菌的新陈代谢 / 093
四、 真菌的变异 / 094
第三节 真菌的分类 / 095
第五章微生态平衡与机会致病菌/097
第一节 人体微生态 / 097
一、 人体微生物群 / 097
二、 人体的正常菌群 / 098
第二节 微生态失调与机会致病 / 099
一、 微生态平衡 / 099
二、 微生态失调与机会致病 / 100
第三节 微生态平衡与医学实践 / 101
第六章病原生物的致病性/103
第一节 感染的发生 / 103
一、 感染的来源、途径及类型 / 103
二、 感染性疾病流行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 105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 107
一、 细菌的毒力、侵入数量及侵入门户 / 108
二、 细菌感染的类型 / 116
第三节 病毒的致病性 / 118
一、 病毒感染的途径与类型 / 118
二、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 121
第四节 真菌的致病性 / 124
一、 真菌感染 / 125
二、 真菌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 / 125
三、 真菌毒素 / 125
第七章机体的抗感染免疫/128
第一节 抗感染免疫的组成及作用 / 128
一、 固有免疫 / 128
二、 适应性免疫 / 131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免疫 / 132
一、 抗胞外菌免疫 / 132
二、 抗胞内菌免疫 / 133
第三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 / 133
一、 固有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 133
二、 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 135
三、 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 136
第四节 抗真菌感染免疫 / 136
一、 固有免疫的抗真菌作用 / 136
二、 适应性免疫的抗真菌作用 / 137
第八章消毒灭菌与实验室生物安全/139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 / 139
一、 物理消毒灭菌法 / 140
二、 化学消毒灭菌法 / 142
三、 影响消毒灭菌的因素 / 143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 145
一、 相关术语 / 145
二、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 146
三、 个人防护装备 / 146
四、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风险评估 / 147
五、 安全工作行为 / 147
第三节 灾后病原生物感染的防控 / 149
一、 灾后感染性疾病易流行的原因 / 149
二、 灾后主要流行的病原体及感染性疾病 / 150
三、 灾后病原体感染的防控 / 151
第九章病原生物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154
第一节 病原生物感染的检查 / 154
一、 细菌感染的检查 / 154
二、 病毒感染的检查 / 157
三、 真菌感染的检查 / 161
第二节 病原生物感染的预防 / 162
一、 一般预防 / 162
二、 人工主动免疫 / 162
三、 人工被动免疫 / 163
四、 药物预防 / 164
第三节 病原生物感染的控制 / 165
一、 流行环节控制 / 165
二、 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 165
三、 病毒感染的治疗原则 / 167
四、 真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 169
第十章微生物耐药/172
第一节 细菌的耐药 / 172
一、 常用抗菌药物 / 172
二、 细菌耐药的机制 / 174
三、 细菌耐药的防控 / 180
第二节 病毒的耐药 / 182
一、 病毒耐药的机制 / 182
二、 病毒耐药的防控 / 184
第三节 真菌的耐药 / 185
一、 抗真菌药 / 185
二、 真菌耐药的机制 / 187
三、 真菌耐药的防控 / 189
第十一章机会致病病原生物/191
第一节 肠道杆菌 / 192
一、 肠道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 192
二、 埃希菌属 / 193
三、 克雷伯菌属 / 197
四、 变形杆菌属 / 198
五、 肠杆菌属 / 198
第二节 肠球菌属 / 200
一、 生物学特性 / 200
二、 致病性 / 201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201
四、 防治原则 / 201
第三节 不动杆菌属 / 203
一、 生物学性状 / 203
二、 致病性和免疫性 / 203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204
四、 防治原则 / 204
第四节 艰难拟梭菌 / 205
一、 生物学性状 / 206
二、 致病性 / 206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207
四、 防治原则 / 207
第五节 无芽胞厌氧菌 / 208
一、 生物学性状 / 208
二、 致病性 / 210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211
四、 防治原则 / 211
第六节 假单胞菌属 / 212
一、 生物学性状 / 213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213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214
