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Ø 烽火乱世中,韦孝宽坚守玉璧,智谋超群,巧用奇计破敌无数。
Ø 抗金名臣宗泽,心系天下,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匡复宋室燃尽生命。
Ø 一介书生虞允文,临危受命,于采石矶力挽狂澜,以少胜多,成就不传奇。
Ø 一代名臣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于风雨飘摇之间,挺起民族脊梁。
他们历经英雄劫,在困境与挑战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芒,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以史料化的叙事、细节化的描述、虚实结合的笔法,带领我们重返历史现场,撕开历史的细节,探寻复杂人性下的挣扎与选择,还原旷世名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一生。
目录
代序
于谦:被迫抄袭的诗人
虞允文:一介书生守大江
钱镠:世乱守得江南安
吴玠:南宋中兴第五将
韦孝宽:锦囊妙计战场开
张煌言:孤忠绝唱
宗泽:老卒有勇难过河
种家将:百年六朝三代将门
试读
于谦:被迫抄袭的诗人
一
1457 年的正月,虽然雪花飘飘,朔风扑面,但崇文门外 的刑场上依旧挤满看客。两位少保同时问斩,委实稀罕。此 二人颇有渊源,是进士同年:大学士、北直隶束鹿(今河北 辛集)人王文;兵部尚书、浙江钱塘(今属杭州)人于谦。 没错,后者就是在蒙古瓦剌部落消灭明军主力、虏获明英宗 后打到北京城下的危急关头,成功地组织指挥了北京保卫战, 保全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的那个业余诗人。 在悠远的诗歌长廊中,官员于谦尽管只是业余诗人,但 也有一席之地。有个说法,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往往来自 业余选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假设于谦吟咏诗作以明心志, 会是这首著名的《石灰吟》吗?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吟咏此诗昂首走向刑场,符合无数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 取向。但是很遗憾,这不可能,因为《石灰吟》的作者(至 少是原创),不可能是于谦。奇特的是,明明版权存疑, 三百年来大家宁愿相信作者是他。而单纯从诗意与感染力的 角度分析,假设作者是于谦,它能打一百二十分;如果并非 于谦手笔,恐怕只能打一百分……
二
1398 年,于谦诞生于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的于姓之家。 这个家族景仰文天祥,常年供奉他的画像。年幼的于谦在这 样的家庭氛围下耳濡目染,同时滋润于江南的柔美风物,茁 壮地成长着,笔下也曾充满青春气息。那一派“鸳鸯飞入花 深处”的“交颈绸缪无限趣”,拨动着少年的心弦,触发了 莫名的愁绪,“如何得似鸳鸯鸟,双去双来到白头”的感慨 也就水到渠成。他是个才子,永乐十六年(1418),虚岁 二十一时,被翰林董镛收为乘龙快婿。 两年之后的 1420 年,于谦在准备人生的第三次远航。 那是个秋夜,二十二岁的他提着灯笼,自信地走进杭州府贡 院的科场。他个子很高,相貌俊朗,举手投足别有一番气度, 在众多的考生中颇有点鹤立鸡群的意思。尽管周遭漆黑一片,但浓烈的桂花香无处不在,清香黏腻,更像暮春,而非仲秋。 考虑到结婚前一年的科场失利,他心里不能说毫无压力,但 总体而言还是自信满满。灯影幢幢中,他深信蟾宫折桂在此 一举。果然,三场考完,他胜利突围,随即买舟北上,沿着 运河赶赴北京,冲刺来年春天的会试。虽未正式迁都,但皇 帝朱棣一直在北京,因而会试、殿试几年前已经北移。 乡试顺利,会试更加顺利:于谦高中会元,亦即全国第 一。远大的抱负从此就要实现了吗?放榜之后,他多少有些 飘飘然。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被会元吊起的期望,很 快变成了失望。他的殿试成绩并不理想:三甲第九十二名。 会试通过便是人中龙凤,原本不必苛责,但对于会元而言, 感觉自然不同。 然而只怕谁都没有想到,这张榜单上真正影响历史的却 是三甲:不仅于谦的光芒将状元、榜眼、探花全部遮蔽,他 的进士同年、三甲七十八位的王强,也创造了以二品官入内 阁的历史纪录,并跟于谦一同上刑场,只不过要以“王文” 为名。 这跟西点军校的将星云集之班颇为相似:1915 年,该校 一百六十八名毕业生中有五十多人升为将军,而其中最为耀 眼的将星艾森豪威尔,当时排名不过第六十一位。