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病原生物学(第4版 配增值)/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升本)规划教材》分为总论、病原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学三大篇,是为了在坚持和体现病原生物学的整体性、统一性和连贯性的原则基础上,兼顾传统和习惯:在总论和归纳性表格中尽可能地涵盖整个病原生物学;病原生物整体有其共性,而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在学科归并前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特有的一些概念,同时考虑到长期以来各自形成的一些传统和习惯,特别是病原性疾病中,传统的微生物学更加注重病原侵入人体的途径或方式,而传统的寄生虫学则强调病原寄生的器官和组织系统,因此,通过分设第二篇和第三篇以及各章概论的编排方式加以解决。也正因为同样的原因,第二篇和第三篇中病原性疾病侵害的组织器官系统的分类并非完全对应。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第一节 病原生物及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和范畴
一、微生物
二、寄生虫
第二节 病原生物与机体的关系
一、共生
二、寄生物与宿主
第三节 病原生物性疾病的现状
第二章 病原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病原生物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第二节 机体抗病原生物免疫
一、天然免疫
二、获得性免疫
第三章 病原生物的传播与流行
第一节 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因素
第二节 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特点
第四章 病原生物感染的诊断与防控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术语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防护分级及设备要求
四、个人防护装备
五、实验室管理体系及安全工作行为
第二节 病原生物感染的诊断
一、流行病学史
二、病原生物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三、其他技术在病原生物感染中的应用
第三节 病原生物感染的防控
一、消灭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四节 消毒与灭菌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第五节 灾后病原生物感染的防控
一、灾后感染性疾病易流行的原因
二、灾后主要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及病原体
三、灾后病原体感染的防控
第二篇 病原微生物
第五章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概论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三、细菌形态的检查方法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二、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三、细菌的新陈代谢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五、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二、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四、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第四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二、细菌的致病性
三、机体抗菌免疫特点
四、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第五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预防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三、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
第三篇 人体寄生虫学
参考文献
索引
附录影像学资料及彩插
前言/序言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人民卫生出版社启动了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的第四轮修订编写工作。第4版《病原生物学》也是本轮列入修订编写的教材之一。
2006年“沈阳会议”确定了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编写原则。第3版《病原生物学》正是基于此,考虑到成人学历教育教材主要面对在职临床医务人员这一现实,从临床工作者的视角和需求便利着眼,在编写体例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在今天看来,这些编写原则和前两版教材中的核心构架仍然是适用的,因此在本版教材中的修订中继续予以贯彻和沿用。另外,为方便学生自学,本书搭配了融合内容和在线课程,读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相关资源。
为了便于学员的使用,对本版教材的编排原则和一些特点特别加以说明:
1.考虑到临床实践的特点和需求,编排体例突破了传统教材以生物学分类进行编排的惯例,而改为以病原性疾病侵害的组织器官系统进行编排,使从事不同专业领域的临床医务人员更加全面、便利地了解和掌握自身专业领域的病原性疾病的相关知识。
2.本版教材分为总论、病原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学三大篇,是为了在坚持和体现病原生物学的整体性、统一性和连贯性的原则基础上,兼顾传统和习惯:在总论和归纳性表格中尽可能地涵盖整个病原生物学;病原生物整体有其共性,而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在学科归并前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特有的一些概念,同时考虑到长期以来各自形成的一些传统和习惯,特别是病原性疾病中,传统的微生物学更加注重病原侵入人体的途径或方式,而传统的寄生虫学则强调病原寄生的器官和组织系统,因此,通过分设第二篇和第三篇以及各章概论的编排方式加以解决。也正因为同样的原因,第二篇和第三篇中病原性疾病侵害的组织器官系统的分类并非完全对应。
3.对一些发生在多个器官或系统的病原性疾病,我们将其归类到感染或寄生主要发生的器官组织的章节,而对发生在其他器官组织的相关内容,则注明相关章节,既为学员提供了便利也避免重复编写。
我们在力求体现教材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结合病原感染后的临床诊治特点,在编委会中汇集了长期从事抗菌药物研究和影像诊断工作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人员,负责完成本教材中医院感染、细菌耐药、影像资料部分的编撰,保证资料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各位参编人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辛苦耕耘多年,目前也都是各自单位的中坚力量,日常工作之繁重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如此,他们在本版教材编写工作中表现出的团队配合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影响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这是保证本版教材能保质保量完成的根本因素。在本版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分别兼任文字、融合教材秘书的韩俭教授和在线课程秘书的刘新教授,在完成各自教材编写任务的同时,承担了大量琐碎繁重的组织和筹划等事务工作;本版教材的编写得到了兰州大学教材基金的资助;在线课程制作得到了沈阳医学院全力的配合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作为编写人员,我们竭尽所能使教材能满足学员的需求,而这一愿望能否实现,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来自学员和任课教师的评价是我们今后不断完善教材编写最准确和最重要的依据。我们热切期望各位学员和任课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积极反馈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体会、意见和建议,使本教材能够成为更适合继续学历教育的精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