四、 防治原则 / 214
第七节 念珠菌属 / 215
一、 生物学性状 / 216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216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217
四、 防治原则 / 218
第八节 隐球菌属 / 219
一、 生物学性状 / 219
二、 致病性 / 219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220
四、 防治原则 / 220
第九节 其他机会致病性真菌 / 221
一、 曲霉 / 221
二、 毛霉 / 222
三、 肺孢子菌 / 222
第十二章经呼吸道感染的病原生物/225
第一节 分枝杆菌属 / 226
一、 结核分枝杆菌 / 227
二、 麻风分枝杆菌 / 231
三、 非结核分枝杆菌 / 232
第二节 链球菌属 / 235
一、 A群链球菌 / 235
二、 肺炎链球菌 / 238
三、 其他链球菌 / 240
第三节 脑膜炎奈瑟菌 / 242
一、 生物学性状 / 242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243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243
四、 防治原则 / 244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感染的病原性细菌 / 245
一、 军团菌属 / 245
二、 嗜血杆菌属 / 246
三、 鲍特菌属 / 247
四、 棒状杆菌属 / 249
第五节 呼吸道感染的支原体和衣原体 / 252
一、 肺炎支原体 / 252
二、 肺炎衣原体 / 254
三、 鹦鹉热衣原体 / 255
第六节 正黏病毒 / 257
一、 生物学性状 / 257
二、 致病性和免疫性 / 260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261
四、 防治原则 / 262
第七节 副黏病毒 / 263
一、 副流感病毒 / 264
二、 麻疹病毒 / 264
三、 腮腺炎病毒 / 266
第八节 冠状病毒 / 268
一、 生物学特性 / 269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269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271
四、 防治原则 / 271
第九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 272
一、 腺病毒 / 272
二、 鼻病毒 / 273
第十三章经消化道感染的病原生物/275
第一节 志贺菌属 / 277
一、 生物学性状 / 277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278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279
四、 防治原则 / 280
第二节 沙门菌属 / 281
一、 生物学性状 / 282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283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284
四、 防治原则 / 285
第三节 螺杆菌属及弯曲菌属 / 287
一、 螺杆菌属 / 287
二、 弯曲菌属 / 289
第四节 弧菌属 / 292
一、 霍乱弧菌 / 292
二、 副溶血性弧菌 / 295
第五节 肉毒梭菌 / 297
一、 生物学性状 / 297
二、 致病性 / 298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298
四、 防治原则 / 299
第六节 其他经消化道感染致病菌 / 300
一、 蜡样芽胞杆菌 / 300
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 300
第七节 肠道病毒 / 302
一、 脊髓灰质炎病毒 / 303
二、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 304
三、 肠道病毒A71型 / 304
第八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 306
一、 轮状病毒 / 306
二、 杯状病毒 / 307
三、 肠道腺病毒 / 308
四、 星状病毒 / 308
第九节 经消化道传播的肝炎病毒 / 309
一、 甲型肝炎病毒 / 310
二、 戊型肝炎病毒 / 311
第十四章经创伤或输血传播的病原生物/314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 315
一、 生物学性状 / 316
二、 致病性 / 317
三、 免疫性 / 319
四、 感染后检查方法 / 319
五、 防治原则 / 320
第二节 经创伤感染的梭菌 / 321
一、 破伤风梭菌 / 322
二、 产气荚膜梭菌 / 323
第三节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 326
一、 放线菌属 / 326
二、 诺卡菌属 / 327
第四节 经血液传播的肝炎病毒 / 329
一、 乙型肝炎病毒 / 331
二、 丙型肝炎病毒 / 339
三、 丁型肝炎病毒 / 341
第五节 EB病毒 / 344
一、 生物学性状 / 344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345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346
四、 防治原则 / 346
第十五章虫媒病原生物/348
第一节 致病性疏螺旋体 / 349
一、 伯氏疏螺旋体 / 349
二、 回归热螺旋体 / 351
第二节 立克次体 / 353
一、 普氏立克次体 / 353
二、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 355
三、 恙虫病东方体 / 356
四、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 357
第三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 359
一、 生物学性状 / 359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360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361
四、 防治原则 / 362
第四节 登革病毒 / 363
一、 生物学性状 / 363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364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364
四、 防治原则 / 364
第五节 其他虫媒病原生物 / 365
一、 森林脑炎病毒 / 366
二、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 366
三、 寨卡病毒 / 367
四、 大别班达病毒 / 368
第十六章经性接触传播的病原生物/370
第一节 淋病奈瑟菌 / 371
一、 生物学性状 / 371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372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373
四、 防治原则 / 373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 / 374
一、 生物学性状 / 374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375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376
四、 防治原则 / 377
第三节 沙眼衣原体 / 378
一、 生物学性状 / 378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379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380
四、 防治原则 / 380
第四节 泌尿系统感染支原体 / 382
一、 解脲脲原体 / 382
二、 人型支原体 / 383
三、 生殖支原体 / 383
第五节 阴道加德纳菌 / 384
第六节 逆转录病毒 / 386
一、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387
二、 人类嗜T细胞病毒 / 393
三、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 395
第七节 人乳头瘤病毒 / 397
一、 生物学性状 / 397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398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399
四、 防治原则 / 399
第十七章垂直传播的病原生物/401
第一节 风疹病毒 / 402
一、 生物学性状 / 402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402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403
四、 防治原则 / 403
第二节 巨细胞病毒 / 404
一、 生物学性状 / 404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405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406
四、 防治原则 / 406
第三节 细小病毒 / 407
一、 生物学性状 / 407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408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408
四、 防治原则 / 408
第十八章动物源性病原生物/410
第一节 布鲁菌属 / 412
一、 生物学性状 / 412
二、 致病性和免疫性 / 413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413
四、 防治原则 / 414
第二节 鼠疫耶尔森菌 / 415
一、 生物学性状 / 416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417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418
四、 防治原则 / 419
第三节 炭疽芽胞杆菌 / 420
一、 生物学性状 / 420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421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422
四、 防治原则 / 423
第四节 其他动物源性细菌 / 424
一、 贝纳柯克斯体 / 424
二、 汉赛巴通体 / 425
三、 土拉热弗朗西丝菌 / 425
第五节 钩端螺旋体 / 427
一、 生物学性状 / 427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428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429
四、 防治原则 / 430
第六节 汉坦病毒 / 431
一、 生物学性状 / 431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432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433
四、 防治原则 / 433
第七节 狂犬病病毒 / 434
一、 生物学性状 / 434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435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436
四、 防治原则 / 436
第八节 埃博拉病毒 / 437
一、 生物学性状 / 438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438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438
四、 防治原则 / 438
第九节 朊粒 / 439
一、 生物学性状 / 440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441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443
四、 防治原则 / 443
第十九章皮肤或经皮肤感染病原生物/445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 446
一、 生物学性状 / 446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447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447
四、 防治原则 / 448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 449
一、 生物学性状 / 449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 449
三、 感染后检查方法 / 450
四、 防治原则 / 450
第三节 其他疱疹病毒 / 451
一、 人疱疹病毒6 型 / 451
二、 人疱疹病毒7 型 / 452
三、 人疱疹病毒8 型 / 452
第四节 传染性软疣病毒 / 453
第五节 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 / 454
一、 浅部感染真菌 / 454
二、 皮下感染真菌 / 456
第二十章寄生虫的生物学性状/459
第一节 寄生虫的生活史 / 459
一、 生活史概念 / 459
二、 生活史类型 / 459
第二节 原虫的生物学性状 / 461
一、 形态 / 461
二、 生活史 / 461
三、 生理 / 462
四、 致病 / 463
五、 分类 / 463
第三节 吸虫的生物学性状 / 465
一、 形态 / 465
二、 生活史 / 466
三、 生理 / 467
四、 致病 / 467
五、 分类 / 467
第四节 绦虫的生物学性状 / 469
一、 形态 / 469
二、 生活史 / 472
三、 生理 / 473
四、 致病 / 473
五、 分类 / 473
第五节 线虫的生物学性状 / 475
一、 形态 / 475
二、 生活史 / 477
三、 生理 / 477
四、 致病 / 478
五、 分类 / 478
第六节 医学节肢动物的生物学性状 / 480
一、 形态特点 / 480
二、 分类 / 481
三、 发育与变态 / 481
第二十一章寄生虫的致病性及机体的抗寄生虫免疫/483
第一节 寄生虫的致病性 / 483
一、 致病机制 / 483
二、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及类型 / 484
三、 医学节肢动物的危害 / 485
第二节 机体的抗寄生虫免疫 / 488
一、 固有免疫的抗寄生虫作用 / 488
二、 适应性免疫的抗寄生虫作用 / 488
三、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 490
第二十二章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及防控原则/493
第一节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 / 493
一、 流行病学史 / 493
二、 病原学检测 / 493
三、 免疫学检测 / 497
四、 分子生物学技术 / 497
五、 其他技术 / 497
第二节 寄生虫病的防治 / 498
一、 寄生虫病的预防 / 498
二、 寄生虫病的治疗 / 498
第二十三章机会致病寄生虫/500
第一节 刚地弓形虫 / 500
一、 形态 / 500
二、 生活史 / 501
三、 致病 / 503
四、 诊断 / 504
五、 流行 / 504
六、 防治 / 505
第二节 隐孢子虫 / 506
第二十四章消化系统寄生虫/509
第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 / 509
一、 形态 / 509
二、 生活史 / 510
三、 致病 / 510
四、 诊断 / 512
五、 流行 / 513
六、 防治 / 514
第二节 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 515
一、 非致病性阿米巴 / 515
二、 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 517
第三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 519
一、 形态 / 519
二、 生活史 / 520
三、 致病 / 520
四、 诊断 / 520
五、 流行 / 521
六、 防治 / 521
第四节 结肠小袋纤毛虫 / 522
一、 形态与生活史 / 523
二、 致病与诊断 / 523
三、 流行与防治 / 524
第五节 华支睾吸虫 / 525
一、 形态 / 525
二、 生活史 / 526
三、 致病 / 526
四、 诊断 / 527
五、 流行 / 527
六、 防治 / 528
第六节 布氏姜片吸虫 / 530
一、 形态 / 530
二、 生活史 / 530
三、 致病 / 531
四、 诊断 / 531
五、 流行 / 531
六、 防治 / 532
第七节 肝片形吸虫 / 533
一、 形态与生活史 / 533
二、 致病 / 534
三、 防治 / 534
第八节 阔节裂头绦虫 / 535
一、 形态 / 535
二、 生活史 / 535
三、 致病 / 536
四、 诊断 / 536
五、 流行 / 536
六、 防治 / 537
第九节 链状带绦虫 / 538
一、 形态 / 538
二、 生活史 / 539
三、 致病 / 540
四、 诊断 / 541
五、 流行 / 542
六、 防治 / 542
第十节 肥胖带绦虫 / 544
一、 形态 / 544
二、 生活史 / 545
三、 致病 / 546
四、 诊断 / 546
五、 流行 / 547
六、 防治 / 547
第十一节 微小膜壳绦虫 / 548
一、 形态 / 548
二、 生活史 / 549
三、 致病 / 550
四、 诊断 / 550
五、 流行 / 551
六、 防治 / 551
第十二节 缩小膜壳绦虫 / 552
一、 形态 / 552
二、 生活史 / 552
三、 致病 / 553
四、 诊断 / 553
五、 流行 / 554
六、 防治 / 554
第十三节 似蚓蛔线虫 / 555
一、 形态 / 555
二、 生活史 / 555
三、 致病 / 556
四、 诊断 / 557
五、 流行 / 557
六、 防治 / 557
第十四节 毛首鞭形线虫 / 559
一、 形态 / 559
二、 生活史 / 560
三、 致病 / 560
四、 诊断 / 560
五、 流行 / 560
六、 防治 / 560
第十五节 蠕形住肠线虫 / 561
一、 形态 / 562
二、 生活史 / 562
三、 致病 / 563
四、 诊断 / 563
五、 流行 / 563
六、 防治 / 563
第十六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 565
一、 形态 / 565
二、 生活史 / 567
三、 致病 / 568
四、 诊断 / 569
五、 流行 / 569
六、 防治 / 569
第二十五章血液、骨髓、淋巴液中寄生寄生虫/571
第一节 疟原虫 / 571
一、 形态 / 572
二、 生活史 / 574
三、 致病 / 576
四、 诊断 / 578
五、 流行 / 579
六、 防治 / 580
第二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 / 582
一、 形态 / 583
二、 生活史 / 584
三、 致病 / 585
四、 诊断 / 586
五、 流行 / 587
六、 防治 / 587
第三节 锥虫 / 589
一、 布氏冈比亚锥虫和布氏罗得西亚锥虫 / 589
二、 枯氏锥虫 / 591
第四节 裂体吸虫 / 594
一、 形态 / 595
二、 生活史 / 597
三、 致病 / 599
四、 诊断 / 601
五、 流行 / 602
六、 防治 / 604
第五节 丝虫 / 606
一、 形态 / 606
二、 生活史 / 608
三、 致病 / 609
四、 诊断 / 610
五、 流行 / 610
六、 防治 / 611
第二十六章组织器官内寄生寄生虫/613
第一节 并殖吸虫 / 613
一、 卫氏并殖吸虫 / 613
二、 斯氏并殖吸虫 / 617
第二节 曼氏迭宫绦虫 / 620
一、 形态 / 620
二、 生活史 / 621
三、 致病 / 622
四、 诊断 / 623
五、 流行 / 624
六、 防治 / 624
第三节 细粒棘球绦虫 / 625
一、 形态 / 626
二、 生活史 / 627
三、 致病 / 627
四、 诊断 / 629
五、 流行 / 629
六、 防治 / 630
第四节 多房棘球绦虫 / 631
一、 形态 / 631
二、 生活史 / 632
三、 致病 / 632
四、 诊断 / 633
五、 流行 / 633
六、 防治 / 633
第五节 旋毛形线虫 / 634
一、 形态 / 635
二、 生活史 / 635
三、 致病 / 636
四、 诊断 / 637
五、 流行 / 637
六、 防治 / 637
第六节 广州管圆线虫 / 639
一、 形态 / 639
二、 生活史 / 639
三、 致病 / 641
四、 诊断 / 641
五、 流行 / 641
六、 防治 / 642
第二十七章泌尿生殖道寄生虫/643
阴道毛滳虫 / 643
一、 形态 / 643
二、 生活史 / 644
三、 致病 / 644
四、 诊断 / 644
五、 流行与防治 / 644
第二十八章体外寄生虫——昆虫纲/646
第一节 概述 / 646
一、 昆虫纲的主要形态结构与分类 / 646
二、 昆虫的口器 / 647
第二节 蚊 / 649
一、 形态 / 649
二、 习性 / 651
三、 危害 / 652
第三节 蝇 / 653
一、 形态 / 654
二、 习性 / 655
三、 危害 / 655
第四节 白蛉 / 656
一、 形态 / 657
二、 习性 / 657
三、 危害 / 657
第五节 蚤 / 658
一、 形态 / 659
二、 习性 / 659
三、 危害 / 659
第六节 虱 / 660
一、 形态 / 661
二、 习性 / 661
三、 危害 / 662
第二十九章体外寄生虫——蛛形纲/ 664
第一节 蜱 / 664
一、 形态 / 664
二、 习性 / 666
三、 危害 / 667
第二节 蠕形螨 / 668
一、 形态 / 668
二、 习性 / 669
三、 危害 / 669
第三节 疥螨 / 670
一、 形态 / 671
二、 习性 / 671
三、 危害 / 672
第四节 恙螨 / 673
一、 形态 / 673
二、 习性 / 673
三、 危害 / 674
第五节 革螨 / 675
一、 形态 / 676
二、 习性 / 676
三、 危害 / 676
第六节 尘螨 / 677
一、 形态 / 678
二、 习性 / 678
三、 危害 / 678
第三十章医院感染及防控/ 680
一、 医院感染的概念及意义 / 680
二、 医院感染类型及病原特点 / 680
三、 影响医院感染发生的因素 / 682
四、 医院感染防控 / 683
推荐阅读资料/ 686
索 引/688
附录影像学资料及彩插/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